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杨绛在《自序》里自谦地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其实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不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在进行的,尤其是散文。她的散文文风恬淡、平和、睿智,似水,又胜酒,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她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被多家出版社选入了教材。为更好地把握此文,现具体分析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而有味。
1.多用描写和叙述,极少议论和抒情。
(1)描写和记叙是其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老王》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记叙、描写老王不幸的身世悲惨的遭遇,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以及他们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真情。近2000字的文章中仅有几句是作者的议论。
老王是一位善良、忠厚、纯朴而又不幸的底层劳动者,但人物的这些个性特征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直接的抽象概括,不是贴标签式的介绍,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展现。如第二段借老王的自叙交代了他生活处境的艰难。老王是个单干户,没有当时的“大锅饭”可以依靠,缺少稳定的生活保障;“人老了”,“没有什么亲人”。第三自然段又从旁人的视角写出了老王生理上的不幸,“只有一只眼”,因此“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作者在此不加评价地点出周围人对老王的不幸所持的鄙弃态度,更让人感到了老王的不幸之甚。第四自然段又借助了作者夫妇的眼光写出老王居住环境的恶劣。“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在这里,作者用老王的“住那儿多年了”一句来回答“那儿是不是他的家”的问题,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平淡中有画外音,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这若干年来老王心中的无限酸楚。
作者冷静客观地交代了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穷得一无所有,苦到孤苦伶仃,没有家庭的亲情,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与旁人的鄙弃,但是再卑微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也会让他形象高大感人。处于这种境遇中的老王,在挣扎中仍然保持着人性中的光彩,这个不幸的人惦记着的是别人的不幸,“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帮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运送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的时候,“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一个“欣然”写出了老王揽到生意后的愉悦和时时替他人着想的善良。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把那个年代中最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我”。
这样平淡地记叙描写一直到文章的结束,淡淡的文字就像缓缓的小溪水静静地流进读者的心里,让人沉浸进去,给心灵以莫大的浸渍,被老王感动,为他们的友情感慨。平淡的记叙和描写营造的是最真实的氛围。
(2)惯用白描手法。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它要求作家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是杨绛非常惯用的写作手法,在《老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20余字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老王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是主雇关系。“蹬”和“坐”本是不平等的,但是一句“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却又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给人以亲近感,说明“我”和老王是比较熟识的。一个“常”字又交代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同时对老王的照顾也成为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为后文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蕴非常深远,平淡却并不贫乏。又如,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最后不肯收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照平常人的写法,在这里可插入一段抒情或者议论,因为老王的纯朴善良实在是太可爱、太让人感动了,让人忍不住想给他来一两句由衷地赞美,但杨绛没有,一个“哑”和“悄悄”之外,再不加任何渲染铺排,一切全凭读者自己去品味,让他们在心中自然生出若干的感动和感慨,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
(3)不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
杨绛散文比较多地运用记叙和描写,但是并不代表她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在确实需要的时候,她的抒情议论能够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老王》中,只有寥寥几句议论,其中最后一句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
从文章的开始我们就了解了老王的不幸,了解了作者对老王境遇的同情,对他品格纯朴善良的感动,正因为老王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才让作者同情他关心他,照顾他的生意希望他过得好。文章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一家和老王平等相处、互相关爱的真情。
当老王拖着病体来送鸡蛋和香油时,看到僵尸一样的老王,“我害怕得糊涂了”,竟然“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过了十几天,就听说老王在送东西的第二天就死了。对于老王的突然去世,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内心所受到的冲击之大。“他,他怎么会……”她甚至不忍心说出老王去世的事实,内心的痛苦压抑让她的大脑有了激烈地自我反省和批判:“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像蝼蚁一样无声地死去并不是她的过错。然而作为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杨绛并没有为自己寻找借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年过古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已成过眼烟云。在追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混乱年代时,她没有更多的怨恨,有的只是不断地自省与自我批判:老王把我们当作朋友,当作感情上的依靠,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请他进来坐一坐?为什么还要拿钱去侮辱他?老王也许是怀着失望和伤心悄悄离世的吧?“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不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老王的无限自责和愧疚,同时也看到了作家对底层劳动者的珍视与敬重,看到了她的可贵的平民意识。一句议论把作者对老王的追思提升到了最高潮,感人肺腑。
2.语言浅近但准确性、概括性极高。
杨绛的散文语言绝不眩人耳目,她拒绝晦涩,基本任何人都能够看得懂,语言非常简单浅近,但很准确,概括性很高,意味很深。
比如写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的外貌:“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一词,原本是指照片或图片等平面化的物体嵌入到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写老王镶嵌在门框里,形象地表现出了老王的单薄、瘦弱、僵硬。又如写老王的动作:“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这里的“直”字,很常见,很通俗,但非常恰切,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老王直僵僵的但又身体重心不稳、仿佛随时会倒下去的举步维艰的情形。
另外,对着老王送来的东西,作者是这样写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表现了作者在极力掩饰看到老王外形时内心的惊讶、酸楚。“新鲜”和“大”则强调的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香油不但对于老王,对于任何人来说,真的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了,作者心里感觉受之有愧,但又不忍拂了老王一片真诚,普普通通几个字,在杨绛的笔下都被用活了,让我们在平淡中读出了太多的深意,每读一次,都要为杨绛散文的用字功力而由衷地赞叹。
3.语言多用短句。
对于散文来说,长句一般适宜表达复杂的有内在逻辑的句意,便于抒发舒缓含蓄的情感。杨绛的散文,因为多是客观地记叙描写,很少加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很少议论,所以就决定了她的散文语言多用短句。短句的使用使她的文章清新自然、超脱淡泊,寥寥几字胜过千言万语。仍以第一段为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的一串字有四个断句,平均每个断句才五个字,简短之极但却增一字则太多。这种短句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也代表了杨绛散文平淡语言的特点之一。
古味虽淡醇不薄,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之美应该是源于她的心态平和、为人温婉睿智,这种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而又不着痕迹的朴素,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参考文献:
《止庵、杨绛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版。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征中学)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被多家出版社选入了教材。为更好地把握此文,现具体分析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而有味。
1.多用描写和叙述,极少议论和抒情。
(1)描写和记叙是其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老王》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记叙、描写老王不幸的身世悲惨的遭遇,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以及他们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真情。近2000字的文章中仅有几句是作者的议论。
老王是一位善良、忠厚、纯朴而又不幸的底层劳动者,但人物的这些个性特征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直接的抽象概括,不是贴标签式的介绍,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展现。如第二段借老王的自叙交代了他生活处境的艰难。老王是个单干户,没有当时的“大锅饭”可以依靠,缺少稳定的生活保障;“人老了”,“没有什么亲人”。第三自然段又从旁人的视角写出了老王生理上的不幸,“只有一只眼”,因此“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作者在此不加评价地点出周围人对老王的不幸所持的鄙弃态度,更让人感到了老王的不幸之甚。第四自然段又借助了作者夫妇的眼光写出老王居住环境的恶劣。“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在这里,作者用老王的“住那儿多年了”一句来回答“那儿是不是他的家”的问题,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平淡中有画外音,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这若干年来老王心中的无限酸楚。
作者冷静客观地交代了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穷得一无所有,苦到孤苦伶仃,没有家庭的亲情,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与旁人的鄙弃,但是再卑微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也会让他形象高大感人。处于这种境遇中的老王,在挣扎中仍然保持着人性中的光彩,这个不幸的人惦记着的是别人的不幸,“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帮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运送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的时候,“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一个“欣然”写出了老王揽到生意后的愉悦和时时替他人着想的善良。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把那个年代中最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我”。
这样平淡地记叙描写一直到文章的结束,淡淡的文字就像缓缓的小溪水静静地流进读者的心里,让人沉浸进去,给心灵以莫大的浸渍,被老王感动,为他们的友情感慨。平淡的记叙和描写营造的是最真实的氛围。
(2)惯用白描手法。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它要求作家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是杨绛非常惯用的写作手法,在《老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20余字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老王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是主雇关系。“蹬”和“坐”本是不平等的,但是一句“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却又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给人以亲近感,说明“我”和老王是比较熟识的。一个“常”字又交代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同时对老王的照顾也成为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为后文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蕴非常深远,平淡却并不贫乏。又如,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最后不肯收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照平常人的写法,在这里可插入一段抒情或者议论,因为老王的纯朴善良实在是太可爱、太让人感动了,让人忍不住想给他来一两句由衷地赞美,但杨绛没有,一个“哑”和“悄悄”之外,再不加任何渲染铺排,一切全凭读者自己去品味,让他们在心中自然生出若干的感动和感慨,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
(3)不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
杨绛散文比较多地运用记叙和描写,但是并不代表她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在确实需要的时候,她的抒情议论能够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老王》中,只有寥寥几句议论,其中最后一句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
从文章的开始我们就了解了老王的不幸,了解了作者对老王境遇的同情,对他品格纯朴善良的感动,正因为老王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才让作者同情他关心他,照顾他的生意希望他过得好。文章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一家和老王平等相处、互相关爱的真情。
当老王拖着病体来送鸡蛋和香油时,看到僵尸一样的老王,“我害怕得糊涂了”,竟然“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过了十几天,就听说老王在送东西的第二天就死了。对于老王的突然去世,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内心所受到的冲击之大。“他,他怎么会……”她甚至不忍心说出老王去世的事实,内心的痛苦压抑让她的大脑有了激烈地自我反省和批判:“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像蝼蚁一样无声地死去并不是她的过错。然而作为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杨绛并没有为自己寻找借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年过古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已成过眼烟云。在追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混乱年代时,她没有更多的怨恨,有的只是不断地自省与自我批判:老王把我们当作朋友,当作感情上的依靠,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请他进来坐一坐?为什么还要拿钱去侮辱他?老王也许是怀着失望和伤心悄悄离世的吧?“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不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老王的无限自责和愧疚,同时也看到了作家对底层劳动者的珍视与敬重,看到了她的可贵的平民意识。一句议论把作者对老王的追思提升到了最高潮,感人肺腑。
2.语言浅近但准确性、概括性极高。
杨绛的散文语言绝不眩人耳目,她拒绝晦涩,基本任何人都能够看得懂,语言非常简单浅近,但很准确,概括性很高,意味很深。
比如写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的外貌:“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一词,原本是指照片或图片等平面化的物体嵌入到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写老王镶嵌在门框里,形象地表现出了老王的单薄、瘦弱、僵硬。又如写老王的动作:“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这里的“直”字,很常见,很通俗,但非常恰切,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老王直僵僵的但又身体重心不稳、仿佛随时会倒下去的举步维艰的情形。
另外,对着老王送来的东西,作者是这样写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表现了作者在极力掩饰看到老王外形时内心的惊讶、酸楚。“新鲜”和“大”则强调的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香油不但对于老王,对于任何人来说,真的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了,作者心里感觉受之有愧,但又不忍拂了老王一片真诚,普普通通几个字,在杨绛的笔下都被用活了,让我们在平淡中读出了太多的深意,每读一次,都要为杨绛散文的用字功力而由衷地赞叹。
3.语言多用短句。
对于散文来说,长句一般适宜表达复杂的有内在逻辑的句意,便于抒发舒缓含蓄的情感。杨绛的散文,因为多是客观地记叙描写,很少加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很少议论,所以就决定了她的散文语言多用短句。短句的使用使她的文章清新自然、超脱淡泊,寥寥几字胜过千言万语。仍以第一段为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的一串字有四个断句,平均每个断句才五个字,简短之极但却增一字则太多。这种短句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也代表了杨绛散文平淡语言的特点之一。
古味虽淡醇不薄,杨绛散文语言的平淡之美应该是源于她的心态平和、为人温婉睿智,这种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而又不着痕迹的朴素,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参考文献:
《止庵、杨绛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版。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