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根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均于2021年1月-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实施救治的30例为参照组,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的30例为实验组,比较就医过程相关指标、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分诊、球囊扩张、急诊抢救、住院及卧床时间均较短,P<0.05;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生活质量较好,P<0.05。结论 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可缩短其抢救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从而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常规急诊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82-01
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最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管腔出现堵塞或狭窄造成心肌血液供应急剧减少甚至中断,从而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坏死[1]。该疾病的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患病后表现为胸部疼痛、不适,大多数伴有心跳加快及发热等症状,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若未能及时救治严重则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及时的救治及护理对延长其生存时间意义重大。急救护理属于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主要目的是抢救患者的生命为其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及疾病特点实施相应的干预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救治及护理,从而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本文分析在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均于2020年1月-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予以常规急诊护理进行救治的30例为参照组,予以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救治的30例为实验组,参照组男女比20:10,年龄55-75岁,平均(65.12±5.2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h,平均(2.56±0.21)h;实验组男女比21:9,年龄55-76岁,平均(65.15±5.2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h,平均(2.58±0.19)h,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
1.2 方法
两组救治方式相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以下治疗措施,(1)采用小剂量的吗啡经静脉注射给药用以镇静止痛;(2)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合理给予补液,以调整血容量;(3)给予再灌注治疗,将梗死范围缩小;(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口服阿司匹林等。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态,如有必要需实施手术治疗。
参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实施监测,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待疾病确诊后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各项治疗及护理,同时给予生活护理及用药指导等。
实验组予以急诊护理路径,(1)患者入院后,立即组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及征求临床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制定科学性及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值班,明确各班次的职责;(3)急救护理培训,对相关护理人员实施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护理的实施流程、急救技能培训及急救演练等;(4)心理疏导,患者受自身病情及疾病的影响,易产生较严重的恐惧、紧张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5)疼痛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症状实施全面评估,并进行血气分析,如有必要需给予患者吸氧护理,对于胸痛及心律失常严重的患者需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用以镇痛,此外,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通知医生,并辅助配合抢救;(6)日常护理,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避免让其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同时控制进食量,防止因进食量过大而增加心肌负荷,此外,应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其病情稳定后,方可恢复正常饮食;(7)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在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监督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每一步护理操作均需落实到个人,确保每一步工作均能高效的完成。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就医过程中相关指标。
(2)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根据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每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就医过程中相关指标
实验组分诊、球囊扩张、急诊抢救、住院及卧床时间均较短,P<0.05,见表1。
2.2 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2.3 比较生活质量
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更好,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工作的压力增大,造成各种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危重症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休克及心律失常等,病死风险较高。有研究认为[3],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凶险,医护人员可利用的抢救时间较短,因此,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易出现抢救效率低从而造成总体疗效较差的不良情况,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及症状,应将常规急诊护理实施整改,从而制定急诊护理路径,旨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次研究通过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得到理想的救治效果,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急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综合性护理方案,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中,为患者获取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护理人员通过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从总体上改善患者救治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但将该种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工作:(1)急診护理路径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开展该项护理工作之前,需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2)急诊护理路径是一套完整的方案,涉及到救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造成护理效率的降低,因此,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十分重要;(3)该种护理方案的目的为提升抢救成功率,需每位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此外在护理工作中需注意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对抢救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显著缩短抢救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唐莉,冯健兰,杨雨竹,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2):1830-1833.
[2]郭晓莉,任慧,牛会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122-124.
[3]吴思,朱聚.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4):402-40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常规急诊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82-01
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最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管腔出现堵塞或狭窄造成心肌血液供应急剧减少甚至中断,从而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坏死[1]。该疾病的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患病后表现为胸部疼痛、不适,大多数伴有心跳加快及发热等症状,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若未能及时救治严重则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及时的救治及护理对延长其生存时间意义重大。急救护理属于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主要目的是抢救患者的生命为其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及疾病特点实施相应的干预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救治及护理,从而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本文分析在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均于2020年1月-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予以常规急诊护理进行救治的30例为参照组,予以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救治的30例为实验组,参照组男女比20:10,年龄55-75岁,平均(65.12±5.2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h,平均(2.56±0.21)h;实验组男女比21:9,年龄55-76岁,平均(65.15±5.2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h,平均(2.58±0.19)h,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
1.2 方法
两组救治方式相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以下治疗措施,(1)采用小剂量的吗啡经静脉注射给药用以镇静止痛;(2)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合理给予补液,以调整血容量;(3)给予再灌注治疗,将梗死范围缩小;(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口服阿司匹林等。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态,如有必要需实施手术治疗。
参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实施监测,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待疾病确诊后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各项治疗及护理,同时给予生活护理及用药指导等。
实验组予以急诊护理路径,(1)患者入院后,立即组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及征求临床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制定科学性及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值班,明确各班次的职责;(3)急救护理培训,对相关护理人员实施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护理的实施流程、急救技能培训及急救演练等;(4)心理疏导,患者受自身病情及疾病的影响,易产生较严重的恐惧、紧张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5)疼痛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症状实施全面评估,并进行血气分析,如有必要需给予患者吸氧护理,对于胸痛及心律失常严重的患者需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用以镇痛,此外,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通知医生,并辅助配合抢救;(6)日常护理,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避免让其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同时控制进食量,防止因进食量过大而增加心肌负荷,此外,应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其病情稳定后,方可恢复正常饮食;(7)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在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监督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每一步护理操作均需落实到个人,确保每一步工作均能高效的完成。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就医过程中相关指标。
(2)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根据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每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就医过程中相关指标
实验组分诊、球囊扩张、急诊抢救、住院及卧床时间均较短,P<0.05,见表1。
2.2 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2.3 比较生活质量
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更好,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工作的压力增大,造成各种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危重症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休克及心律失常等,病死风险较高。有研究认为[3],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凶险,医护人员可利用的抢救时间较短,因此,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易出现抢救效率低从而造成总体疗效较差的不良情况,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及症状,应将常规急诊护理实施整改,从而制定急诊护理路径,旨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次研究通过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得到理想的救治效果,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急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综合性护理方案,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中,为患者获取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护理人员通过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从总体上改善患者救治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但将该种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工作:(1)急診护理路径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开展该项护理工作之前,需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2)急诊护理路径是一套完整的方案,涉及到救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造成护理效率的降低,因此,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十分重要;(3)该种护理方案的目的为提升抢救成功率,需每位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此外在护理工作中需注意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对抢救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显著缩短抢救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唐莉,冯健兰,杨雨竹,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2):1830-1833.
[2]郭晓莉,任慧,牛会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122-124.
[3]吴思,朱聚.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4):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