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伴生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文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而显现出来。尽管多种风格混搭下的城市建筑让人们感到目不暇接,西式的住宅小区以及相应的景观使人们不用迈出国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但是这些建筑的背后却空空如也,当新鲜感消失后,望向自己熟悉的城市,既感受不到地域的归属感,也找不到文化的认同感,曾经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也在高度流程化的城市中迷失了。文章通过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以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居民社区景观设计的方式延续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打破“千城一面”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城市化;地域文化;居民社区景观
  一、城市发展与文化缺失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中国人与土地浓厚密切的关系,数千年来安土重迁的思想造就了中国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地域文化就像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展示着这一地区的整体人文生态。而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的高速铺展,“文化名片”逐渐变得支离破碎。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与“创文”“创卫”活动的展开,让原本特色鲜明充满生机的城市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在现代城市建筑及景观设计中,“重建”和“美化”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在不断的重建与美化的过程中,部分独具地域年代记忆和乡土文化底蕴的城建景观被诸如巴黎大街、西班牙小镇、SOHO中心、地标写字楼等取代。大批城市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论是整体玻璃幕墙,还是大块面几何图形的建筑造型,新区建筑以极具现代感的造型与旧城区划清了界限,彰显着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
  然而,这些新锐的造型与景观突兀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似现代感十足却不具备展现当地人文环境的特质,与旧城区鲜明对比昭示着城市的文化断层。ArtDeco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放眼望去却望不见曾经的乡愁。
  脱离了当地文化元素,這些孤立的建筑与景观最终难以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相反记忆中破旧局促的城市却能引起人心底的共鸣。忽略了城市中的居民与其生长的地域文化,就等于忽略了该地区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归属,当失去了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产生,更无从去找寻地域文化的传承。这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其间承载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俞孔坚在《城市需要一场“大脚的革命”》中写到“一种文化是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它是隐形的,鲜见于历史教科书中,但正是它们才领悟了生存的艺术,并创造了真正的景观和充满生机的真实世界。”[1]浓郁地域色彩的建筑与景观不仅延续着地方文化,同时也是当地人在长期生活劳作中的智慧凝结,不仅景致造型独具地域特色,在使用功能上也更符合当地人的需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屋。
  二、近年来的研究发展
  2016年2月,习近平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指示中除了继续强调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发展观,还着重指出“要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2]
  “千城一面”与城市缺失的人文生态所带来的是对自身地域文化认识的缺失,对家园归属感的缺失。这种缺失也让设计者的目光逐渐从一味地追逐前卫风格转向了如何构建现代与历史的沟通,构筑城市与人文的沟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本质问题。
  范·瓦肯伯格将地域与自然历史、人文历史放在一起进行考量,通过设计在景观规划中引导着历史走向未来,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构筑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面对当前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理念,一方面缓解人地关系,另一方面也在设计中延续着文化的寻根之路。在设计中保留文化元素,延续地域文化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三、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环境设计,都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从设计伊始便兼顾功能舒适与便捷。但笔者认为,功能齐全方便快捷并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在符合基本需求的同时,在设计中更应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城市的美化和重建应建立在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契合当地居民诉求的基础上展开。
  例如,近年来城市居民区设计出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现代化的小区不论是从居住环境还是空间功能都远优于传统的筒子楼大杂院,其搭配的小区绿化也向园林造景看齐,但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人们却普遍感到邻里关系的疏离,而部分地区的居民区还出现了大面积占用小区绿化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现象。
  显然在设计中,设计者忽略了地域文化所造就的居民诉求。因此,在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中,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与连接,即设计向地域文化的回归。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引入与变革步入回归与寻根,其中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特有的人地文化与乡土情结。
  四、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再设计
  笔者将地域文化分为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地域文化元素包括城市的结构与空间形态,例如城市的规划形态、城市色调、构成肌理、地标建筑与历史遗迹等;非物质文化层面则包含着该地区的习俗、信仰、节日、特色产物等。二者围绕着当地居民展开,形成整体上的地域文化形态。
  基于地域文化形态进行设计,就是从中提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中去。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文化脉络的展示与延续,而衔接城市与人联系的便是居民社区。居民社区的设计应遵循“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概念,既符合功能需要,又要能够表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共同结合达到二元提升的效果,极大地优化居民生活体验。
  文化元素的应用是一个提取、发散、再创作的过程。在居民社区的设计中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融入尤为重要。在居民社区景观与建筑构成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不应单纯地将当地传统建筑与居民楼或小区景观进行嫁接,笔者强调对于乡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而非固步自封。   从提取文化元素到应用的过程应是对文化元素的解剖重构过程,留下符合居民审美需要与功能需要的部分,留下鲜明的文化元素符号,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来看,现代设计中的集合块面串联起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很好地连贯起古典建筑与新锐设计。当然,贝聿铭的设计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地域文化的应用,王朔则是以城市的建筑肌理为出发点。
  五、生活习惯与文化接受
  在设计的过程中,非物质层面的地域文化最容易被人所忽视,前文中提到过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在非物质层面的集中体现就是生活习惯与文化接受。在对于居民社区的设计中,功能应从属于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这就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对当地居民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从城市的区域规划中、传统的居民区设计中寻找灵感。设计元素的应用同样应考虑到城市居民对于元素的接受,文化元素不应局限于历史文化故事,更应从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中提取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唤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2012年西安古城的“八水润长安”计划,从中可以看出当地人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在其滨河景观的规划中大量地运用了提取城市共同记憶,历史再现的方法进行设计,效果非常好。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3]依托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进行景观及建筑设计将为中国未来城市的面貌带来新的光彩。
  六、环境构建与文化归宿
  从大的方向来看,城市的发展将逐渐走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城市发展将围绕居民社区铺展。无数个居民社区的小环境汇聚成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构建社区微景观、微建筑层面,整体依托于社区原有地形,在保留部分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的建筑的同时,新建景观通过文化元素的应用,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功能设计,强调景观建筑的叙事性,让一个社区,一个街道就像是一段故事,一段历史,在新旧之间感受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样的整体环境构建,让人们在流连其间时即看得到城市的日新月异,又能够在保留的特色建筑与叙事性的景观中找到自己对城市的记忆,从认同上升到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七、展望
  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还要经历很漫长的一段过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整容”,新区新城不断开拓着人们未来的生活空间,未来许多城市都将面临着“新城老区”的衔接问题。居民社区作为未来城市的中心点,将地域文化、乡土情结与现代设计相交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传承与延续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需要一场“大脚的革命”[J].设计,2010,(01).
  [2]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3/c1024-28144199.html,2016-02-23.
  [3]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3-12/14/c_125859827.htm,2013-12-14.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傣族;民族文化;红陶;制作工艺
期刊
摘 要: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寻求的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正是现代农村居民生活实践中正在抛弃的东西。通过对L村进行实地观察和个案访谈来呈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的变化,力图实现农村家庭的可持续,改变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庭院变化;家庭的可持续  庭院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空间,是家庭可持续困境的关注点之一。庭院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机会,比如,种植食物、晾干衣物、增加植物多样性、收
期刊
摘 要:国务院提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1]。以广西突出的摩化电动车为例,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广西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服务业;广西摩化电动车;行业融合发展  一、引言  “双十二”除了是大家购物血拼的日子之外,也是江苏省2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旅游作为人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方式,使旅游业发展得更加迅速,同时也使得旅游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那么,如何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大众牢记于心,就成为旅游业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历史文化性景区兵马俑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自己对兵马俑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品牌形象设计在旅
期刊
摘 要:研究者通过对12名来自华东六市(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的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深度访谈,对他们在婚恋匹配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进行阐释和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表现,给他们婚姻与恋爱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婚姻市场;社会资本  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婚姻制度的改变
期刊
摘 要: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粮食产量在国际上持续位于先列。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生产总值的变化会引起就业人员的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那么农、林、牧、渔业的产值与从业人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又有怎样的关联性呢?以西安市为例,统计了其2010年到2015年的产值、产值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
期刊
摘 要:王澍在建筑上标榜“业余”,以一种“业余”的态度去应对城市建筑的盲目与快速扩张。王澍的建筑创作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尊重自然,结合传统的手工技艺,试图营造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山水画卷”,以解决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诗意的建造;王澍;建筑创作观念  在中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早已失去了对待建筑的专业态度和人格操守。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人际关系的疏远,传统文化
期刊
摘 要:采用国家、市场、社会的框架对东北青年白领流出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白领流出;国家;市场;社会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有活力的晴雨表。一个地区正处于经济扩张和腾飞阶段或者社会发展蒸蒸日上阶段,它就会凝聚和吸纳一批批流动人口。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处于衰退、停滞阶段,人口就会从中离析出来,而向外移动。这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条件下则显得
期刊
作者单位:  广州城建職业学院
期刊
作者單位: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作品立意:  时尚动画角色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