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羊棘球蚴病
羊棘球蚴病是由羊棘球蚴寄生在羊体内引起的羊寄生虫病。棘球蚴又称包虫,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要是犬、狼等肉食动物。虫卵和孕节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含有被虫卵和孕节污染的食物被羊吞食后而受到感染。虫卵和孕节内的六钩蚴在羊的消化道内孵出,钻入羊的肠壁,并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羊体内各处,以肝、肺、脾、肾最常见。六钩蚴经6~12个月的生长发育,最终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棘球蚴。犬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的脏器而感染,棘球蚴在终末宿主体内经40~50天发育成为棘球绦虫。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6个月。棘球蚴病为世界性分布,我国流行也较为严重,各种日龄羊均可发生,牛、马、猪、骆驼、野生反刍动物,甚至人类亦可感染。
1.1症状
棘球蚴对羊的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等。羊发病的临床症状随棘球蚴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羊棘球蚴多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脏。羊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羊出现黄疸,眼结膜黄染等症状。当羊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呼吸困难和咳嗽。肺部叩诊有局限性半浊音,肺部听诊出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囊泡破裂,代谢产物被羊体吸收后,会使局部发生炎症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幼羊發生棘球蚴病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脱毛、咳嗽,严重者倒地不起,死亡率较高。剖检可见肝、肺等器官有大小不等的囊状虫体,腹水增多。
1.2治疗
要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尽早用药,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王,内服,每公斤体重0.1~0.2克,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混饲,每公斤饲料添加药物0.5克,连用5天;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在饮水中投药,每公斤水兑药0.5克,每日集中1次饮用,连用4天;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1.3预防
保持羊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羊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不能随意乱扔,更不能喂犬。养殖场的犬应当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定期驱虫,驱虫后的犬最少应当圈养3天,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污染物品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杀灭其中的虫卵,防止病原扩散传播。饲养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严防感染。
2细颈囊尾蚴
2.1病原和病性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中绦期的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羊的寄生虫病。猪、牛、鹿等家畜也可感染,泡状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终末宿主的小肠里,其孕节或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被排出体外。羊作为中间宿主因食入被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和饮水而感染,虫卵在羊的消化道内逸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并随血流逐渐移行至肝脏表面,发育为成熟的细颈囊尾蚴。有些六钩蚴从肝脏表面进入腹腔,附着在网膜或肠系膜上,逐渐发育成熟。当终末宿主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逐渐发育成泡状带绦虫。该寄生虫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广泛发生。
2.2症状
成年羊感染本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羔羊感染本病常有明显的症状,并且死亡率较高。病羊常常表现为贫血、虚弱、消瘦、黄疸、腹水。当六钩蚴在肝内移行时,破坏肝组织,形成孔道,出现急性肝炎。在肝内发育的幼虫还可引起肝硬化的发生。六钩蚴在腹腔或肠系膜移行时,会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2周后大都转变成慢性病程。寄生在肝内的包囊会压迫肝组织,引起肝功能障碍。寄生在肺内的包囊会造成呼吸障碍。剖检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和腹腔浆膜上。肝脏肿大,质地稍软,被膜粗糙并有多量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散在的出血点。慢性病例,由于大量细颈囊尾蚴持续压迫肝组织,可导致肝脏发生局部萎缩。肝脏表面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被包膜包裹的虫体。网膜、肠系膜可见多量的囊尾蚴囊泡。
2.3治疗
驱虫净,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2~0.4克;伊维菌素混饲,每公斤饲料兑药0.15克,连用5~7天;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公斤水兑药0.5克,连用3~5天,停药期7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2.4预防
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预防性驱虫,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感染严重地区和养羊场可在夏季再进行1次。羊场内饲养的狗等肉食动物也应当定期驱虫。其次是搞好本病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平日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日粮全价,注意羊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保持羊舍干燥,严防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发生本病羊的内脏应当进行无害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喂食肉食动物。杜绝野生肉食动物进入羊场。
羊棘球蚴病是由羊棘球蚴寄生在羊体内引起的羊寄生虫病。棘球蚴又称包虫,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要是犬、狼等肉食动物。虫卵和孕节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含有被虫卵和孕节污染的食物被羊吞食后而受到感染。虫卵和孕节内的六钩蚴在羊的消化道内孵出,钻入羊的肠壁,并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羊体内各处,以肝、肺、脾、肾最常见。六钩蚴经6~12个月的生长发育,最终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棘球蚴。犬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的脏器而感染,棘球蚴在终末宿主体内经40~50天发育成为棘球绦虫。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6个月。棘球蚴病为世界性分布,我国流行也较为严重,各种日龄羊均可发生,牛、马、猪、骆驼、野生反刍动物,甚至人类亦可感染。
1.1症状
棘球蚴对羊的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等。羊发病的临床症状随棘球蚴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羊棘球蚴多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脏。羊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羊出现黄疸,眼结膜黄染等症状。当羊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呼吸困难和咳嗽。肺部叩诊有局限性半浊音,肺部听诊出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囊泡破裂,代谢产物被羊体吸收后,会使局部发生炎症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幼羊發生棘球蚴病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脱毛、咳嗽,严重者倒地不起,死亡率较高。剖检可见肝、肺等器官有大小不等的囊状虫体,腹水增多。
1.2治疗
要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尽早用药,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王,内服,每公斤体重0.1~0.2克,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混饲,每公斤饲料添加药物0.5克,连用5天;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在饮水中投药,每公斤水兑药0.5克,每日集中1次饮用,连用4天;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1.3预防
保持羊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羊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不能随意乱扔,更不能喂犬。养殖场的犬应当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定期驱虫,驱虫后的犬最少应当圈养3天,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污染物品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杀灭其中的虫卵,防止病原扩散传播。饲养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严防感染。
2细颈囊尾蚴
2.1病原和病性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中绦期的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羊的寄生虫病。猪、牛、鹿等家畜也可感染,泡状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终末宿主的小肠里,其孕节或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被排出体外。羊作为中间宿主因食入被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和饮水而感染,虫卵在羊的消化道内逸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并随血流逐渐移行至肝脏表面,发育为成熟的细颈囊尾蚴。有些六钩蚴从肝脏表面进入腹腔,附着在网膜或肠系膜上,逐渐发育成熟。当终末宿主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逐渐发育成泡状带绦虫。该寄生虫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广泛发生。
2.2症状
成年羊感染本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羔羊感染本病常有明显的症状,并且死亡率较高。病羊常常表现为贫血、虚弱、消瘦、黄疸、腹水。当六钩蚴在肝内移行时,破坏肝组织,形成孔道,出现急性肝炎。在肝内发育的幼虫还可引起肝硬化的发生。六钩蚴在腹腔或肠系膜移行时,会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2周后大都转变成慢性病程。寄生在肝内的包囊会压迫肝组织,引起肝功能障碍。寄生在肺内的包囊会造成呼吸障碍。剖检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和腹腔浆膜上。肝脏肿大,质地稍软,被膜粗糙并有多量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散在的出血点。慢性病例,由于大量细颈囊尾蚴持续压迫肝组织,可导致肝脏发生局部萎缩。肝脏表面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被包膜包裹的虫体。网膜、肠系膜可见多量的囊尾蚴囊泡。
2.3治疗
驱虫净,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2~0.4克;伊维菌素混饲,每公斤饲料兑药0.15克,连用5~7天;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公斤水兑药0.5克,连用3~5天,停药期7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2.4预防
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预防性驱虫,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感染严重地区和养羊场可在夏季再进行1次。羊场内饲养的狗等肉食动物也应当定期驱虫。其次是搞好本病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平日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日粮全价,注意羊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保持羊舍干燥,严防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发生本病羊的内脏应当进行无害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喂食肉食动物。杜绝野生肉食动物进入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