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前景及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业发展 科技应用 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 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 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 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 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 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 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 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
2.5 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质高、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6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基地,促进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应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廣,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业发展 科技应用 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 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 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 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 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 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 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 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
2.5 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质高、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6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基地,促进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应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廣,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