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文学的现代性化用与局限性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被赋予了现代意识,中国知识分子自此开始了对现代性苦苦追求与不断修正的历程。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学,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一种作家群体和风格流派的存在而增添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更在于它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培育与奠基。当然,在原本就被动而急促的现代主义思潮输入的情况下,京派作家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局限性。本文将基于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的分析,探讨京派文学的现代性与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京派 现代性 林徽因 《九十九度中》
  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在创作上追求文学的独立品格;讲究情绪的内敛和情感的节制,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期盼文学能够承担起国民性重塑的重任。从这一点来看,京派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启蒙传统,但也实现了新层次的超越:对现代性的进一步化用。京派作家对于“现代性”的追求不是简单的“西化”,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海外留学的经历,这决定了他们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行接纳吸收的同时,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重估,并将二者做一个融合。即便是没有留学经历的废名,也能对这两种文化持辩证观点。他曾说:“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就《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说,英国的哈代、艾略特,尤其是莎士比亚,都是我的老师,西班牙的伟大小说《吉诃德先生》我也呼吸了它的空气。总括一句,我从外国文学学会了写小说,我爱好美丽的祖国的语言,这算是我的经验。”而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林徽因则对西方的现代主义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她的创作虽然不多,但是却充分显现出她力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九十九度中》便是其中难以忽视的代表作。
  一、京派之“美”与现代意识
  京派对于纯文学之“美”的追求可视作它最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但也正因如此,京派作家在创作上对文学艺术的唯美化追求与边缘性话语方式导致它一度被人武断地评判为缺少价值。尽管京派文学的取材和立意表面上倾向于静僻的乡野和浪漫的田园,但京派作家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他们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入世”和“出世”双重心理。因自身社会地位而拥有雄心壮志,却又因现实因素导致壮志难酬,此类矛盾交织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造成了超脱于政治和经济的假象。
  京派文学始终关注“人”的书写,严家炎指出,“京派作家之所以如此讴歌淳朴、原始、美好的人性,一个重要根源在于他们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这些作家更加怀恋和向往较多地保存着古朴民风的内地农村,尤其像湘西一带留存着不少原始风俗习性的农村。”这反映了处在充满矛盾的现代社会中,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高度紧张情况下,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一种迷惘、焦虑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解释了并不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的京派作家思想性质上的现代性与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性表现于何处。
  当然,京派文学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观念和内容上,也表现在它的艺术形式上。蒙太奇、意识流以及隐喻、暗示等现代性手法在京派作家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以意识流手法为例,废名的《桥》就很典型地体现出情节的消解,人物典型的退场,感官印象、内心独白以及朦胧语言的突出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特征。除了《桥》以外,李健吾的《心病》,汪曾祺的《复仇》以及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都是京派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一般认为京派作家与传统文化有着更多联系,但京派小说在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法上的现代性是客观存在的,“现代观念在他们的全部工作中,绝不是一般的观念,因着它,京派作家具备了对于以往文学的方向性选择功能”,故而可以做到“为现代文学发展增添了属于他们而为后世无法忘却的篇页”。
  二、《九十九度中》的現代性
  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京派小说中最具现代性特征的作品之一。在《九十九度中》里,林徽因带领读者通过三个挑夫的视角走街串巷,极为短小的篇幅之内,竟有几十个人物穿插其中,以及十几个场景不停变换。其中既有六十九岁时做七十大寿的老太太及其庞大富贵的家族,也有因为霍乱无处可治,只能静静等待死亡的挑夫;既有嫌弃家中饭菜不合口味的卢老板,也有因为一点小钱与人打架而承受牢狱之灾的车夫。这样荒诞、悲凉的场景偏偏发生在华氏九十九度的天气中,文章的讽刺性不言而喻。小说于不动声色中将城市之中,人与城市相处之间的无奈、妥协、迷茫、焦躁;人与人之间那些虚伪、冷淡、贪欲、肮脏揭示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上来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观念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性应该是城市经验的某种凝聚。或者也可以说, 我们谈论现代性, 应该从城市谈起。”在《九十九度中》里,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温床,也是作为人性异己力量存在的罪恶之源,在一片繁华景象之下,人们发自内心的惊恐、焦虑才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底色。文中的阿淑虽出身封建大家庭,却也受过新式教育,但最终仍是没有勇气为自己争取幸福,更无法和传统旧式家庭的压力抗衡。“五四”新时代的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对阿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讽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作为一种后起的现代性,具有模仿西方现代性的特质。”妇女解放思潮实际上就是西方文化在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产物,尽管这一思潮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彻底的改变,但是这仍然体现出林徽因敏感的现代意识。
  除了现代性观念以外,《九十九度中》在艺术形式层面的现代性技巧同样出彩。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是艺术的一半,是短暂的、偶然的存在,艺术的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这一现代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在了《九十九度中》的结构安排上。纵观全文,作者舍弃了传统小说中完整有序的结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跳跃性的逻辑与零散无序的场景。小说中一闪而过的人物与生活画卷反映的恰恰是当时普通人民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而作者有意无意地向读者展示的这些看似偶然、毫无联系的人生场景:底层的“挑夫”的暴病乃至死亡,老太太过寿铺陈讲究、阿淑的婚礼悲喜交加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的罪恶与悲剧,也一并凸显出蕴含在作品中的永恒的悲悯与救赎。   李健吾评价《九十九度中》是“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 (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这里的“镜头”指的便是林徽因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林徽因在《九十九度中》里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小说分作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仅仅聚焦于一两个人物或一两个场景,而时间与空间则作不断的转换,整体上构成了流动蒙太奇。各个场面巧妙的切换之中,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已经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在《九十九度中》里并没有消失,这也是京派作家与“五四”一代相比,在现代性化用上的一个特殊之处。在小说创作中,林徽因虽然以各种先进的创作技巧搭建起一个现代性的框架,但故事内在运行的价值观念仍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例如小说整体上带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氛围:文中老太太过寿的礼数十分讲究,卢二爷对饭局的选择也很挑剔。这些细节传达了一种传统的观念:北平人追求生活的“吃”与“说”,同时还非常注重“体面”。因此林徽因实际上仍然是以中国传统思维讲述中国传统故事,这也是林徽因这样的京派作家在化用现代性时的独特智慧。
  三、《九十九度中》存在的局限性
  杨春时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指出:“中国现代性是‘外发型’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出自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自然要求,而是在西方列强压迫下提出来的(外迫性);它不是来自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而是来自西方(外源性)。”这决定了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没有适合的生长土壤,也没有一个渐进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如此环境下诞生的现代主义作品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林徽因这样的京派作家对文学艺术品格的着重强调超越了社会现实,形而上的特征尤为强烈。文学武认为,“这道彩虹虽然绚丽,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虎狼成群、风沙扑面的时代毕竟过于奢侈,因此它的影响只能局限在一个相对比较狭小的文化圈子之中。”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里各种现代性创作技巧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的紧迫、革命的气息与抗战的氛围却难以寻觅。再看挑夫的惨死与阿淑的错嫁,林徽因在描写酷暑中的人间惨剧时,文字平淡而不见任何宣泄、喷涌与起伏的情感。这种创作情感的节制符合京派的审美诉求,但是对于美学原则的过分强调与恪守,会让作品失去现实的意义,也缺少严肃的历史审视深度。当然,《九十九度中》这样的京派小说是不可能完全超脱于时代浪潮之外的,京派作家希望能以审美的方式对生命进行深层次的感悟与反思,最终得以实现重塑国民精神与民族品格的愿景。不过,“试图重构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思考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九十九度中》对时代氛围与社会矛盾的反映确实是不够深入的,不够深入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出文学针砭现实、指导人生的作用。正因如此,京派文学曾被武断地评判为缺少价值,最终造成了《九十九度中》这样的小说没有受到文学史足够重视的一大遗憾。
  其次,“受制于‘和谐’美学意识,三十年代‘京派’对作家创作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相应的美学规定——‘节制’……但是这种‘和谐’美学意识的过分追求也是一种人为的束缚,‘毕竟是以自身艺术个性的损耗为代价的’”。小说《九十九度中》《钟绿》在林徽因本身的创作中有相当的重要性,但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其实主要集中在诗歌上。林诗主要内容就是刻画一位浸染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新时代女性在爱情中的体验和成长历程,从而探索爱情在生命中的意义以及诗在人生中的意义。林诗擅长将抒情写景与叙事浸融交织,从而将个人的人生感悟转化为普遍性的情感话语,原本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便具有了突破私密空间与时代隔阂的力量,比如《那一晚》《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都成为后世常品常新的作品。但是在创作《九十九度中》时,林徽因受制于京派的“和谐”美学意识,于是即便文本中悲剧人生触目惊心,但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情感与关怀却几乎为零,这与她在诗歌创作中的抒情形象大相径庭。林徽因的才气是毋庸置疑的,她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触动人心就在于她擅长以情动人。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林徽因的诗歌:“常把我的灵波向高里提。”因此,《九十九度中》节制近乎冷酷的创作情感既造成了这篇小说与林徽因主要创作作品之间的割裂感,也损伤了林徽因本人原本擅长的创作风格,原本突出的艺术个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思潮的输入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股思潮的裹挟之下,京派代表作家林徽因借《九十九度中》来表现她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靠拢与积极的吸纳、学习。在被动而紧急的现代主义思潮输入的现实之下,林徽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九十九度中》那种在技术层面不断创新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实际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等文学形态提供了形式技巧方面必要的借鉴。从这个角度看,《九十九度中》对于丰富和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定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废名.废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94-395.
  [2]严家炎.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1989(4):1-10.
  [3]许道明.京派文学:在现代与传统之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83-87.
  [4]赵勇.城市经验与文学现代性断想[J].南方文坛,2008(01):35-37.
  [5]李玲.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J].中国文化研究,2005(02):163-170.
  [6]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85.
  [7]李健吾.李健吾说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J].名作欣赏,2004(01):1-2.
  [8]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9]文学武.论京派小说的审美理论空间[J].学术月刊,2010(12):96-102.
  [10]丁帆.论沈从文小说超越文化和悲剧的乡土抒情诗美学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7(06):105-111.
  [11]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1988(01):175-192.
  [12]顾永棣.徐志摩诗集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266.
  (作者简介:魏惠群,女,硕士研究生在讀,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重共生的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入大众的视野,展览打破了原有的独立形态,在形式及内容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以独特性的诉说模式对展览多元化的定位进行新的知识分享。而在实践中跨界仅是艺术展览的一种诉说形式,不是最终的智慧结果,在对话过程中与观者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约定,在实现多重跨界的同时,对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 跨界艺术展 对话 约定  一、引言  当下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与写生相关的三个要素——透视、线条、色彩,分析中国绘画的写生观。不讨论心理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变形,讨论以自然为描绘对象的写生。写生是中国画家创作的重要绘画方式,但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也不单纯地追求精神表现,而是在观察自然、模仿自然的基础上,追寻事物内在永恒的部分。追求的不是“苟似”,而是“真似”。本文选取中国南北朝至宋朝画论中有关写生的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写生理论的发展。  
期刊
观月  夏夜巍山月,忽登莽汉空。  古来曾计否,志士几多功。   游秀丽湖  碧落山云远,湖平墅舍湾。  微风多拭面,唤我看波澜。   海边村庄  流檐黛瓦飞青雀,荣树波皋静素鹅。  碧岭参差达四野,重洋退却让江河。   无畏神州  昆仑顶上千年雪,何惧沟深海壑长。  一旦劈山行万里,便能过沪满平洋。   夏登金陵古城  楼成林立青烟雨,桥架龙盘浊浪风。  淮水六朝砖两宋,书生独步踏王城。    
期刊
摘要:少儿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关键时期,本文介绍山丹县培黎图书馆对少儿阅读推广的具体做法,以及在少儿阅读推广中起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少儿 阅读 推广活动 探索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少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少儿时期的阅读水平和习惯形成是关键所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方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推广。县级图书馆是开展阅读
期刊
摘要: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纳兰词》中的任何一首词在笔者看来都是美的,是一种空灵而又略微带有悲伤的美。纳兰性德一生短暂,只短短的三十年,但他留下来的诗词风格独特,得以流传千古。  关键词:《纳兰词》 纳兰性德 赏析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纳兰性德因寒疾与世长辞,留下数篇光彩夺目的词作,是他一生的失意,是他情感的悲伤,流传的是后人对他无限的同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