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各学科教學的目标也发生着转变,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读题能力等,从这几个方面全面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基础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能够影响学生未来更深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小学阶段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以期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五认真”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常出现马虎、不认真等情况。尽管这种情况在初期被视为小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以及诸多不良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就会成为顽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听讲、认真倾听、认真作业、认真思考五个方面的“认真”的能力。
认真阅读,是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的基础能力。认真听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养成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生动地将知识讲解给学生,吸引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精力始终集中于课堂。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其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与完善。倾听能力也包括学生对同学发言的倾听,因为这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发言具有随机性、个体性,能够随时倾听,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认真作业,是针对学生的课下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作业。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顽皮好动,如果脱离教师的监督,就会产生懈怠,因此,教师要联合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认真的作业态度。认真思考,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每一个数字的计算与运用都不能发生偏差,而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做出判断等。
二、增强学生的读题能力
读题能力最终仍然要落实到“读”上,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因为对概念、题目等的阅读存在偏差,导致最终出现差错。事实上,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学生读题能力的因素又是较为综合的,包括学生对数学问题阅读与分析的习惯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礎。在语言基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的字词积累还相对匮乏,数学与语文都是基础学科,有些学生因字词积累的不足会导致读题能力弱,需要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等进行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针对数学学科本身,读题也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在读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题,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在读题中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思路解题:先“读”,读条件、读问题;再“找”,找联系、找逻辑;最后“思”,思考结果,找到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最终寻找到解题思路。
读题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引导的。在一些细节中,如有时问题问的是“不是××的”,学生却总是答成“是××的”,导致判断错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解,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
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应该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习惯之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得出结果。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将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在于独立地检查作业、独立地预习复习。
预习复习能力是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思与探索才能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小学阶段,许多学生的作业都由家长代为检查,尽管在短期内学生的作业质量得以提升,但长期下来,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因此,只有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作业能力,允许学生犯错,才能最终推动学生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将其发展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才能为学生长期地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叶圣陶先生将教育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则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习惯养成的方向,具体的实践环节,教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积累与探索。在教学中,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国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5):228.
[2]黄小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7(11):96.
[3]余长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17(8):74.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基础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能够影响学生未来更深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小学阶段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以期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五认真”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常出现马虎、不认真等情况。尽管这种情况在初期被视为小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以及诸多不良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就会成为顽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听讲、认真倾听、认真作业、认真思考五个方面的“认真”的能力。
认真阅读,是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的基础能力。认真听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养成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生动地将知识讲解给学生,吸引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精力始终集中于课堂。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其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与完善。倾听能力也包括学生对同学发言的倾听,因为这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发言具有随机性、个体性,能够随时倾听,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认真作业,是针对学生的课下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作业。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顽皮好动,如果脱离教师的监督,就会产生懈怠,因此,教师要联合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认真的作业态度。认真思考,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每一个数字的计算与运用都不能发生偏差,而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做出判断等。
二、增强学生的读题能力
读题能力最终仍然要落实到“读”上,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因为对概念、题目等的阅读存在偏差,导致最终出现差错。事实上,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学生读题能力的因素又是较为综合的,包括学生对数学问题阅读与分析的习惯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礎。在语言基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的字词积累还相对匮乏,数学与语文都是基础学科,有些学生因字词积累的不足会导致读题能力弱,需要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等进行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针对数学学科本身,读题也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在读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题,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在读题中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思路解题:先“读”,读条件、读问题;再“找”,找联系、找逻辑;最后“思”,思考结果,找到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最终寻找到解题思路。
读题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引导的。在一些细节中,如有时问题问的是“不是××的”,学生却总是答成“是××的”,导致判断错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解,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
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应该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习惯之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得出结果。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将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在于独立地检查作业、独立地预习复习。
预习复习能力是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思与探索才能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小学阶段,许多学生的作业都由家长代为检查,尽管在短期内学生的作业质量得以提升,但长期下来,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因此,只有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作业能力,允许学生犯错,才能最终推动学生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将其发展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才能为学生长期地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叶圣陶先生将教育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则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习惯养成的方向,具体的实践环节,教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积累与探索。在教学中,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国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5):228.
[2]黄小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7(11):96.
[3]余长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17(8):7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