【摘 要】
:
南宫后底阁遗址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的一项重要新发现。整个遗址面积较大,发现水井、墓葬等遗迹,并有汉代遗物,可能是一处长期沿用的城镇遗址。2006年的发掘地点应是一处佛寺遗存,出土大量佛像及鸱吻、瓦当等构件,其中200余件不同体量的北朝隋唐汉白玉造像尤为引人注目。
【机 构】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南宫市文物保管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宫后底阁遗址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的一项重要新发现。整个遗址面积较大,发现水井、墓葬等遗迹,并有汉代遗物,可能是一处长期沿用的城镇遗址。2006年的发掘地点应是一处佛寺遗存,出土大量佛像及鸱吻、瓦当等构件,其中200余件不同体量的北朝隋唐汉白玉造像尤为引人注目。
其他文献
2015年,江西省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由于墓葬经历了盗掘、垮塌,同时受到鄱阳湖水位变化及光照、微生物等因素影响,竹简保存状况不佳,病害情况严重。针对竹简保存现况,在对其保存状况及受损原因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这批竹简开展了一系列现场及室内的发掘清理和保护工作。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大杖子村北600米的山坡上,西南距牛河梁遗址80公里。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的时代为红山文化晚期[1]。除发现北部祭祀遗迹外,还出土了140余件玉器,其中,璧是除环、镯之外最常见的玉器。本文拟从类型、材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墓地出土的玉璧做初步研究。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800米的墎墩山上,其东北为新建区铁河乡的汉代紫金城城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海昏侯刘贺墓园是结构完整、布局清晰、保存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园寝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高洞子墓群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高洞子村高洞子社一山坡上,东北距板桥古镇约7公里,东、西、北三面石壁高耸,壁侧为深谷,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9°29′30.6″、东经105°55′47.4″,海拔303.2米(图一)。1987年永川三教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200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中有十余枚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姑且统称之为"礼仪简"[1]。这部分竹简数量不多,残损较为严重,现就目前所知的信息略作介绍。"礼仪简"中至少可区分出两种文献。第一种为昌邑王的"会饮仪"。一简云"右方王会饮(?)义(仪)"[2],前有一墨点提示。属于"王会饮仪"的简,多记载参与者的站位、进退和主持者的号令等。
自2014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国家文物局,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进行发掘清理,集中出土了大量金器,包括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其中,主椁室西室北部出土金饼189枚、马蹄金15枚、麟趾金10枚,外棺与内棺间头箱出土金饼96枚、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金板20块,内棺底部出土金饼100枚。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中有1200余枚竹简的内容为《诗》(下称"海昏《诗》"),简有三道编绳,完整简容字20~25字,保存较差,绝大多数简已残断。现仅据该批简初次清整时拍摄的红外照片中可辨识之简文,对其内涵作初步探讨。据《史记·儒林列传》,西汉早期鲁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