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所在,生之狂喜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梦旅程
  16世纪后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经历了“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存在的鼎盛期后,渐渐意兴阑珊,露出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光景,时代呼唤新的继承者出现。
  于是,巴洛克艺术应时而生。这种新兴艺术同样诞生于意大利,教会和皇室贵族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因此其极尽奢华壮丽之能事,常常取材于神话宗教故事,装饰感强,想象浪漫。同时它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化、世俗化特征,也观照真实的民俗生活。在16世纪晚期至18世纪,巴洛克艺术在欧洲蔚然成风,虽然它被之后的古典派艺术家贬为“堕落的艺术”,可历史是公正的,一时的诋毁并不能取缔这种艺术形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而佛兰德斯画派的鲁本斯,就可谓巴洛克绘画的代名词。
  佛兰德斯画派,形成于1581年,它是巴洛克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佛兰德斯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尼德兰的艺术渊源久远,此处早期的艺术家们重视取材真实,精于描绘细节,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为后辈们立下了牢固基础和优良传统。而佛兰德斯画派成为盛极一时的巴洛克艺术的中流砥柱,离不开一位天才领军人物——鲁本斯。
  鲁本斯的父亲原是比利时的一名新教律师,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举家迁至德国齐根,就在流亡时期,1577年鲁本斯出生了。异国他乡的日子不好过,但一家人还是坚强地扎下根来。然而十余年后,鲁本斯的父亲却因病去世,残酷的打击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12岁的鲁本斯不得不随母亲折返故乡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15世纪末,安特卫普由于商业逐步发达而成为一个富庶的小城,附庸风雅的富人们流行资助艺术。有了稳定的财力支持,当地建立了一个名为“圣路加公会”的画家行业公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后来这也为鲁本斯学画提供了条件。
  鲁本斯14岁时被送入当地一位贵夫人府上做侍童。小小年纪的他有了动荡童年生活的历练,明显早熟于同龄人。虽然身份低微,可他心比天高,不甘心长久那样下去,贵族府邸的所见所闻扩大了他的眼界,也刺激了他的野心。他一边辛劳工作,一边也在悄悄谋划出路。他头脑灵活,身手勤快,不久便将人情世故深谙于心,越发出挑能干,很讨贵夫人欢心。贵夫人对他另眼相看,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加上天天在上流社会中的耳濡目染,鲁本斯掌握了几门语言,更为关键的是,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绘画。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画家境遇大大提升,佼佼者更能出入显贵之地,除了获得丰厚资助,还有光明的前途。这条路对于身世平凡、渴望出人头地的鲁本斯而言无疑是可行的。当然艺术终归还是更讲究天赋和能力的,自身的热爱和擅长让鲁本斯选择了画家这条路。
  找准了兴趣点和努力方向的他,借助贵夫人提供的资源迅速成长着,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和绘画功底。21岁时,鲁本斯获得了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认可,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由此,他开启了大胆追梦的旅程。
  鲁本斯23岁时感到在安特卫普已然无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只身前往意大利,进行专业系统的深造。有意思的是,他明显是个精力旺盛的人,除了勤奋的学习,竟然还有时间去做大使——有一次他为曼图亚公爵作画,其出色的才能和谈吐行事深受公爵赏识,因而获邀成为艺术大使。借此机会,鲁本斯访问了意大利和西班牙许多城市,通过实地考察那一座座文化古城,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沉淀了更醇厚的历史底蕴,这些对他形成大气磅礴之画风深有影响。
  艺术巅峰
  鲁本斯没有浪费在意大利的时光,像海绵一般尽可能多地汲取着养料,通过名师指点、勤学苦练和走访采风,他的画技突飞猛进,画风逐渐自成一派并愈加成熟。
  到了而立之年,羽翼丰满、踌躇满志的他回到了安特卫普。意料之中地,他直接入驻宫廷,成为御用画师,开始大展宏图。翌年,他又创建了私人画室,以应付从欧洲大陆四处蜂拥而至的大批订单。首屈一指的画才,加上多年用心经营的人脉,鲁本斯的画作在欧洲上流社会广受欢迎,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盛景,事业速达巅峰。
  比起很多艺术家,鲁本斯是幸运的,在有生之年就赢得了盛名,倍受尊崇。
  鲁本斯在政坛上也得心应手。他不仅接受委托为当时欧洲的各大宫廷进行创作,将佛兰德斯的巴洛克风格绘画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还在担任曼图亚公爵的大使后,于1621—1630年间接受了西班牙王室的委托(安特卫普那时受西班牙统治),出访欧洲多国,执行外交任务。
  “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颇为自信,外交工作于他而言游刃有余。他最为出彩的一项业绩是为西班牙争取到了英国的友谊,他也因此被查理一世封爵,在伦敦宫廷的白厅留下过一幅《祝福和平》的天顶画。
  鲁本斯结过两次婚,两次婚姻共育有八个孩子。他的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是安特卫普一个名门望族家的贵族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他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只可惜英年早逝。而第二任夫人海伦娜,比他小整整37岁(他们结婚时,海伦娜才16岁),美貌异常,同样对他崇拜得不得了。
  身份和年龄的差距不仅没有成为鲁本斯婚姻的障碍,相反他的婚姻非常幸福。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智和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妻子诚挚的感情。无论是对伊莎贝拉还是海伦娜,他都付出了真心,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恋:两位夫人都曾做过他的模特儿,她们的倩影被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凝固在了画布上,永恒流传在了世人心间。
  自成一派
  著名法国作家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和鲁本斯昂扬乐观、光明热烈的为人一样,他的艺术作品也是热情阳刚、激动人心的。
  就艺术领域而言,他的作品涉足雕塑、建筑、书籍插图、版画、挂毯及绘画等。而创作主题则包括狩猎场景、风景、风俗、肖像、挂毯图案,以及宗教、神话和寓言。   贲张流泻的线条,雄奇浪漫的想象,激情华美的画面——那诸多的巴洛克艺术的特征,都可以在鲁本斯的绘画中找到。光与热,不仅交织在鲁本斯的人生中,更是融汇贯穿进他的艺术生涯里,奇妙构成了其画作那股猎猎生风、眩晕迷狂的独特魅力。
  欣赏他的画,人难免会有一种眩晕感——无论是旷世神祇、传奇英雄,还是骁战帝王、显尊贵族,或者只是自家小孩、普罗大众,都无一不带着蓬勃张狂的生气。那根本不是“栩栩如生”四个字可以形容的场景,而简直是一道道足以穿透画布、把观者吸纳卷入其中的热力和霸气!
  巴洛克画家常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宗教,鲁本斯也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种独特情结——在那里“留学”、做大使、实地考察的经历,使他深深折服于希腊和罗马人的智慧与审美趣味。许多脍炙人口的油画作品都是向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致敬,如《战神马尔斯和瑞亚·西尔维亚》《胜利女神与豪迈女神》(即《维多利亚与维耳图斯》)《佩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发现婴儿厄里克托尼俄斯》《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圣乔治斗恶龙》《三美神》等。
  大幅油画《战神马尔斯和瑞亚·西尔维亚》大约绘制于1616 —1617年。瑞亚·西尔维亚是古罗马神话中维斯塔女神神殿中的圣女,她必须保持贞洁,可偏偏战神马尔斯钟情于她。鲁本斯的这幅画画的正是马尔斯下凡,想幽会西尔维亚的场景。画面上,马尔斯天神下凡,由爱神丘比特牵引着走向近在咫尺的西尔维亚。虽然在心爱的女子面前解除了戎装,可他那在风中猎猎狂舞的火红斗篷、强健有力的身材和眼中那抹志在必得却又温柔专注的神色,将一位狂傲野性而又不乏柔情的战神形象勾勒得入木三分。而西尔维亚连连后退,却被马尔斯握住了手臂,逃无可逃,眼底的惊恐竟毫不可怖,相反是那么的清澈灵动,亮如星辰又纯如净泉。尤令人咂舌赞叹的是他们的皮肤——像鲁本斯笔下形形色色人物(除了老年)的皮肤一样,总是通体透明,像笼着一团光,吸收了光华再反射出来,在半空优雅旋转一圈又折返回去,至此整个人如罩雾中,朦胧的美感令人回味无限。此画1710年由列支敦士登的约翰·亚当·安德里亚斯一世公爵从安特卫普商人处购得,至今珍藏在列支敦士登的王室手里。
  鲁本斯的人物肖像画也自成一派。他为上流社会的人画过许多优秀肖像,如《大胡子男人头像》《扬·弗尔莫伦(1589—1656)的肖像》等,这是为了谋利。而为自己的家人创作时,虽不那么精益求精,却正是在这种不拘泥的笔法中,流露出了无限的爱与亲近。除了《伊莎贝拉·勃兰特》肖像、《海伦娜·芙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肖像、《海伦娜·芙尔曼》肖像等,有一幅名为《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1611—1623)的肖像》,被誉为欧洲绘画史上最触动人心的儿童肖像画之一。克拉拉是鲁本斯的长女,继承了伊莎贝拉的容貌。画中5岁的她率真地直面观者,让人直视她的面孔,这种手法在当时非常新颖。克拉拉眼神清亮流动,唇角浮现一抹飞笑,这是她在看到父亲时所展现出的美好表情,同时也显现出了父女间最柔软的情愫。小女儿金闪闪的头发、红扑扑的脸蛋、灰绿色的眼睛,与冷色调的衣服及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让人的眼光不由得长久地停留在她生机勃勃的面孔上,去感受这天下最能够消除心中烦忧和疲倦的儿童所带来的拯救。使人痛心的是,这个小天使只活到12岁就因病去世了,这成了鲁本斯心中的一道永伤。今天的我们,和大师一样,都只能在这幅让人心软的画中,去体会克拉拉的音容笑貌了。
  说不完的鲁本斯,还有他给人以生命的喜悦与跃动的有灵魂的画作。在那光影之间,你宁静的心终会一寸寸被鼓噪、狂舞,直至迷醉。
其他文献
圣-宝莱-雷-伴是莫尔旺地区的一个小型温泉疗养地,位于勃艮第南部,可治疗喉疾。这里清爽宜人、绿树掩映、远离尘嚣、山峦叠嶂。博纳尔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也许缘于这里的景致与高更作品中常见的布列塔尼的乡村景象十分相似,这幅作品最能体现高更对博纳尔的影响。没有高更可能就没有纳比画派,而且,无论是莫里斯·德尼、塞律西埃还是朗松,都明显受到了高更的影响,也许他们仅仅借鉴了高更的某些东西。不过博纳尔的情况要复杂得
对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记忆犹新。尽管距离那个春天已经五年。记得那里丰厚的馆藏,也记得那座宏伟的建筑。藏品从古埃及到现代美术,堪称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又因其拥有40万件不朽之作而成为全美国第五大博物馆。记得怎样和女儿在那些宽阔而高的展厅里不尽徜徉,也记得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烂漫飞扬。那时候不知道不远处还有一座叫做芬威院的博物馆,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加德纳夫人那波希米亚般的璀璨人生。  在一本书
“东西方文化冲突”,已成一种概念,并在众人眼里,视作定律一条。中外交往之中,凡遇障碍,皆顺手牵羊,或以“文化”的钥匙释疑,或以“冲突”的利刃解惑。大而化之,固然省事,但远离贴切,多为隔靴搔痒。  托开放之便,自二十四五年前开始,我拖着行囊,多次域内域外云游。以丹麦为圆心,网罗周边诸国,曾有由秋到冬的勾留。之后有东南亚的云山之高,亦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湖海之远。数度赴美,与白人朋友结伴,为看太平洋与大
2019年年底,人类派往恒星际空间的第二位使者——美国宇航局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穿透日球层顶(也叫太阳风层顶,即太阳系边界。在这里,太阳风被弥漫银河系的等离子体取代)。6年前,旅行者1号探测器也穿透了日球层顶。现在,这两艘旅行者号的合并探测结果为我们展现了太阳系边界迄今最详尽的信息。科学家发现,旅行者2号的窗外景象在2018年11月5日发生改变,当时这艘飞船距离太阳大约178亿千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
在上期文章 《漫画中的葡萄酒文化—— 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神之水滴》这部漫画小说的故事梗概,以及主人公神咲雫与远峰一青比试赏鉴葡萄酒水平时提到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为了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神之水滴》这部小说的主旨是推广葡萄酒文化,我们将结合小说情节着重介绍作品中反复出现的15支葡萄酒的特点及其产地概况,因为每一支葡萄酒都不是虚构的。  《神之水滴》之Domaine Gros
达拉·豪恩(Dara Horn,1977— )的小说《来世》(The World to Come)由诺顿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小说甫一面世,便赢得好评一片,获得了2006年“美国犹太图书奖”、2007年“瑞巴罗奖”,并被《纽约时报书评》列入“编辑推荐书目”,自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进一步确立了达拉·豪恩在美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达拉·豪恩出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
奇装异服,行为古怪,被许多人看作是当代艺术家的标签。不过,这样的艺术特质并非始于当代艺术,早在《庄子-田子方》就记载了“解衣盘礴”的故事。而徐渭和凡·高更是个中两位杰出的前辈。命运给予了他们凡夫俗子难以望其项背的才华,却也施加给他们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于是他们常常徘徊在地狱的门口窥探世界最本质的美,他们的艺术也充满了癫狂之美。艺术家个体的悲剧和世人对美的再认识就此交织在一起。  徐渭(1521—]
《情人》因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奇而风靡世界,年届七十的杜拉斯用疯狂恣肆的文字抒写着关于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背弃、苍凉与激情,以及在黑暗中阅读与爱恋的种种。小说面世7年后,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关系的突转:交易还是爱情  脑海里常常浮现结尾这个镜头:年轻的少女站在西贡开往法国的轮船上,头上是越南男人才戴的毡帽,倚着栏杆,两眼含泪,看着岸上那辆黑色的房车,车里有她这辈子最爱的人
If there is no God.  Not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to man.  He is still his brother’s keeper  And he is not permitted to sadden his brother,  By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God.    如果上帝并不存在,  人类也不会去为所欲为。  他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一提起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