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村官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群体,其对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各个地区大学生村官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建议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经过一些地方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后在全国推开的一项干部培养工程。
1995年江苏省丰县率先开展“雏鹰工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随后,全国多个省市也逐步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相关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开展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步入大范围实验推广阶段。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 号),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马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工作,同时对于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殷切期望,让全国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
2008~2013年河北省选聘大学生村官24000余名,为了解这5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生活现状,笔者对河北省11市的20个行政县,以发放问卷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访谈村干部和村民20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总结电话访谈,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开展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身份认同感低下
大学生村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机关干部,既不能作为村民参与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也不能作为公务员编制进行工作的升迁和调动。虽然在农村工作,但却不是任职村的村民,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这种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您希望政府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时,有8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希望给予编制。
但是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却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时间有限,只是暂时的,最多两三年就会离开,并且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持怀疑态度,所以很少赋予实权,让大学生村官放手去干。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任职2~3年,80%的大学生村官不会被委以重任,只有当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大型工作需要人手的时候才会委派任务。
(二)专业不对接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有偏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专业并没有要求,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偏离农业,实际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调查显示,农学、法学和经济学等能在农村工作中有一定用武之地的专业仅占20%,5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其专业对农村工作“帮助程度一般”或“基本没帮助”。专业知识与农村现实不对接拉大了大学生村官与现实的距离。
(三)培训跟进不及时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培训到农村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不但要在任职前参加培训,任职期间要根据需要不断培训。调查显示,无论是刚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还是期满续聘的大学生村官,65%的人参加培训不及1个月,这其中大部分不足1周,还有一些从未参加过培训。且有些地区对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拉大距离感。
(四)出路不畅通
大学生村官十分重视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出路不畅通,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目前河北是把推荐参加选调生考试、定向招录公务员、考研加分作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本身就是引导大学生离开农村的政策,而且未必能考上公务员或者研究生。调查显示,只有30%的乡镇中1~2名领导有过大学生村官经历,上升空间很小。同时只有40%的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有80%的人表示在任期内会抓住一切公考的机会,考上就走。有些地区还存在挂着村官的名兼职其他工作的现象。
二、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经过5年多的实践,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更应看重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问题。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未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下转第105页)(上接第93页)实身份及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且在农村任职违反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原则。出台大学生村官相关法律,明确其社会地位,以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合法地参与村民委员会的改选,安心扎根农村。
(二)严格制定并规范选聘条件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规范选聘条件,因地制宜,限制不相关专业的报考,且要合理分配专业,切勿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同时对任职期间的大学生村官要严格监督,认真执行考核机制。
(三)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
对于有意向选聘村官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考虑在毕业这一年度召集起来提前培训。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上岗前,由市、县组织开展岗前集中培训。任职期间,市、县要不定期组织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过后,还要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测试,防止形式主义。培训内容不仅要囊括政治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方法,还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专项知识培训。
(四)完善流动机制,衔接好考核机制
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0〕32号),提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途径:留村任职工作、自主创业发展、考录公务员、继续学习深造、另行择业。笔者以为,这五条途径真正实施的困难比较大,只能满足少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说,鼓励大学生村官留任农村,在农村创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能发挥最大作用。政府应衔接好考核制度,加大落实政策的力度,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上升空间。同时坚持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降低公考热度,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流动起来。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2GL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瑜,顾海冰,苍巍巍.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
[2]沐牧.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3]郭明.农村社会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及限度:杜镇案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01).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建议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经过一些地方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后在全国推开的一项干部培养工程。
1995年江苏省丰县率先开展“雏鹰工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随后,全国多个省市也逐步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相关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开展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步入大范围实验推广阶段。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 号),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马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工作,同时对于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殷切期望,让全国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
2008~2013年河北省选聘大学生村官24000余名,为了解这5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生活现状,笔者对河北省11市的20个行政县,以发放问卷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访谈村干部和村民20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总结电话访谈,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开展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身份认同感低下
大学生村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机关干部,既不能作为村民参与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也不能作为公务员编制进行工作的升迁和调动。虽然在农村工作,但却不是任职村的村民,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这种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您希望政府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时,有8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希望给予编制。
但是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却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时间有限,只是暂时的,最多两三年就会离开,并且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持怀疑态度,所以很少赋予实权,让大学生村官放手去干。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任职2~3年,80%的大学生村官不会被委以重任,只有当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大型工作需要人手的时候才会委派任务。
(二)专业不对接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有偏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专业并没有要求,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偏离农业,实际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调查显示,农学、法学和经济学等能在农村工作中有一定用武之地的专业仅占20%,5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其专业对农村工作“帮助程度一般”或“基本没帮助”。专业知识与农村现实不对接拉大了大学生村官与现实的距离。
(三)培训跟进不及时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培训到农村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不但要在任职前参加培训,任职期间要根据需要不断培训。调查显示,无论是刚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还是期满续聘的大学生村官,65%的人参加培训不及1个月,这其中大部分不足1周,还有一些从未参加过培训。且有些地区对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拉大距离感。
(四)出路不畅通
大学生村官十分重视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出路不畅通,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目前河北是把推荐参加选调生考试、定向招录公务员、考研加分作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本身就是引导大学生离开农村的政策,而且未必能考上公务员或者研究生。调查显示,只有30%的乡镇中1~2名领导有过大学生村官经历,上升空间很小。同时只有40%的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有80%的人表示在任期内会抓住一切公考的机会,考上就走。有些地区还存在挂着村官的名兼职其他工作的现象。
二、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经过5年多的实践,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更应看重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问题。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未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下转第105页)(上接第93页)实身份及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且在农村任职违反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原则。出台大学生村官相关法律,明确其社会地位,以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合法地参与村民委员会的改选,安心扎根农村。
(二)严格制定并规范选聘条件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规范选聘条件,因地制宜,限制不相关专业的报考,且要合理分配专业,切勿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同时对任职期间的大学生村官要严格监督,认真执行考核机制。
(三)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
对于有意向选聘村官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考虑在毕业这一年度召集起来提前培训。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上岗前,由市、县组织开展岗前集中培训。任职期间,市、县要不定期组织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过后,还要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测试,防止形式主义。培训内容不仅要囊括政治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方法,还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专项知识培训。
(四)完善流动机制,衔接好考核机制
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0〕32号),提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途径:留村任职工作、自主创业发展、考录公务员、继续学习深造、另行择业。笔者以为,这五条途径真正实施的困难比较大,只能满足少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说,鼓励大学生村官留任农村,在农村创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能发挥最大作用。政府应衔接好考核制度,加大落实政策的力度,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上升空间。同时坚持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降低公考热度,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流动起来。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2GL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瑜,顾海冰,苍巍巍.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
[2]沐牧.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3]郭明.农村社会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及限度:杜镇案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