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写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我觉得,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习作素材,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0-02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值得困惑的是,为什么小学生写作文常常觉得没人没事可写,没情感可发呢?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语言贫乏,是小学生作文难的症结。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笔者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大量阅读,积累语言。
  (一)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绚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先听配乐朗读,再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优美的画面,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这一次次的情感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语文课本不光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所以不论是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还是课文中的好词佳段;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课外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每学期我会补充一定量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时,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所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更得心应手了。
  (三)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课外读物中积累语言。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及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又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例如举行各种“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把平时积累下来的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二、课堂练笔,积累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學语文教材每册书课文的篇目很多,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它为我们的课堂写作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练在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字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我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学生分别写了“仙人掌”、“野菊花”、“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在仿写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二)练在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课堂练笔。
  如我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幾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通过配乐朗诵把听课的师生都带入了那白雪皑皑、风光奇特的北国风光,而后我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畅想回味。当学生回过神来,我问:“同学们,听了这精彩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能写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写下:“仿佛来到茫茫的白雪世界,这么大,这么美,我迷住了,踩着白雪雕的桥,数银浪朵朵,我掬一撮雪,感受冬的芬芳。”
  有的写:“我仿佛听到那银色的小牛吧嗒吧嗒的饮水声,笨笨的小熊欢快的嬉笑声,还有沉睡雄师的打酣声。”
  有的写:“我看到的是一条银川,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天上的飞鸟、岸边的芦苇……”
  “教学空白”中的景色描写,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练在思维发散处,拓展文本。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
  如《万里长城》中有这么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我在这里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抓住“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了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参观者?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
  有的写:“一位白发苍苍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
  有的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
  有的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妈妈登上了长城……”
  还有的学生写:“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坐着缆车,登上了长城……”
  正是在这种想象画面的练笔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不管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会由衷、真诚地赞叹万里长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一种气魄叫雄伟,有一种形象叫庄重,有一种品格叫坚强,有一种精神叫刚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滴积累,久而久之,就会使习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学生习作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张微萍.《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
  [4]邱晓军.《如何设计有效的阅读练笔》
  [5]李群娣.《小练笔现大智慧》
  [6]李迎春.《阅读教学要随文练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