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诊治的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結论: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整体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内镜;EMR;电凝切除术;并发症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手术方式不同,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1]。本研究选取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胃肠道息肉在内镜下EMR(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1~74岁,平均(55.54±5.4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5.57±5.2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协助患者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选择PENTAXEC38-i10M2型电子胃肠镜,对胃肠道进行探查,确定息肉位置,在息肉与正常黏膜的交界处套圈套器,然后在勒紧后实施高频电流切除。观察组采用内镜下EMR(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与对照组一致,确定息肉位置,然后取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到息肉的黏膜下,隆起之后利用圈套器慢慢收紧,在感受到阻力后略微松开,然后再次收紧,确定没有多余的黏膜及肌层之后勒紧,然后实施高频电流切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炎症介质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胃肠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的疾病,具有癌变可能,因此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确诊之后尽快切除,预防癌变。临床上对胃肠道息肉患者常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借助内镜明确息肉位置,然后再进行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电凝不足导致出血或电凝过度导致损伤加深,而且这种手术治疗不适合扁平病灶,因此还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内镜下EMR在保证良好切除效果的同时,可避免电凝过度导致损伤过深,治疗安全性大大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EMR治疗效果较显著,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优良方案。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EMR治疗,整体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129-131.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内镜;EMR;电凝切除术;并发症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手术方式不同,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1]。本研究选取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胃肠道息肉在内镜下EMR(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1~74岁,平均(55.54±5.4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5.57±5.2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协助患者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选择PENTAXEC38-i10M2型电子胃肠镜,对胃肠道进行探查,确定息肉位置,在息肉与正常黏膜的交界处套圈套器,然后在勒紧后实施高频电流切除。观察组采用内镜下EMR(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与对照组一致,确定息肉位置,然后取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到息肉的黏膜下,隆起之后利用圈套器慢慢收紧,在感受到阻力后略微松开,然后再次收紧,确定没有多余的黏膜及肌层之后勒紧,然后实施高频电流切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炎症介质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胃肠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的疾病,具有癌变可能,因此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确诊之后尽快切除,预防癌变。临床上对胃肠道息肉患者常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借助内镜明确息肉位置,然后再进行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电凝不足导致出血或电凝过度导致损伤加深,而且这种手术治疗不适合扁平病灶,因此还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内镜下EMR在保证良好切除效果的同时,可避免电凝过度导致损伤过深,治疗安全性大大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EMR治疗效果较显著,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优良方案。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EMR治疗,整体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