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经典小古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小古文,揣摩品味其中的寓意,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新干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借助“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经典小古文的思维世界,创造性地优化小古文教学,不仅弥补了传统古文教学在创设情境、建构意境、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有效地突破了小古文教学的重难点,激发了小古文教学的活力。下面,笔者谈谈这次小古文示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借多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有限,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传统教学模式在直观性和形象性上表现得远远不够,而“班班通”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够灵活地、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小古文《自相矛盾》时,笔者结合课文播放录像,屏幕上楚人和围观者激烈的争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声像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故事描绘的生动情景中,学生深深地沉浸其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巧妙分析思维过程
教学小古文《自相矛盾》时,学生对文中的寓意难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更是学生理解这篇小古文的“瓶颈”。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即可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围观者的思维过程:
矛→盾→刺破→盾不坚→“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不成立
矛→盾→刺不破→矛不利→“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不成立
探究围观者的思维过程,我们会发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前后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小古文蕴含的道理在这样的逻辑分析中不言自明,教学的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学生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小古文的寓意。
三、巧妙拓展阅读空间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非常善于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在学生领悟了这篇小古文寓意的基础上,笔者又呈现了韩非子的另外两篇小古文——《郑人买履》《滥竽充数》。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分析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自读自悟这两篇小古文的寓意。
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郑人的思维过程:
忘持度→反归取之→不得履
忘持度→试之以足→遂得履
分析郑人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发现郑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因此,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死守教条。
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南郭处士的思维过程:
宣王→必三百人→处士吹竽
湣王→一一听之→处士逃
探究南郭处士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发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终究会露出马脚,因此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短短的40分钟,学生学会了三篇小古文,效率是非常高的。
下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安排学生继续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在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中领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走进古代寓言的思维世界,让我看到了打造小古文高效阅读的曙光。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相信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在小古文高效阅读的天地里,一定会找到更多好的方法!
在“新干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借助“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经典小古文的思维世界,创造性地优化小古文教学,不仅弥补了传统古文教学在创设情境、建构意境、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有效地突破了小古文教学的重难点,激发了小古文教学的活力。下面,笔者谈谈这次小古文示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借多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有限,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传统教学模式在直观性和形象性上表现得远远不够,而“班班通”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够灵活地、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小古文《自相矛盾》时,笔者结合课文播放录像,屏幕上楚人和围观者激烈的争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声像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故事描绘的生动情景中,学生深深地沉浸其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巧妙分析思维过程
教学小古文《自相矛盾》时,学生对文中的寓意难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更是学生理解这篇小古文的“瓶颈”。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即可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围观者的思维过程:
矛→盾→刺破→盾不坚→“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不成立
矛→盾→刺不破→矛不利→“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不成立
探究围观者的思维过程,我们会发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前后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小古文蕴含的道理在这样的逻辑分析中不言自明,教学的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学生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小古文的寓意。
三、巧妙拓展阅读空间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非常善于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在学生领悟了这篇小古文寓意的基础上,笔者又呈现了韩非子的另外两篇小古文——《郑人买履》《滥竽充数》。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分析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自读自悟这两篇小古文的寓意。
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郑人的思维过程:
忘持度→反归取之→不得履
忘持度→试之以足→遂得履
分析郑人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发现郑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因此,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死守教条。
借助“班班通”构图软件分析南郭处士的思维过程:
宣王→必三百人→处士吹竽
湣王→一一听之→处士逃
探究南郭处士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发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终究会露出马脚,因此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短短的40分钟,学生学会了三篇小古文,效率是非常高的。
下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安排学生继续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在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中领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走进古代寓言的思维世界,让我看到了打造小古文高效阅读的曙光。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相信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在小古文高效阅读的天地里,一定会找到更多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