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捺钵”一词是契丹语的译音,又译作“剌钵”、“纳跋”、“纳钵”、“纳宝”等,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载:“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基金项目】
:
本文是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为14JJD780002)的中期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捺钵”一词是契丹语的译音,又译作“剌钵”、“纳跋”、“纳钵”、“纳宝”等,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载:“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其他文献
《句容寨花头土墩墓群发掘报告》由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412页,文后有彩色图版234版,定价620元。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寨花头村的六座及周岗村的两座土墩墓。
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往往通过遗址出土的石核、石片等剥片产品来了解古人所采用的剥片方法,实现考古材料到人类行为的推定,达到透物见人的目的[1]。中国西南地区识别出的一种“零台面石片”[2]引起学界广泛注意,被认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剥片技术[3]。关于零台面石片所反映的具体剥片方法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李莉通过剥片实验认为锤击法在石核边缘剥片也可以产生零台面石片[4];曹泽田根据实验结果认为零台面石片为“锐棱砸击法”打制,并命名为“锐棱砸击石片”[5];卫奇、高星等根据实验认为三峡地区的零台面石片是“摔碰法”的产物,并
旧辉县城外文昌阁当地俗称为“琉璃阁”,附近发掘的墓地也因此而得名。琉璃阁墓地屡有重要发现,1935年清理一座积石积炭墓,1936年发掘了著名的甲、乙墓,1937年又清理大墓6座、中小型墓44座以及车马坑4座,后来郭宝钧先生根据笔记对材料进行了介绍[1]。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在琉璃阁、固围村发掘了一批大中小型墓葬叫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之一,有关其功能或用途的争议由来已久。认为是汲水器(甀)、酒器、欹器(侑卮)、祭器(礼器)、魂瓶等观点,均立足于不分大小的形态结构,分别通过民族学、古文字或典籍记载、外国考古资料乃至残留物分析结果进行跨时空比较研究。即便符合功能决定形态的内在逻辑,但工业设计的概念是“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将功能、结构、材料和生产手段、使用方式统一起来”[1],即材料、制作技术及使用方式可能也会影响使用功能,必须加以关注。本文拟从形态演变、制作工艺入手,结合使用方式解析尖底瓶的功能性结构,以期对其使用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0年首次发现,其后进行了试掘(S1地点)。2000~2010年进行了连续10余年的调查,并对S5、S9、S12、S14和s29等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其中s29地点是柿子滩遗址发掘面积最大和埋藏最丰富的一处。
马纛是安装在马额顶的马具,秦汉魏晋之时是天子仪仗“黄屋左纛”的重要组成元素。如此重要的中国古代马具,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幸运的是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马纛,人们所熟知的当属秦始皇陵铜车马右殄马所用的铜纛,报告介绍了其形制和制作工艺,并结合文献记载简要说明了秦汉时期纛的有关情况,提出“设纛之制似始于秦,盛于汉”的观点[1]。现在来看有必要修正这一看法,本文拟根据考古出土遗物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马纛的性质、功用及其所表现的礼制等问题。
《丹霞集——考古学拾零》是严文明先生近年文章的结集,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296页,约36万字,定价180元。本文集收录严文明先生文章78篇,内容包括考古学科建设、人与自然、早期中国、学术论稿、学术研讨、考古忆往、怀念师友、祝贺与期望、书序、访谈录等十部分。其中既有关于考古学理论方法、早期中国、聚落考古、文明起源、环境考古、科技考古、外国考古、考古学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论述,也有回忆考古往事和怀念师友的随笔性文字,文笔平实,深入浅出。
汉代量制单位中,“升”以下有“合”与“龠”两个单位。这两个单位均见于《汉书·律历志上》及传世新莽嘉量,属于最重要的“斛、斗、升、合、龠”的“五量”单位序列。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均将二者视作汉制中的标准单位,没有异议[1]。然而出土文献却反映,“合”广泛应用于官方量制体系,实发生在新莽之后。在秦及西汉时期,长期流行的是“升龠”二十进制,新莽及东汉量制中才逐渐流行“升合”十进制。秦汉时期存缺“升龠制”到“升合制”的重大变化。
十里铺墓地位于安徽六安市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处岗地上,岗地海拔70余米。墓地东边为经三路,南边为皋城路,西邻正阳路,北边为许继慎路(图一)。2013年6.9月,为配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封土墩7个,单体墓葬138座,封土墩普遍存在一墩多墓的现象(图二)。
皇寓遗址位于河南漯河市郾城县大刘镇皇寓村南部,遗址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7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图一)。该地区位于郾城县西南部,澧河南岸,地处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势较平坦。为配合漯平(漯河-平顶山)高速公路的建设,2004年底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