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N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竹坝,麻栗坡县边境的一个村庄,东邻越南。麻栗坡地处云贵高原南缘,为喀斯特地貌。地形以山地峡谷为主。高山对于边境的防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境的山,像一个个卫兵,它们坚定地站立在祖国的最边缘,守护着祖国。地处边境的茨竹坝,边境线上并没有高山作为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但为国戍边、为国守关无关天然屏障的有无,它义不容辞。
  茨竹坝边境派出所,是戍边守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守边无小事,为民无小事,守边事和人民事不过是他们的家务事。在工作中,他们始终秉持着“传承、创新、务实、争先”的工作思路。麻栗坡,昔日的战争是人们心中的一颗石子,是人们记忆中最为坚固的部分。战火给这片土地以洗礼,一颗颗赤诚的心冲向战场,以鲜血筑起铜墙铁壁。老山,一座英雄的丰碑;老山精神,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甘愿吃苦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生死相依、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他们的脊梁。
  为牢守边关,茨竹坝派出所持续深化建设“党政军警民”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构建成了“1+2+3+N”的边境防控治理模式。“1”指的是一名业务精湛的社区民警;“2”指的是两名经验丰富的专职辅警;“3”指村、组三名固定的村民干部;“N”指的是党员、民兵、治安积极分子、志愿者、护林员、护边员及能被吸收的“N名群众”。
  如果将民警比作戍边守关的一根绳子,那么“党政军警民”的立体防控体系则是无数根绳子结成的一张牢固的网。“1+2+3+N”模式将“警格”融入“网格”,将一片瓦变成了一个屋顶,将一块砖变成了一堵墙。
  “1+2+3+N”模式,是推进“一村一警”工程,实现“专群结合、警民共治”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使人们像石榴子一般紧紧地抱在一起。边境防控是全方位的防控,如果說只靠民警,或者只靠村民干部,这样的防控是单一化的,墙虽牢固,可能在窗户里透进凉风。“一村一警”,一名业务精湛的社区民警,可以有效地带领人们堵住窗户缝。“一村一警”工程,让民警走进了群众,广泛发动了群众,密切联系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就必须要回到群众中去,才能更好地服务好群众。
  戍边守关,涉及国家领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民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疫情发生以来,高强度、高质量的边境防控对人们的健康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像一把锁一样,让你在离开屋子之后,有了安全感。新冠病毒传播异常迅速,边境是防止境外输入的前线,是防止境外输入的核心关卡。茨竹坝边境防控和治安综合治理,在“1+2+3+N”模式的创建和带动下,凸显出了新的特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个全新的模式,提高了边境防控和综合治理的强度。
  首先是联动性,“1+2+3+N”模式让民警走进了群众当中,也让边境的防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更接地气,为人民服务,他们也理所应当地走到了人民群众当中。在“1+2+3+N”模式中,民警、辅警与辖区单位、村民成了边境防控的合作伙伴,是朋友,也是亲人。他们在一个大家庭中,一起拼凑成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1+2+3+N”模式以这样的方式增加了边境防控和治理工作的联动性,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范的强边固防合力。茨竹坝,在新模式的推动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都走到了边境防控的体系中,这些力量如今化零为整,共同成为一个强大的边境防控阵地。
  其次是共享性,“1+2+3+N”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生活在边境线旁边的村民,他们的房屋天生就成了一个个守护边境的哨所。村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直接关注到边境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他们可以直接向派出所民警反映。“1+2+3+N”模式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借力聚力合力”凝聚了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茨竹坝边防工作人员说:“为群众,我们需要办实事。”小片警带动大平安,小机制整合大资源,这就是“1+2+3+N”模式的共享性体现。
  以创新,求生存。创新对于边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国际环境在变,边防局势在变,一成不变注定只会是故步自封。在“1+2+3+N”模式中,“N”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庞大的力量。“N”是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体现,源源不断的力量加入,使得“1+2+3+N”模式像一条河流一般,不断有细小的支流注入,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运行模式上,“N”成为一个变量,为组织者提供了拓展创新的空间。“N”是新的可能。在“N”上,我们不仅可以有新的群众加入,更有新的技术,新的方案融入其中。
  警力有限而民力无穷。自“1+2+3+N”模式建立以来,各支力量共同组成一架大型运转的机器,警民沟通成为常态,茨竹坝边境派出所在这一模式的帮助下,收到各类治安线索150余条,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打处各类违法犯罪14起。事实的结果是“1+2+3+N”的效率和作用最有力的证明。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警格+群防网格的有机融合,使疫情防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体系。边境防疫,是一个不允许出现漏洞的工作,虽然我们在边境防疫中织就了一张大网,但这张大网不允许放过一条小鱼。“1+2+3+N”模式发挥的优势作用,确保了茨竹坝辖区零输入、零感染。服务人民,就应该把人民的安全放在首位,群众的意见是良药,它能有效地医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茨竹坝边境派出所会定期召开警民恳谈会、工作联席会,倾听群众的意见,共同协商强边固防措施。“只有长久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才真正地了解这片土地。”边关卡点的工作人员说到,群众的声音才是“1+2+3+N”模式的顶梁柱。模式再好,没有群众的支持也是空谈;模式再好,没有群众的基础,落不到实处,也只是一纸无用的文字。
  边防卡点,一个个简易的布篷搭成的最坚固的堡垒,四五张床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在哪里生一堆火,哪里就是他们的灶台。有的工作人员说:“强边固防,无处不是我们的战场,无处不是我们的阵地。”茨竹坝边境派出所,一个移动的指挥所;是的,它是移动的,他们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喊几声口号,整个茨竹坝都是他们的战场。为全面贯彻落实6月3日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提出“全面提升强边固防能力,打造兴边富民示范区”的精神和要求,茨竹坝边境派出所在辖区兴起了一轮强边固防宣传活动热潮,讲习所里、村民家里的火塘边、界碑旁、集市上都成为他们的战场。强边固防要像一颗种子,只有把它播种在土壤里,才能有开花结果的时刻。每个茨竹坝人民都是强边固防最厚实的土壤。   讲习所里“四堂课”,人民心中“一杆秤”。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会积极组建宣讲小分队,定期深入村寨,以“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为主题,围绕强边固防“干什么、怎么干”,为村民带来“感恩课”“爱国课”“国防课”“法治课”,强化边民群众“为国守门、为国把关、为家保平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扎根边疆,扎根强边固防的最前线,生活在边境地区的茨竹坝人民将生活的这片热土,作为了强边固防的阵地。走进茨竹坝,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们青瓦的屋顶上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它们是一个个卫兵擎起的旗帜,是最坚定的立场。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说:“爱国、国防、感恩、法治是边境人民的必修课,生活在边境的村民必须有坚定的立场,清楚的认知,對国家而言,我们守护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对自己而言,我们守护了自己的安全同时也就守护一整个身后的家园的安全。”
  生活在边境地区的群众,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交织成一张张细密的网,民力无穷,他们是强边固防最坚实的力量。在“1+2+3+N”模式中,“N”就是这些坚实的力量。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在不断扩大着这个“N”的力量,因此,村民家中的火塘边成了民警们的战场。“百万警进千万家”,是茨竹坝边境派出所不断推进的一个大走访活动,民警们将这个活动与强边固防宣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推行错时走访工作法,提高走访入户率。傍晚晚饭之后,与村民们围坐火塘边,一边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一边说强边、说固防、讲政策、说法规,即宣传了强边固防的思想,发动了群众,也征求到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了更多的力量加入“N”中。民警说:“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强边固防需要这样的实际行动。”傍晚,下班后的他们没有坐在自己家中的电视前,而是坐到了群众家中火塘旁。百万警进千万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但日复一日,在时间中会有最好的答案。
  巡边,是大多数村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界碑,是矗立在人们心目中不可动摇的一座山岳。界碑旁无疑是强边固防必不可少的战场。在界碑旁,一堂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的“实景课”开展了起来。警地共建,茨竹坝边境派出所采取党员民警兼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的方式定期帮扶,指导工作。“筑牢守边,我们不仅要负责,更要做到尽责”。在茨竹坝,人民警察与群众经常开展活动,落实了“主题党课联上”“党日活动联过”的制度。
  在茨竹坝,你会见到一个特殊的景象——人民警察摆起了“地摊”。这成为茨竹坝边境派出所民警的警务。茨竹坝边境派出所将“所长接待日”扩展发挥,借力“地摊市场”走出警营,实施“地摊式”的警务新模式。“地摊式”的警务新模式将所长的接待变成了全体民警的接待。他们在人们赶集时出警,到集市上摆起地摊,进行法制宣传,向人民群众灌输安全意识,将服务送到了人民的手中。热闹的集市上,民警们一边“吆喝”,一边发放宣传品,向人民群众了解情况,也让人民群众提出问题。“地摊警务”是一种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警务模式。
  “编外娃娃”,一个让人充满疑惑的词语,但在茨竹坝村,这又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词语。爱心接力,是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一个传统,作为一个民警,工作调动和提拔任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每名民警调离辖区之前,都会做同样一件事——爱心交接。这是他们在离开岗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爱心是给儿童的爱心,要离开岗位的同志会将手中的爱心接力棒传递给新来的同志。在茨竹坝,有着这样一群儿童,他们或失掉亲人,孤身一人;或家境贫寒,父母打工在外;或被他们的父母锁在铁窗之中。“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或者有任何事情,都可以到派出所里找这位叔叔。”这是一个要调离岗位的民警对他视如儿女的孩童说出的话语,也是对一个就要新走上这个岗位的民警无尽的期盼。茨竹坝边境派出所是这群孩童的“家”,这群孩童也就是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编外娃娃”。
  交接时,最能体现一个民警在岗位上到底坚守了什么,对一个个不是子女的儿童,他们怎样做起了一个“父亲”。“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他很聪明……”“孩子还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已经六十九岁了,年老多病,要经常到他们家看一看……”“这个孩子下学期就上四年级了,班主任说他贪玩,学习成绩上不去,这个暑假要为他多辅导一下……”这是老同志的叮嘱,是老同志的吩咐,是新同志在工作本上记录下的新牵挂。
  本着关怀儿童为前提,茨竹坝边境派出所与地方党委政府、民政部门和学校联合发力,积极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走访摸排,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对辖区孤儿、困难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分类建档,采取针对性措施关心关怀。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经常为一些儿童送去学习用品,为一些儿童送去生活用品,对一些儿童则是给予学习上的辅导。一支铅笔,一个书包,一个本子,一些儿童回到了学堂;一袋米,一箱水果,一盒牛奶,他们填饱了肚子。随着对儿童关怀机制越来越完善,茨竹坝边境派出所又将特殊儿童、家庭纳入救助体系,通过低保、减免书费、生活补助、爱心捐赠等一系列方式,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这些如阳光般的关怀给了许许多多儿童阳光般的童年,生活有阴暗处,但阳光并不奢侈。
  了解一个儿童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他们成为朋友,不同的儿童所需要的不同,民警给予的帮助就不能一样。茨竹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需要经常与学校老师、监护人沟通,了解这些儿童。茨竹坝边境派出所将这些老师和监护人组建成“编外家长”,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主动到儿童的家中做近距离的沟通。许多孩子都太需要交流,太需要关心了,这是民警的一声感叹。走进一些儿童的家中,心里会突然难受起来,黑乎乎没有窗户的房间,做饭的浓烟将墙壁染成黑色。一个屋子,是他们吃饭的地方,是他们睡觉,也同样是他们学习的地方。让这些孩子无忧无虑的学习是民警们的心愿,学习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特殊群体儿童的帮扶和关爱,一方面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这是维护辖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有效减少了辖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发生。强边固防需要有多方面的保障,只有村民生活好了,他们才能长久地留在这个地方。
  “1+2+3+N”模式在强边固防中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边境防守的效果。
  【作者简介】马森恺,男,1998年11月出生于云南曲靖。文山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有作品见于《边疆文学》《滇池》《含笑花》等刊物。
其他文献
太阳升起,雾霭渐渐退去,山谷瞬间明朗起来。树影斑驳的丛林中,一间简易的木房子、一顶帐篷撑起两座不起眼的建筑物,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座坚固的城堡,静卧在中越边境的山野之间。  在山野间,这样的建筑物一般都是香蕉、三七种植老板修建的工棚,但这里显然不是。建筑的顶端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几个身穿志愿者服的人不时朝着山的那一边张望,衣服上“天保巡逻队”的字样格外醒目。  这是地处中越边境麻栗坡县的苏麻湾疫
期刊
老蔡  好久没见老蔡了  打电话给他,说是在楠木坪守卡  楠木坪我知道,只有三家人  距越南两公里  我去看老蔡的时候  他正在木棚里烤苞谷  火烟熏得他泪流满面  我问老蔡,不煮饭吗  老蔡说今天不煮了,吃苞谷  说着把一个烤熟的苞谷扔给我  298号界碑旁边  老蔡种下的白菜苗有筷子高了  兰花还没开  花盆里有两个用白色碎石拼成的字:  中国  在猴子箐  古老的石门  关不住岁月过往  年
期刊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座巍巍的英雄山叫罗家坪大山,山势蜿蜒起伏,似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沿着曲曲折折的爬山路,我们先是到191号界碑卡点。只见几个苗家村民正在为新的一天守卡忙碌着,一个拿出体温枪准备为我们做例行检查,一个赶忙拿出登记表让我们进行登记。向他们简单介绍了我们来的目的后,他们高兴地说,欢迎大家的到来;听说我们要采访他们,就又都羞涩的往后躲了躲,说:“我们做得太平常了,没有什么
期刊
1  整个中国都在看着云南,这个时候我们去边疆。  山高水远,绿野莽莽,我们要到边境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去。快到边境一线了,疫情防控的阵仗让我倍感震撼。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子与村子之间,每过一处必有卡点。在过一个叫作者勒的村级疫情卡点时,孤零零的一个岗亭向路延伸出一根拦路花杆。远远地看去,岗亭外有男人在烤茶,女人们在缝鞋垫,可当车子靠近,他们立马变得警惕起来,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认真盘查。尽管
期刊
天高云淡,清风荡漾,林涛翻卷着绿色的波浪,牛羊徜徉于草木丰茂的山岗,满坡的庄稼沐浴着盛夏的阳光,丰硕的瓜果在枝头不断摇晃,乡土散发着浓郁的野趣……踏着绿色的草地,吮吸着醉人的芳香,随文联采风团的朋友们一道,走进马关县都龙镇北部茅坪国门即马关都龙口岸。驻足于中越边境,聆听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观赏边关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国门的沧桑与巨变,追忆南疆军民携手并肩、艰苦卓绝、强边固防、戍边卫国的光辉历程,不
期刊
2021年7月5日。董干镇。  我随文山州文联组织的“强边固防”采访团麻栗坡小分队赴董干镇采访。  一阵风雨过后,蔚蓝色的天空艳阳高照,董干格外清新起来,我也一扫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时,一路雨雾绵绵所带来的心绪郁闷。透过车窗,视野里的董干,夏日所带来的躁动,让边关尽显热闹氛围,满目葱茏,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并没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而变得寂寥!  我见到马林村民委员会大弄村民小组的王声和时,一
期刊
1  我听见大地焦黑的声音  在白云的荡涤下  变得翠绿  2  沿着这条路  往上  每攀爬一步  脚下的重量就在增加  直到你误以为  鲜血凝固成石块  泥土制造着炮弹  3  有风吹过这里  有水流过这里  还有鸟飞过这里  却再没有人能识得破  风声的秘密  水纹的意义  以及飞鸟落下的痕迹  4  挡得住炮火的洞  像一只猫耳朵  它竖直挺立  是什么让它一直保持  这个姿势呢  我不知
期刊
“梁晓东!梁晓东!去巡卡啦!”。早上天刚蒙蒙亮,窗外就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喊声。梁晓东竖起耳朵仔细一听,这略带沙哑的声音肯定是朱老三的无疑。  朱老三因十几岁时误食野生菌中毒,声带受到损伤,说话一直嘶哑。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八年,回村后托人介绍了几个女朋友都没有谈成,慢慢地也就暂时断了那份心。但他待人和善,又乐于助人,谁家有什么红白事,总能看到他瘦削而忙碌的身影。  梁晓东听到朱老三的催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