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0日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阐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了适应教育新时代的来临并能在2035年实践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目标,我国的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必须随着新时代的变革而持续革新。因此,本文旨在根据素质导向为方向,面向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了解其职前教育培育的模式,希望能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完整的教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未来担任教职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关键词:素质导向;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0日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阐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且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能够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的教师节,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总书记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
21 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电子计算机也能做到,然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却不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而必须是能动的“思考型”学力,美国的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提出的“21世纪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的概念,乃是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之上,加上在21 世纪社会里生存所必须的高阶认知能力—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同”(collabor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在核心学科(读、写、算,3R)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沟通、技术的能力”(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生活与生存的能力”3,为了适应教育新时代的来临并能在2035年实践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目标,现今我国的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必须随着新时代的变革而持续革新,以培养出大批与时俱进的优秀基础教育教师。所谓的素质乃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后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和态度,而能积极地响应个人或社会生活需求的综合状态,因此,高素质教师不仅与个人能应用有限教育资源以解决教学实际所遇问题的竞争力或软实力有密切关系,更蕴含为人师表更要有品德、做事有质量、生活有品味的优良素养息息相关。故本文旨在根据素质导向为方向,面向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了解其职前教师培育的模式指标体系,希望能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完整的教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未来担任教职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二、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高师院校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必须坚持做到“四有”,包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教育部研制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国家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刘春等人的研究整理指出,现今的小学教师的核心素质应该包含七类:1. 文化表达,2. 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3. 学科素养,4. 教学素质,5. 学会学习,6. 创业精神,7. 数字化素质。上述所提及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七类素质乃是使其自身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之关键,也是得以有效协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的专业基石。
另外,从相关研究发现,提升教师素质乃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结构,构建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相一致的新教师素质是现在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上的重中之重的方向。由于现在国家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能够让教师可以转变其传统思维或知识结构,高师院校便要在课程规划、学科教学过程要求高师院校学生不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养成不断反思、持续学习的专业发展素质,如此,才能在教师职前教育习得新的素质来有效能地教导学生具备面对未来地球村挑战的能力和素养。
(二)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1980 年代国际纷纷关注到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成就的革新,教师素质的革新与提升被视为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素质关系到教育成败,英美国家亦将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第一要务。英国教育暨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在其《投资改革》报告书中特别强调:“我们将投资于所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增进初任教师班级训练,以确保教育具有符合个别学生需求的技能。”美国于1998年9月提出“充满希望的实践:改善教师素质的新途径”研究报告,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于2009 出版一份名为:《21世纪的师资培育模式》(TE21: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该份报告旨在回应教育部的新政策,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三个价值、技术与知识”(New values 3,skills and knowledge,V3 SK)及21世纪教师需具备的核心素质。表1是国内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并针对定义当中提出相应的内涵(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价值、行动等),本文整理后定义教师的核心素质为:教师要能在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中达到个人发展、自我实现,融入社会所需之结合核心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跨领域能力且具有关键、不可取代、量少質精、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等特性之能力,上述教师的核心素质可为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培育模式的内涵。 就教师的培育而言,基本上必须先确定幼儿和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教师核心能力,设计课程的架构和内涵,提供学生修习;最后针对学生修习课程结果进行评量。评量的标准和内容应依据核心能力为准则,才能确定学生修完课程是否达到一定的核心能力;倘若还未达到核心能力标准,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例如:补救教学、专人辅导、重修课程……等)加以补强,以确保一位师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核心能力的订定,除可供职前教育设计师资培育课程外,亦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之用,帮助教师自我检核达到核心能力的水准,以促进专业成长,让教师能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才能发挥教学效果。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品质在良师”,教师素质是奠定学生成就的最重要基础,教师素质的高低攸关教育成败,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前教育的三个面向来探讨,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素质构面、小学专业职前教育素质向度以和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指标,因此探讨上述三个面向,进而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培养模式。
三、结束语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乃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故我们不能忽视师范生学习核心能力的机会,引导好的学习计划,协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自我发展,期朝向目标进行个别化的核心能力的学习。重新建立师范生的学习核心能力指标,及认识如何培育师范生学习核心能力的策略,才能适当调整目前国内高师院校在培育高素质教师的方式,促进师资培育新生之学习成效,促进所学的能力能应用在未来。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探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从小学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及专业态度与伦理等内涵,初步归纳并建构出小学教师所需具备之专业、核心且重要之教保专业素养,包含:(一)教育专业知能;(二)教育专业能力;(三)教育专业伦理与态度等三个构面。本文希望透过培养模式的探究,以了解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教师一职之前,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以成为一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0-11-15). [2018-01-3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EB/OL].(2020-11-15)[2018-09-12].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2 /c419242-30287355.html
[3]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4] 王清义.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EB/OL].(2020-11-15)[2018-07-3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 0730/c40531-30177204.html
[5] European Union(2007).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http://ec.europa.eu/educaton/index_en.htlm
[6]Weinert,F. E.(2001). Concepts of competence: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In D. S. Rychen & I. H. Salganik(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es(pp. 45-65). Gottingen,Germany:Hogrefe & Huber.
作者简介:
罗天豪(1976-),男,汉族,台湾台中人,副教授,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学原理。
★ 基金项目:2020年玉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基于素质导向小学教育专业職前教育培育模式建构研究”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师范学院)
关键词:素质导向;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0日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阐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且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能够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的教师节,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总书记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
21 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电子计算机也能做到,然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却不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而必须是能动的“思考型”学力,美国的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提出的“21世纪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的概念,乃是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之上,加上在21 世纪社会里生存所必须的高阶认知能力—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同”(collabor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在核心学科(读、写、算,3R)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沟通、技术的能力”(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生活与生存的能力”3,为了适应教育新时代的来临并能在2035年实践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目标,现今我国的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必须随着新时代的变革而持续革新,以培养出大批与时俱进的优秀基础教育教师。所谓的素质乃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后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和态度,而能积极地响应个人或社会生活需求的综合状态,因此,高素质教师不仅与个人能应用有限教育资源以解决教学实际所遇问题的竞争力或软实力有密切关系,更蕴含为人师表更要有品德、做事有质量、生活有品味的优良素养息息相关。故本文旨在根据素质导向为方向,面向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了解其职前教师培育的模式指标体系,希望能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完整的教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未来担任教职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二、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高师院校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必须坚持做到“四有”,包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教育部研制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国家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刘春等人的研究整理指出,现今的小学教师的核心素质应该包含七类:1. 文化表达,2. 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3. 学科素养,4. 教学素质,5. 学会学习,6. 创业精神,7. 数字化素质。上述所提及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七类素质乃是使其自身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之关键,也是得以有效协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的专业基石。
另外,从相关研究发现,提升教师素质乃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结构,构建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相一致的新教师素质是现在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上的重中之重的方向。由于现在国家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能够让教师可以转变其传统思维或知识结构,高师院校便要在课程规划、学科教学过程要求高师院校学生不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养成不断反思、持续学习的专业发展素质,如此,才能在教师职前教育习得新的素质来有效能地教导学生具备面对未来地球村挑战的能力和素养。
(二)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1980 年代国际纷纷关注到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成就的革新,教师素质的革新与提升被视为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素质关系到教育成败,英美国家亦将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第一要务。英国教育暨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在其《投资改革》报告书中特别强调:“我们将投资于所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增进初任教师班级训练,以确保教育具有符合个别学生需求的技能。”美国于1998年9月提出“充满希望的实践:改善教师素质的新途径”研究报告,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于2009 出版一份名为:《21世纪的师资培育模式》(TE21: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该份报告旨在回应教育部的新政策,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三个价值、技术与知识”(New values 3,skills and knowledge,V3 SK)及21世纪教师需具备的核心素质。表1是国内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并针对定义当中提出相应的内涵(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价值、行动等),本文整理后定义教师的核心素质为:教师要能在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中达到个人发展、自我实现,融入社会所需之结合核心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跨领域能力且具有关键、不可取代、量少質精、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等特性之能力,上述教师的核心素质可为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培育模式的内涵。 就教师的培育而言,基本上必须先确定幼儿和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教师核心能力,设计课程的架构和内涵,提供学生修习;最后针对学生修习课程结果进行评量。评量的标准和内容应依据核心能力为准则,才能确定学生修完课程是否达到一定的核心能力;倘若还未达到核心能力标准,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例如:补救教学、专人辅导、重修课程……等)加以补强,以确保一位师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核心能力的订定,除可供职前教育设计师资培育课程外,亦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之用,帮助教师自我检核达到核心能力的水准,以促进专业成长,让教师能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才能发挥教学效果。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品质在良师”,教师素质是奠定学生成就的最重要基础,教师素质的高低攸关教育成败,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前教育的三个面向来探讨,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素质构面、小学专业职前教育素质向度以和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指标,因此探讨上述三个面向,进而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培养模式。
三、结束语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乃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故我们不能忽视师范生学习核心能力的机会,引导好的学习计划,协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自我发展,期朝向目标进行个别化的核心能力的学习。重新建立师范生的学习核心能力指标,及认识如何培育师范生学习核心能力的策略,才能适当调整目前国内高师院校在培育高素质教师的方式,促进师资培育新生之学习成效,促进所学的能力能应用在未来。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探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的核心素质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从小学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及专业态度与伦理等内涵,初步归纳并建构出小学教师所需具备之专业、核心且重要之教保专业素养,包含:(一)教育专业知能;(二)教育专业能力;(三)教育专业伦理与态度等三个构面。本文希望透过培养模式的探究,以了解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教师一职之前,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以成为一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0-11-15). [2018-01-3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EB/OL].(2020-11-15)[2018-09-12].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2 /c419242-30287355.html
[3]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4] 王清义.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EB/OL].(2020-11-15)[2018-07-3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 0730/c40531-30177204.html
[5] European Union(2007).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http://ec.europa.eu/educaton/index_en.htlm
[6]Weinert,F. E.(2001). Concepts of competence: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In D. S. Rychen & I. H. Salganik(Eds.),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es(pp. 45-65). Gottingen,Germany:Hogrefe & Huber.
作者简介:
罗天豪(1976-),男,汉族,台湾台中人,副教授,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学原理。
★ 基金项目:2020年玉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基于素质导向小学教育专业職前教育培育模式建构研究”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