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在教学中,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关 键 词】 课堂;数学;生成资源
一、重视生成资源,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这些智慧闪耀光芒。
如学生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进行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后汇报说除不尽,我也未加思索地告诉学生用分数计算。这时一个学生怯怯地说除得尽,我一愣,让他继续说下去,“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他平静下来,“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得到他的提示,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终于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再除以2。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本节课的闪光点在于: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发了一批学生,生成了满堂精彩。
二、提供生成环境,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说你的道理。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赞同第一种观点的请举手。(大约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赞同第二种观点的请举手。(又有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我们来一场辩论,请同学们再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辩论很热烈,但渐渐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开始动摇,持第二种观点的慢慢占了上风。)
师:(对第一位回答的同学说)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问题。请问: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它还是原来的四边形吗?
师:(还对第一位回答的同学说)如果……
生:如果是长方形,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了学习之美。
三、直面生成事件,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正想按部就班地揭题板书课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坐在下面听课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好了,设计的精彩教学过程怎样继续?拭目以待吧。只见教师边点头笑眯眯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教师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随手边拍手赞同边提问:“你说得太棒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可以吗?”该生摇摇头,教师略带兴奋地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让这一“插曲”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过程。
上述案例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教师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选择了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教师没有陷入“尴尬”,而是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朱维宗,唐海军,张洪巍. 聚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国防.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 李雅芳. 小学数学新课程实践与思考[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关 键 词】 课堂;数学;生成资源
一、重视生成资源,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这些智慧闪耀光芒。
如学生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进行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后汇报说除不尽,我也未加思索地告诉学生用分数计算。这时一个学生怯怯地说除得尽,我一愣,让他继续说下去,“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他平静下来,“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得到他的提示,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终于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用侧面积乘以半径再除以2。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本节课的闪光点在于: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发了一批学生,生成了满堂精彩。
二、提供生成环境,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说你的道理。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赞同第一种观点的请举手。(大约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赞同第二种观点的请举手。(又有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我们来一场辩论,请同学们再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辩论很热烈,但渐渐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开始动摇,持第二种观点的慢慢占了上风。)
师:(对第一位回答的同学说)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问题。请问: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它还是原来的四边形吗?
师:(还对第一位回答的同学说)如果……
生:如果是长方形,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了学习之美。
三、直面生成事件,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正想按部就班地揭题板书课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坐在下面听课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好了,设计的精彩教学过程怎样继续?拭目以待吧。只见教师边点头笑眯眯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教师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随手边拍手赞同边提问:“你说得太棒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可以吗?”该生摇摇头,教师略带兴奋地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让这一“插曲”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过程。
上述案例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教师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选择了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教师没有陷入“尴尬”,而是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朱维宗,唐海军,张洪巍. 聚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国防.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 李雅芳. 小学数学新课程实践与思考[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