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艺术歌曲体现了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波涛汹涌》从旋律写作、钢琴伴奏乃至整体结构都体现了上述特点。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技法;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135-03
《波涛汹涌》是吉林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永泽教授2009年创作的一首男高音的声乐作品,于2013年发表在《杨永泽艺术歌曲选》中(此书包含42首作品),并在2015年《音乐创作》第三期上刊登。此歌曲表现了当代青年人不畏艰难困苦,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精神。在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第17届艺术节杨永泽教授作品音乐会上首演,受到专家和听众的一致好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作品的结构形式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比较,在结构上往往更为复杂,调性布局常常更为丰富,《波涛汹涌》在结构上正是呈现了这一特点。
此曲为对比中部带动力性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二、主题的特点及调式转换手法
1.自然小调的旋律同和声小调的伴奏相结合
音乐主题在钢琴六连音的波涛起伏背景的衬托下,在中低音区唱出一段抒情的旋律。抒发了当代青年面对大海时所产生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上述主题作者采用自然小调,使得旋律更具民族性从而使人感到亲切和自然。但是,自然小调在和声上较为松弛,因此,作者在伴奏上采用自然小调同和声小调的结合,使得音乐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了紧张性和动力性。
上例是A段到B段的连接处,作者采用了和声小调的IV—II7—DD7—D7的进行,使和声具有强进行的动力性,为同主音大调的转换做了有力的铺垫。
2.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
在中间部分作者为了突出当代青年的豪情壮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将主题转入同主音F大调,使音乐色彩变得明亮、情绪激昂。
三、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
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占有重要的比重。好的艺术歌曲就是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的完美融合。《波涛汹涌》的钢琴伴奏体现了作者深厚功力。
1.丰富的织体形态和艺术表现力
在引子及A段的主题陈述当中,作者采用了钢琴六连音分解和弦的音型,表现了波浪起伏的形象(见谱例1)。在中间部分转入同主音大调时这个音型的音域扩大,表现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见谱例3)。在中段的第二句采用了三连音的柱式和声音型。表现了坚定有力的豪迈气概。
在主题再现时,作者加入复调手法,使其具有动力性和新鲜感。
上例是呈示部分第三句,作者所采用的主调音乐织体。下例再现部分时作者将此乐句右手的伴奏变成复调音乐织体,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2引子、间奏、尾声的艺术手法
这首作品的引子、间奏、尾声功能多样,而这些都是歌曲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多方位、立体化艺术形象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1小节的前奏中,作者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织体,表现了在微风吹拂的海面上波浪起伏的形象(见谱例1)。在间奏中作者采用了三个八度的旋律和三十二分音符上行的琶音以及同主音小调的转换。既延续了中间部分激情澎湃的情绪,又为再现部分的抒情和憧憬的情绪作了铺垫。
尾声当中作者采用八分音符三连音的琶音以及省略三音及七音的主十三和弦(下例第3小节),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上例和声运用了DD7 —D7—I—I13—I的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丰富艺术歌曲的表现力,所以常常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进行构思,这就使得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及织体丰富多彩,与歌曲旋律相得益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美妙动听的艺术歌曲。
综上所述,男高音独唱《波涛汹涌》是一首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从中既可以反映出他对艺术歌曲创作规律的把握,又可以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不懈耕耘,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痛苦只有作者本人体会最为深刻,正如歌词高潮部分所写:“好男人,是英雄,踏着浪,迎着风,走遍天涯去圆梦。天无际,海无边,纵有艰险也无怨,看我纵横天地间。”这既是是当代青年人所需要的勇气与信念,也是作者本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杨永泽教授的这首作品,彰显了鲜活的时代性,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既可供专业音乐院校选做声乐教材,也可用于音乐会及各类声乐比赛,在目前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域内献上了他厚重与珍贵的一份礼物。
[参 考 文 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杨永泽.杨永泽艺术歌曲选[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技法;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135-03
《波涛汹涌》是吉林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永泽教授2009年创作的一首男高音的声乐作品,于2013年发表在《杨永泽艺术歌曲选》中(此书包含42首作品),并在2015年《音乐创作》第三期上刊登。此歌曲表现了当代青年人不畏艰难困苦,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精神。在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第17届艺术节杨永泽教授作品音乐会上首演,受到专家和听众的一致好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作品的结构形式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比较,在结构上往往更为复杂,调性布局常常更为丰富,《波涛汹涌》在结构上正是呈现了这一特点。
此曲为对比中部带动力性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二、主题的特点及调式转换手法
1.自然小调的旋律同和声小调的伴奏相结合
音乐主题在钢琴六连音的波涛起伏背景的衬托下,在中低音区唱出一段抒情的旋律。抒发了当代青年面对大海时所产生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上述主题作者采用自然小调,使得旋律更具民族性从而使人感到亲切和自然。但是,自然小调在和声上较为松弛,因此,作者在伴奏上采用自然小调同和声小调的结合,使得音乐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了紧张性和动力性。
上例是A段到B段的连接处,作者采用了和声小调的IV—II7—DD7—D7的进行,使和声具有强进行的动力性,为同主音大调的转换做了有力的铺垫。
2.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
在中间部分作者为了突出当代青年的豪情壮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将主题转入同主音F大调,使音乐色彩变得明亮、情绪激昂。
三、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
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占有重要的比重。好的艺术歌曲就是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的完美融合。《波涛汹涌》的钢琴伴奏体现了作者深厚功力。
1.丰富的织体形态和艺术表现力
在引子及A段的主题陈述当中,作者采用了钢琴六连音分解和弦的音型,表现了波浪起伏的形象(见谱例1)。在中间部分转入同主音大调时这个音型的音域扩大,表现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见谱例3)。在中段的第二句采用了三连音的柱式和声音型。表现了坚定有力的豪迈气概。
在主题再现时,作者加入复调手法,使其具有动力性和新鲜感。
上例是呈示部分第三句,作者所采用的主调音乐织体。下例再现部分时作者将此乐句右手的伴奏变成复调音乐织体,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2引子、间奏、尾声的艺术手法
这首作品的引子、间奏、尾声功能多样,而这些都是歌曲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多方位、立体化艺术形象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1小节的前奏中,作者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织体,表现了在微风吹拂的海面上波浪起伏的形象(见谱例1)。在间奏中作者采用了三个八度的旋律和三十二分音符上行的琶音以及同主音小调的转换。既延续了中间部分激情澎湃的情绪,又为再现部分的抒情和憧憬的情绪作了铺垫。
尾声当中作者采用八分音符三连音的琶音以及省略三音及七音的主十三和弦(下例第3小节),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上例和声运用了DD7 —D7—I—I13—I的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丰富艺术歌曲的表现力,所以常常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进行构思,这就使得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及织体丰富多彩,与歌曲旋律相得益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美妙动听的艺术歌曲。
综上所述,男高音独唱《波涛汹涌》是一首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从中既可以反映出他对艺术歌曲创作规律的把握,又可以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不懈耕耘,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痛苦只有作者本人体会最为深刻,正如歌词高潮部分所写:“好男人,是英雄,踏着浪,迎着风,走遍天涯去圆梦。天无际,海无边,纵有艰险也无怨,看我纵横天地间。”这既是是当代青年人所需要的勇气与信念,也是作者本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杨永泽教授的这首作品,彰显了鲜活的时代性,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既可供专业音乐院校选做声乐教材,也可用于音乐会及各类声乐比赛,在目前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域内献上了他厚重与珍贵的一份礼物。
[参 考 文 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杨永泽.杨永泽艺术歌曲选[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