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几十年,总觉得教育在争论中轮回,昨天说过的东西加点国外教育理论,今天又在提起,和以前对比找出距离,和国外相比找出差距,总有争论不休的东西,总想大跨步地前进,而眼下实实在在的事却又没有多少人在做。中国教育没有搞清楚自己是社会上层建筑还是下层建筑,以为教育可以走在一切的前面。因此,中国的教育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纯粹的功利化教育。
先看高等教育,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终于成为论文大国,但是却成为创新弱国;再看基础教育,永远只能以考试为号召,以检查为手段,什么都要立竿见影,纯粹功利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永远只是墙上的标语。
中小学课程分为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说哪一样重要就归入考试范围。在网络时代许多人不需要,或懒得动笔,于是专家建议高考试卷加上书写分数,教育仿佛只有分数了得,正是应和了应试教育的口味。看来,连专家也是一边提倡素质教育,一边加重应试教育的砝码,怪不得教育改革困难,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遭殃的是师生,永远成为教育改革的实验品。说来也不怪,教育专家看到日韩教育进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国发扬光大,觉得脸上无光。虽然实力不够,但是喊喊口号,提提理念也算是意识超前,尽到了职责,哪管他播下的理念种子是否生根发芽,更不管是否开花结果。所谓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尾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实验”了近10年,和之前的试用教材试得没个尽头一样,集专家学者之精华的教材没有勇气和能力结束实验,更没有勇气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那几个在改革之初呐喊的人如今都已喑哑了。直至今日才推广的《中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按实验常规要求,教改课程测试方案应当和课程标准同时推行,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语文学业质量测评实验依据的是“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这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任何学习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程序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由它形成的测试理念有利于分析试卷与教学的联系,能够利用试卷来说明学生的学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以往的试卷相比,出卷者可以容易地找出试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说,这样的理念非常方便出卷者的出卷,但却很难体现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关注。小学生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考试,这种形式的考试和中学语文考试题型没有质的变化,众多教师分析后认为,现在的试卷题型和中学试卷接轨,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能和中学生接轨,这类试卷只会给小学生造成考试心理障碍。从中不难看出,改革后的试卷只关注了试卷本身的科学性,却没有深度分析学生的考试心理,使之相互匹配,因此这种试卷是缺乏人文性的。教改的尾声只看到试卷改革的重头戏,看到的是学生考试时的焦头烂额,教师的大呼小叫,这也是功利化教改的结局。功利化的教育如同股市一样,市场分析家在股市面前有如蚍蜉撼大树,教育专家也不过如此。前者看到的是眼前的利,后者看到的是眼下的名,谁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辈子,教育改革便常常走上了断头路,中国的教育改革便是重新再来。分析教育改革的种种弊端,专家往往是迎合了部分人的口味,而后便大行其道,形成了“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功利化改革习惯。学生体质不行,体育便纳入教学;卷面不佳,写字纳入教学……总有一天,考试太多,体育放弃;负担太重,写字放掉……这便是功利化教育的无奈轮回,难怪人人都对教育部不满意。
功利化教育早已动摇了教育的根本,功利化教育追求的是最好,看到的是优等生,什么重要就来个考试,来个比赛。前不久,福建省还由教育厅组织了中小学生书法比赛,既然书法都可以比赛,那还有什么不能比赛的。比赛发现了几个准人才,埋没了更多的真人才。教师盯住了几个优等生,却无视多数学生。学生在比赛中,在考试中,已经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接受的是不公平的教育;学校也在考试或比赛中被划分等级,学生又再被细分,家庭只能无奈地接受社会的不公。教师、学校只能围绕着优等生转,教育纯粹是为小部分人服务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福利。学校成为看不见但却是最不公平的小社会,培养了人才,也造就了厌恶学习,仇视一切的群体,学校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众多的学生只是恶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现代人格的基本尊严是接受均等的教育,这是其他人格平等的前提。学生接触社会从学校开始,学生成长也从学校开始,公平的教育即合格的教育,合格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对大众的教育,合格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才能让广大学生受益,而不是只为几个优等生服务。
功利化教育早已让教育本末倒置。中小学教育围绕选拔优等生进行,小学为学生考入好中学努力,中学为考入大学服务,大学为求生奋斗。先看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本来通过次次考试的大学生是做学问的最佳人选,但是潜心学习的人又有几成?混日子的学生多,混日子教师的也不少。本应是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却成为平庸教育。教授只顾发表科研论文,哪有心思教育学生。回过头来看,家长从孩子进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始终关注他在班级、年段的排名,教师以优等生为荣,学校以尖子生为幸,纯粹的精英教育。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公民的子女,素质各样,能力各异,理应接受大众教育。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功利化教育永远是弊大于利,永远是问题层出不穷,无论怎样改革,大家都不会满意。
教育的根本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不管如何改革,教育总有一脉相承的内涵,是不能割断的。正如民主改革进程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现实,理想固然很好,但是无法实现的却会变成空想,付出很多,收获却很少。教育无法适应所有人的口味,但是能够满足大家的基本要求,教育无需功利化。近年的教育改革离不开外国教育经验,经常在中外教育理论之间摇摆,我们否定的,外国有的肯定;外国否定的,我们有的肯定,其实并不奇怪,国情、文化不同,教育改革的进程不同。外国肯定我们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主要看外国学习它是拿来制作标准还是用作参考。我们常常以国外的意识形态来评判自己的教育,也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教育其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进步是检验一切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教育不能功利化。
(作者单位:福建漳平市联兴小学)
先看高等教育,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终于成为论文大国,但是却成为创新弱国;再看基础教育,永远只能以考试为号召,以检查为手段,什么都要立竿见影,纯粹功利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永远只是墙上的标语。
中小学课程分为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说哪一样重要就归入考试范围。在网络时代许多人不需要,或懒得动笔,于是专家建议高考试卷加上书写分数,教育仿佛只有分数了得,正是应和了应试教育的口味。看来,连专家也是一边提倡素质教育,一边加重应试教育的砝码,怪不得教育改革困难,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遭殃的是师生,永远成为教育改革的实验品。说来也不怪,教育专家看到日韩教育进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国发扬光大,觉得脸上无光。虽然实力不够,但是喊喊口号,提提理念也算是意识超前,尽到了职责,哪管他播下的理念种子是否生根发芽,更不管是否开花结果。所谓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尾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实验”了近10年,和之前的试用教材试得没个尽头一样,集专家学者之精华的教材没有勇气和能力结束实验,更没有勇气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那几个在改革之初呐喊的人如今都已喑哑了。直至今日才推广的《中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按实验常规要求,教改课程测试方案应当和课程标准同时推行,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语文学业质量测评实验依据的是“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这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任何学习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程序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由它形成的测试理念有利于分析试卷与教学的联系,能够利用试卷来说明学生的学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以往的试卷相比,出卷者可以容易地找出试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说,这样的理念非常方便出卷者的出卷,但却很难体现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关注。小学生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考试,这种形式的考试和中学语文考试题型没有质的变化,众多教师分析后认为,现在的试卷题型和中学试卷接轨,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能和中学生接轨,这类试卷只会给小学生造成考试心理障碍。从中不难看出,改革后的试卷只关注了试卷本身的科学性,却没有深度分析学生的考试心理,使之相互匹配,因此这种试卷是缺乏人文性的。教改的尾声只看到试卷改革的重头戏,看到的是学生考试时的焦头烂额,教师的大呼小叫,这也是功利化教改的结局。功利化的教育如同股市一样,市场分析家在股市面前有如蚍蜉撼大树,教育专家也不过如此。前者看到的是眼前的利,后者看到的是眼下的名,谁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辈子,教育改革便常常走上了断头路,中国的教育改革便是重新再来。分析教育改革的种种弊端,专家往往是迎合了部分人的口味,而后便大行其道,形成了“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功利化改革习惯。学生体质不行,体育便纳入教学;卷面不佳,写字纳入教学……总有一天,考试太多,体育放弃;负担太重,写字放掉……这便是功利化教育的无奈轮回,难怪人人都对教育部不满意。
功利化教育早已动摇了教育的根本,功利化教育追求的是最好,看到的是优等生,什么重要就来个考试,来个比赛。前不久,福建省还由教育厅组织了中小学生书法比赛,既然书法都可以比赛,那还有什么不能比赛的。比赛发现了几个准人才,埋没了更多的真人才。教师盯住了几个优等生,却无视多数学生。学生在比赛中,在考试中,已经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接受的是不公平的教育;学校也在考试或比赛中被划分等级,学生又再被细分,家庭只能无奈地接受社会的不公。教师、学校只能围绕着优等生转,教育纯粹是为小部分人服务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福利。学校成为看不见但却是最不公平的小社会,培养了人才,也造就了厌恶学习,仇视一切的群体,学校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众多的学生只是恶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现代人格的基本尊严是接受均等的教育,这是其他人格平等的前提。学生接触社会从学校开始,学生成长也从学校开始,公平的教育即合格的教育,合格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对大众的教育,合格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才能让广大学生受益,而不是只为几个优等生服务。
功利化教育早已让教育本末倒置。中小学教育围绕选拔优等生进行,小学为学生考入好中学努力,中学为考入大学服务,大学为求生奋斗。先看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本来通过次次考试的大学生是做学问的最佳人选,但是潜心学习的人又有几成?混日子的学生多,混日子教师的也不少。本应是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却成为平庸教育。教授只顾发表科研论文,哪有心思教育学生。回过头来看,家长从孩子进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始终关注他在班级、年段的排名,教师以优等生为荣,学校以尖子生为幸,纯粹的精英教育。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公民的子女,素质各样,能力各异,理应接受大众教育。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功利化教育永远是弊大于利,永远是问题层出不穷,无论怎样改革,大家都不会满意。
教育的根本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不管如何改革,教育总有一脉相承的内涵,是不能割断的。正如民主改革进程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现实,理想固然很好,但是无法实现的却会变成空想,付出很多,收获却很少。教育无法适应所有人的口味,但是能够满足大家的基本要求,教育无需功利化。近年的教育改革离不开外国教育经验,经常在中外教育理论之间摇摆,我们否定的,外国有的肯定;外国否定的,我们有的肯定,其实并不奇怪,国情、文化不同,教育改革的进程不同。外国肯定我们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主要看外国学习它是拿来制作标准还是用作参考。我们常常以国外的意识形态来评判自己的教育,也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教育其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进步是检验一切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教育不能功利化。
(作者单位:福建漳平市联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