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 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此本论文探讨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
理机制的内涵及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我国社会全方位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与各种风险和危机并存,而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日益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发展和创造等多重职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频发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类事件呈现出信息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事件有: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2004年11月26日晚,四川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后勤三食堂经理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伤一名学生后逃离现场,随后引发学生大规模聚集,进而发生别克轿车被砸事件;2006年6月16日,郑州大学因拒发毕业证书引发学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9月20日,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因琐事由个人对骂、推搡而演变成为部分学生的群体斗殴;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付某因个人感情问题,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杀身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名女生慌不择路,跳楼身亡。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上述这些典型的突发事件给各大高校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1、加强预防性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素质,培养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高校每年要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调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思想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传授大学生调试心理的方法,例如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以及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法,防止不良情绪的加深。④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发布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重点关注对象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或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在宿舍、班级层面构建以学生骨干、生活委员为依托的信息采集通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辅导员应保持全天候信息畅通,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消息,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应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对于热点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官方解释,避免流言蜚语扩散,加重恐慌心理,失去引导师生的主动权;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正确决策和指挥的前提。
(六)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经验或教训,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高校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当保持与公众、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等与学校相关环境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状况,从而消除隐患,为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参考文献
[1]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2]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3] 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 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张静(1967.2),女(汉族),湖北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电话:15640517375
※本文为201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安全稳定环境与应急机制建立研究》(项目编号L11DZZ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理机制的内涵及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我国社会全方位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与各种风险和危机并存,而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日益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发展和创造等多重职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频发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类事件呈现出信息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事件有: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2004年11月26日晚,四川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后勤三食堂经理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伤一名学生后逃离现场,随后引发学生大规模聚集,进而发生别克轿车被砸事件;2006年6月16日,郑州大学因拒发毕业证书引发学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9月20日,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因琐事由个人对骂、推搡而演变成为部分学生的群体斗殴;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付某因个人感情问题,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杀身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名女生慌不择路,跳楼身亡。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上述这些典型的突发事件给各大高校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1、加强预防性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素质,培养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高校每年要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调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思想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传授大学生调试心理的方法,例如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以及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法,防止不良情绪的加深。④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发布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重点关注对象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或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在宿舍、班级层面构建以学生骨干、生活委员为依托的信息采集通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辅导员应保持全天候信息畅通,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消息,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应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对于热点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官方解释,避免流言蜚语扩散,加重恐慌心理,失去引导师生的主动权;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正确决策和指挥的前提。
(六)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经验或教训,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高校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当保持与公众、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等与学校相关环境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状况,从而消除隐患,为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参考文献
[1]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2]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3] 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 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张静(1967.2),女(汉族),湖北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电话:15640517375
※本文为201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安全稳定环境与应急机制建立研究》(项目编号L11DZZ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