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一、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天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专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心得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和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
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
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练习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美丽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练习,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和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一、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天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专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心得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和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
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
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练习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美丽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练习,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和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