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的阅读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需要做到:
一、搭建“民主平等对话”平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奏
中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学习习惯,特别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课堂习惯——教师讲,学生记。一节课,教师不停的灌输权威的解读,而学生麻木的接受考试的信息,手不停笔的记下教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失去了话语权利。因此,搭建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平台”是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努力实现课堂中的“三个平等”。
1.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放下权威,以一个单纯的阅读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阅读、讨论过程中,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双方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2.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让学生敢想,积极去想,而学生之间的平等,才让学生敢说。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不同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阅读结果,但这并不存在谁是谁非,或者谁水平高,谁理解能力低下的问题,学生之间应是相互平等的,在课堂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彼此之间应相互讨论、交流,而不应嘲笑、排斥。
3.学生与作者的平等:阅读是再创造过程,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本一旦成为作品,那发言权就不再是作者一个人所拥有的了,所有的读者都具有再创作的权利。在我们阅读中,需要结合我们个体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已有的阅读鉴赏能力,对文章作一番理解,感悟或者质疑,文章在经历时间的考验中其间含有金子,也有不适合新历史时代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批判的眼光,通过文字与作者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的仰视或迷信,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这样才能撞出创新火花,提高鉴赏能力,提升人文修养的。
二、构建“粗预设细生成”模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
在搭建平等“对话”平台的基础上,要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还需要在语文课堂中,构建“粗预设,细生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知识能力的落实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上,要有整体上的预设,但具体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1.模糊目标重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目标的设定,要在大方面有把握,而具体的,则不要拘泥权威或是个人的阅读理解,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智以及思想火花的迸发。
2.求同存异重质疑:对于文本的阅读,由于个人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不要因为标准答案而抹杀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宽容〉序言》中,对于文章中第一部分两次提到的“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和第八部分又一次写到人们幸福的生活,这两种幸福是不是一样的问题上,学生之间就展开了争论。
观点一:不一样。因为开始的幸福是人们麻木的幸福,在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人们是恐惧的,是不幸福的;而后面是人们经过反抗,是用先驱的鲜血换来的,是真正的幸福。
观点二:一样。表面上后一种幸福似乎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但事实上,历史会轮回,新的家园会成为另一个无知山谷,先驱也会成为守旧势力,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变化。所以都是麻木的幸福。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文本,结合学过的知识,表达过程自觉地显示出辨证思维,我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课堂。
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质疑。造成疑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晦涩,或是学生阅读体验的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或是耐心解答,而不能逃避问题或是不屑一顾。
3.方法互融重批判:个性化阅读,积累是风帆,方法是船舵。要张扬个性,展示个性阅读,离不开多种方法。联系生活、结合背景、审视批判等多种方法融合会更具个性。
联系生活法:文学来源于生活,那在阅读过程中,就要还原于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做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这样,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更新,生命的质量就会优化。
结合背景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我们的个性阅读过程中,不要忘了背景,否则,就会陷入到另一种极端。比如《窦娥冤》中,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如果学生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会批评窦娥的自私了。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了多少灾难!结合时代特点,我们就知道,三桩誓愿是为了说明她冤屈之大,是作者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了解时代的局限性,就不会产生这种偏激。
三、组建“多元化立体化”形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在评价中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作性的解读。”我们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不能只盯住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应该珍惜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应该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视,应该具备“欣赏肯定的眼光”和“动态发展的眼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肯定、少否定,学生在鼓励的言语中容易进步,需要教师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多用婉转的语言引导,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总是在发展的,为此,要动态地评价,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任何学生的一点进步,我们都应该对其表扬和积极引导,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张扬个性,自我完善。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地进步,创新。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杜桥中学。
一、搭建“民主平等对话”平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奏
中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学习习惯,特别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课堂习惯——教师讲,学生记。一节课,教师不停的灌输权威的解读,而学生麻木的接受考试的信息,手不停笔的记下教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失去了话语权利。因此,搭建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平台”是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努力实现课堂中的“三个平等”。
1.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放下权威,以一个单纯的阅读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阅读、讨论过程中,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双方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2.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让学生敢想,积极去想,而学生之间的平等,才让学生敢说。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不同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阅读结果,但这并不存在谁是谁非,或者谁水平高,谁理解能力低下的问题,学生之间应是相互平等的,在课堂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彼此之间应相互讨论、交流,而不应嘲笑、排斥。
3.学生与作者的平等:阅读是再创造过程,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本一旦成为作品,那发言权就不再是作者一个人所拥有的了,所有的读者都具有再创作的权利。在我们阅读中,需要结合我们个体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已有的阅读鉴赏能力,对文章作一番理解,感悟或者质疑,文章在经历时间的考验中其间含有金子,也有不适合新历史时代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批判的眼光,通过文字与作者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的仰视或迷信,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这样才能撞出创新火花,提高鉴赏能力,提升人文修养的。
二、构建“粗预设细生成”模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
在搭建平等“对话”平台的基础上,要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还需要在语文课堂中,构建“粗预设,细生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知识能力的落实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上,要有整体上的预设,但具体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1.模糊目标重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目标的设定,要在大方面有把握,而具体的,则不要拘泥权威或是个人的阅读理解,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智以及思想火花的迸发。
2.求同存异重质疑:对于文本的阅读,由于个人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不要因为标准答案而抹杀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宽容〉序言》中,对于文章中第一部分两次提到的“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和第八部分又一次写到人们幸福的生活,这两种幸福是不是一样的问题上,学生之间就展开了争论。
观点一:不一样。因为开始的幸福是人们麻木的幸福,在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人们是恐惧的,是不幸福的;而后面是人们经过反抗,是用先驱的鲜血换来的,是真正的幸福。
观点二:一样。表面上后一种幸福似乎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但事实上,历史会轮回,新的家园会成为另一个无知山谷,先驱也会成为守旧势力,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变化。所以都是麻木的幸福。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文本,结合学过的知识,表达过程自觉地显示出辨证思维,我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课堂。
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质疑。造成疑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晦涩,或是学生阅读体验的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或是耐心解答,而不能逃避问题或是不屑一顾。
3.方法互融重批判:个性化阅读,积累是风帆,方法是船舵。要张扬个性,展示个性阅读,离不开多种方法。联系生活、结合背景、审视批判等多种方法融合会更具个性。
联系生活法:文学来源于生活,那在阅读过程中,就要还原于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做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这样,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更新,生命的质量就会优化。
结合背景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我们的个性阅读过程中,不要忘了背景,否则,就会陷入到另一种极端。比如《窦娥冤》中,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如果学生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会批评窦娥的自私了。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了多少灾难!结合时代特点,我们就知道,三桩誓愿是为了说明她冤屈之大,是作者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了解时代的局限性,就不会产生这种偏激。
三、组建“多元化立体化”形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在评价中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作性的解读。”我们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不能只盯住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应该珍惜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我认为应该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视,应该具备“欣赏肯定的眼光”和“动态发展的眼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肯定、少否定,学生在鼓励的言语中容易进步,需要教师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多用婉转的语言引导,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总是在发展的,为此,要动态地评价,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任何学生的一点进步,我们都应该对其表扬和积极引导,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张扬个性,自我完善。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地进步,创新。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