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小云雀”沉默了
兰兰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以前她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大家常常笑称她“小云雀”。她很擅长说故事,不仅声情并茂,而且抑扬顿挫拿捏得恰到好处。爷爷奶奶戏说:“以后这孩子做个电影演员都不要再培训了。”
可最近,兰兰有了一个让全家都很着急的变化:不再跟家人以外的人说话了。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劝说,许诺买玩具给奖励,让兰兰跟邻居小朋友和同学讲话,可是兰兰就不说话。
妈妈跟兰兰的班主任打电话说起这事,从班主任那里才了解到,兰兰近半年内在学校说话越来越少,到放暑假前一个月时发展到了上课老师提问也不说话,只跟两个好朋友说一点话,其他同学一律不讲话。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嗯”这个词来回答一切。同学很不习惯,总是会说:“兰兰你说话呀,你怎么不说话呀!”班主任也不知道兰兰为什么变得这么沉默。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好带着兰兰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根源:家长态度粗暴,强迫参加多种校外培训班
一家五口一起来到了咨询室。爸爸妈妈向我介绍了兰兰的情况,奶奶无奈地说道:“这孩子跟家里人说话,很流畅和大胆。但是在外面,特别是跟学校老师和同学,怎么也不说话。我们都急得不行。”
我观察着兰兰(低头站在奶奶身后,拉住爸爸的衣角,坐在沙发上很老实,一动不动)。我问到兰兰问题时,她要么不说话只是笑笑,要么就用“嗯”这个词来回答,让她用摇手表示“不”的时候,她举起的是拳头,并且不摇动。看得出,兰兰很紧张。我同时还了解到兰兰是个依赖父母的孩子。
时间很快过去,我们预约下次的咨询时间是周六。可兰兰妈妈要求改为周日。因为周六兰兰有围棋课。正在此时,我观察到兰兰的眼睛看向我,并带有一丝渴望,我做了个决定,告诉兰兰妈妈因为咨询中心的房间紧张,咨询时间无法改变,如果一定要改,那么咨询师也要有所变动。最后兰兰妈妈同意了。
第二周兰兰一家三口来的。这次兰兰没有像第一次那么局促。但是仍然跟爸爸靠得很近,紧挨着爸爸坐。从兰兰的表情来看,她有着一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兴奋,在妈妈跟我说这一周他们家里的事情时,兰兰一直在拽着爸爸的手,让他把手机给我。爸爸解释说:“兰兰急了,想让您听听她说的故事。”原来爸爸根据我的要求带来了用手机录的兰兰讲故事的一段视屏。看完后,我由衷地赞叹兰兰在语言上的天赋,声音清脆响亮、表情生动丰富。
爸爸:“上周一回去就开始录,兰兰很认真,重新录了好多遍,她的这个习惯像她妈妈,对事情追求完美。”
妈妈:“我们从她上小学开始就给她报了奥数、电子琴和围棋3个培训班,从来没看她对老师的作业要求这么认真完成的。”
我看着兰兰问道:“你喜欢上这些班吗?”兰兰怯怯的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然后又悄悄地抓住了爸爸的衣摆低下了头。
妈妈:“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对她好,什么对她不好,我们这都是为了她好,半年前有几次她不想去奥数班,电子琴老师跟我说她上课不听,我可没有跟她客气,揍了她。我们也不想打她,虽然心痛,可是为了女儿以后有好前景,这时候该狠心时就得狠狠心。”
妈妈说这些的时候,兰兰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浑身僵直在那里。我用眼神引导着这对父母一起来观察他们女儿此时的状态,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了。
爸爸:“我女儿特别爱面子,喜欢被人表扬,我们说她这些不好的事情她就不高兴。”
我说:“我有一个跟兰兰一样的爱好,也喜欢被人表扬。”兰兰昂起了小脸,既诧异又欣喜,身体放松了一些。
解决方案:适当减压,重拾快乐
第三次咨询安排在一周后。一家三口如约而至。他们带来了上周布置的咨询作业:兰兰的一幅画。图画中兰兰在动物园里喂长颈鹿,爸爸妈妈在身边。
我问兰兰:“如果给画起个名字,你觉得叫什么好?”
兰兰羞怯地笑了一下,提起彩色笔,在正上方写了《我很喜欢》。
爸爸妈妈看着这个名字停顿了很久……
爸爸说:“我看着女儿的画,感觉女儿自从上小学后就没有在幼儿园时那么快乐,可能是我们给她报的培训班太多了,又没有跟她好好沟通,总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说了也不懂,只要按我们的话做就行了。”
妈妈说:“在她的情绪出现问题时,我们又采取了比较粗暴的处理方式。我不该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
是的,既然在外面上培训班这么让兰兰不快乐,不说话是她能够想出来的唯一的应对方法。
接着我跟兰兰的父母谈了很多。我建议他们以后要尊重兰兰的意见,选择她喜欢上的培训班,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注意给孩子适当减压,帮助她重拾快乐。爸爸妈妈有信心让兰兰早日在语言沟通上恢复正常,他们说一定会努力做好。
咨询师反思:
这是一个典型的儿童选择性缄默的案例,兰兰的问题成因在于她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过度的依赖性使得孩子应对挫折能力脆弱:兰兰过于依赖大人,缺乏独立性,因此就出现顺从但不快乐的状况。
二是性格上的敏感因素使得她的感受性很强:由于敏感,她对故事的理解比同龄的孩子更强一些,因此故事说起来更加声情并茂,但同时对父母强迫上辅导班的恐惧感受也更强。
三是家庭中父母对上培训班问题的简单粗暴态度:依赖性很强又敏感的孩子由于没有更多的应对困难的经验,使得她采用缄默的方式来应对矛盾,仿佛沉静在个人的私密世界中就不会受到外来的危险影响。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南京市“陶老师”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专家在线咨询员。)
编辑 朱璐zhulu83@126.com
兰兰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以前她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大家常常笑称她“小云雀”。她很擅长说故事,不仅声情并茂,而且抑扬顿挫拿捏得恰到好处。爷爷奶奶戏说:“以后这孩子做个电影演员都不要再培训了。”
可最近,兰兰有了一个让全家都很着急的变化:不再跟家人以外的人说话了。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劝说,许诺买玩具给奖励,让兰兰跟邻居小朋友和同学讲话,可是兰兰就不说话。
妈妈跟兰兰的班主任打电话说起这事,从班主任那里才了解到,兰兰近半年内在学校说话越来越少,到放暑假前一个月时发展到了上课老师提问也不说话,只跟两个好朋友说一点话,其他同学一律不讲话。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嗯”这个词来回答一切。同学很不习惯,总是会说:“兰兰你说话呀,你怎么不说话呀!”班主任也不知道兰兰为什么变得这么沉默。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好带着兰兰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根源:家长态度粗暴,强迫参加多种校外培训班
一家五口一起来到了咨询室。爸爸妈妈向我介绍了兰兰的情况,奶奶无奈地说道:“这孩子跟家里人说话,很流畅和大胆。但是在外面,特别是跟学校老师和同学,怎么也不说话。我们都急得不行。”
我观察着兰兰(低头站在奶奶身后,拉住爸爸的衣角,坐在沙发上很老实,一动不动)。我问到兰兰问题时,她要么不说话只是笑笑,要么就用“嗯”这个词来回答,让她用摇手表示“不”的时候,她举起的是拳头,并且不摇动。看得出,兰兰很紧张。我同时还了解到兰兰是个依赖父母的孩子。
时间很快过去,我们预约下次的咨询时间是周六。可兰兰妈妈要求改为周日。因为周六兰兰有围棋课。正在此时,我观察到兰兰的眼睛看向我,并带有一丝渴望,我做了个决定,告诉兰兰妈妈因为咨询中心的房间紧张,咨询时间无法改变,如果一定要改,那么咨询师也要有所变动。最后兰兰妈妈同意了。
第二周兰兰一家三口来的。这次兰兰没有像第一次那么局促。但是仍然跟爸爸靠得很近,紧挨着爸爸坐。从兰兰的表情来看,她有着一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兴奋,在妈妈跟我说这一周他们家里的事情时,兰兰一直在拽着爸爸的手,让他把手机给我。爸爸解释说:“兰兰急了,想让您听听她说的故事。”原来爸爸根据我的要求带来了用手机录的兰兰讲故事的一段视屏。看完后,我由衷地赞叹兰兰在语言上的天赋,声音清脆响亮、表情生动丰富。
爸爸:“上周一回去就开始录,兰兰很认真,重新录了好多遍,她的这个习惯像她妈妈,对事情追求完美。”
妈妈:“我们从她上小学开始就给她报了奥数、电子琴和围棋3个培训班,从来没看她对老师的作业要求这么认真完成的。”
我看着兰兰问道:“你喜欢上这些班吗?”兰兰怯怯的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然后又悄悄地抓住了爸爸的衣摆低下了头。
妈妈:“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对她好,什么对她不好,我们这都是为了她好,半年前有几次她不想去奥数班,电子琴老师跟我说她上课不听,我可没有跟她客气,揍了她。我们也不想打她,虽然心痛,可是为了女儿以后有好前景,这时候该狠心时就得狠狠心。”
妈妈说这些的时候,兰兰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浑身僵直在那里。我用眼神引导着这对父母一起来观察他们女儿此时的状态,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了。
爸爸:“我女儿特别爱面子,喜欢被人表扬,我们说她这些不好的事情她就不高兴。”
我说:“我有一个跟兰兰一样的爱好,也喜欢被人表扬。”兰兰昂起了小脸,既诧异又欣喜,身体放松了一些。
解决方案:适当减压,重拾快乐
第三次咨询安排在一周后。一家三口如约而至。他们带来了上周布置的咨询作业:兰兰的一幅画。图画中兰兰在动物园里喂长颈鹿,爸爸妈妈在身边。
我问兰兰:“如果给画起个名字,你觉得叫什么好?”
兰兰羞怯地笑了一下,提起彩色笔,在正上方写了《我很喜欢》。
爸爸妈妈看着这个名字停顿了很久……
爸爸说:“我看着女儿的画,感觉女儿自从上小学后就没有在幼儿园时那么快乐,可能是我们给她报的培训班太多了,又没有跟她好好沟通,总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说了也不懂,只要按我们的话做就行了。”
妈妈说:“在她的情绪出现问题时,我们又采取了比较粗暴的处理方式。我不该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
是的,既然在外面上培训班这么让兰兰不快乐,不说话是她能够想出来的唯一的应对方法。
接着我跟兰兰的父母谈了很多。我建议他们以后要尊重兰兰的意见,选择她喜欢上的培训班,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注意给孩子适当减压,帮助她重拾快乐。爸爸妈妈有信心让兰兰早日在语言沟通上恢复正常,他们说一定会努力做好。
咨询师反思:
这是一个典型的儿童选择性缄默的案例,兰兰的问题成因在于她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过度的依赖性使得孩子应对挫折能力脆弱:兰兰过于依赖大人,缺乏独立性,因此就出现顺从但不快乐的状况。
二是性格上的敏感因素使得她的感受性很强:由于敏感,她对故事的理解比同龄的孩子更强一些,因此故事说起来更加声情并茂,但同时对父母强迫上辅导班的恐惧感受也更强。
三是家庭中父母对上培训班问题的简单粗暴态度:依赖性很强又敏感的孩子由于没有更多的应对困难的经验,使得她采用缄默的方式来应对矛盾,仿佛沉静在个人的私密世界中就不会受到外来的危险影响。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南京市“陶老师”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专家在线咨询员。)
编辑 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