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置固定的模式。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直接经验的、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激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技巧
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如果把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知识比作过河,那么教学艺术就宛如桥和船,“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位教育行家在谈到教学艺术时这样说。讲授一个概念、一组词语、一条定律、一则原理,最忌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空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于空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一个精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在抽象知识前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維中茅塞顿开;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使学生在迷茫中豁然开朗;一个得体的设问,会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抓好以上这几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强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
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文学作品是丰富体验、开拓视野、及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从实效性的角度评价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先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置固定的模式。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直接经验的、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激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技巧
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如果把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知识比作过河,那么教学艺术就宛如桥和船,“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位教育行家在谈到教学艺术时这样说。讲授一个概念、一组词语、一条定律、一则原理,最忌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空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于空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一个精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在抽象知识前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維中茅塞顿开;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使学生在迷茫中豁然开朗;一个得体的设问,会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抓好以上这几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强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
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文学作品是丰富体验、开拓视野、及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从实效性的角度评价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先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