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经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传奇、经营谋略、成功素质和人格魅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适应市场和经营的需要,国内许多媒体都纷纷推出了财经人物访谈栏目。相对于正常的新闻报道,这些财经人物访谈文章的专业性、服务性更强一些。但是这些节目无论是从嘉宾选择上、内容上还是写作形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倾向。
那么,地市报记者应如何扬长避短,写好财经人物访谈呢?
选嘉宾:遵循“新”、“近”化原则
作为精英取向的栏目,嘉宾的重量级、显著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大部分财经人物栏目都把目光瞄准全国甚至全球的财经巨子。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地市报,由于受传播区域和影响力的限制,在嘉宾资源上无法与大的媒介机构比拟。因此地市报在嘉宾的选择上应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即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经济话题或者某一新鲜经济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仅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经济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所谓“近”是指“接近性”。就城市报的财经人物访谈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的同时,最好能与本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本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本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本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本地有所启迪或借鉴。“内”是指本地嘉宾,包括本地的企业家、本地热点经济事件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等。本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本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本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本地经济问题的剖析和对策;本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本地观众尤其是經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地市报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地市报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些方面留下空白点。
写作注重个性化、故事性、通俗化
首先,应该寻求文章写作的个性化。作为地市报访谈栏目,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栏目的定位,挖掘访谈人物自身的亮点。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的优势,也是吸引读者注意的“法宝”,因为只有身边的人和事才最容易和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与共鸣。2003年,我们采访了平煤集团物资供应总公司的秦子龙,在采写上,我们从秦子龙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把人物特色融入到他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中,这样一来,一个活生生的矿工发展经历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三贴近”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财经人物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辨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即使是经营谋略的阐述、经济话题的剖析,也要寓于故事、寓于细节当中,便于观众接受和理解。
再次,文章的写作要通俗化。财经人物访谈要区别于经济类报道,要本着观众“喜闻乐见”的初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读者产生沟通的共鸣。比如我们在针对房地产业界人物的采访中,采访内容涉及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建筑设计、金融服务、法律条文等方面,范围广,内容专,许多内容读者看不懂,如容积率、进深、面宽、套内面积、“831大限”、“121文件”等,我们把这些比较枯燥、干涩的语言变得通俗一些、活泼一些,即使有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但一定能够让读者“看得懂”,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财经人物访谈的专业品格前提下,最大范围地争取受众,从而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交融。
其实,这三个基本点也是其他经济类新闻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在这里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目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有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消息是新闻版的专利,那些做专刊的编辑只需要把更深层的东西、更全面的报道呈现给读者,这样做特别容易造成所谓的“灯下黑”。一方面编辑、记者写文章时似乎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很多背景,已经是比较专业的人士了,只追求把更业内、更内幕的东西报道出来;另一方面,读者却不能从专刊版面中方便、快速地获得有用的新闻。
文章内容要新闻性与服务性并重
因为财经人物类文章的服务性、专业性较强,在新闻的写作与编辑上也要根据这一特点“顺势而行”,做到“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专业化文章与大众化制作的统一”这两个基本点。
众所周知,财经人物类访谈性文章不可能总是从受访新闻人物中捕捉到突发性新闻事件,但仍要坚持新闻性、时效性。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报道层面不同,财经人物类访谈应更侧重于对近期突发性新闻、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专业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做到报道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如采写的《经营城市:新任务、新课题》,文章的被采访人物是平顶山市城建监察大队主管领导。近几年来,平顶山开始了大规模的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工作,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特别是老商业街区的拆迁工作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报道平顶山市一些基本政策解读之外,还特意通过大量的外地城建工作方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力争起到借鉴和详细解说的有力证据,使读者对经济适用房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了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这篇文章也在当年的河南省经济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遵循上述原则要求,在采访财经类人物的过程中,记者、编辑还要有“定位意识”,就是要认清自己为哪些读者服务,满足他们哪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出新闻产品,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出去。这是所有媒体、刊物都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只有找准定位、量身定做,才能为读者提供出有效的新闻,才能服务到位,才能不做无用功。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那么,地市报记者应如何扬长避短,写好财经人物访谈呢?
选嘉宾:遵循“新”、“近”化原则
作为精英取向的栏目,嘉宾的重量级、显著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大部分财经人物栏目都把目光瞄准全国甚至全球的财经巨子。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地市报,由于受传播区域和影响力的限制,在嘉宾资源上无法与大的媒介机构比拟。因此地市报在嘉宾的选择上应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即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经济话题或者某一新鲜经济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仅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经济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所谓“近”是指“接近性”。就城市报的财经人物访谈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的同时,最好能与本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本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本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本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本地有所启迪或借鉴。“内”是指本地嘉宾,包括本地的企业家、本地热点经济事件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等。本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本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本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本地经济问题的剖析和对策;本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本地观众尤其是經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地市报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地市报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些方面留下空白点。
写作注重个性化、故事性、通俗化
首先,应该寻求文章写作的个性化。作为地市报访谈栏目,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栏目的定位,挖掘访谈人物自身的亮点。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的优势,也是吸引读者注意的“法宝”,因为只有身边的人和事才最容易和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与共鸣。2003年,我们采访了平煤集团物资供应总公司的秦子龙,在采写上,我们从秦子龙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把人物特色融入到他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中,这样一来,一个活生生的矿工发展经历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三贴近”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财经人物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辨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即使是经营谋略的阐述、经济话题的剖析,也要寓于故事、寓于细节当中,便于观众接受和理解。
再次,文章的写作要通俗化。财经人物访谈要区别于经济类报道,要本着观众“喜闻乐见”的初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读者产生沟通的共鸣。比如我们在针对房地产业界人物的采访中,采访内容涉及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建筑设计、金融服务、法律条文等方面,范围广,内容专,许多内容读者看不懂,如容积率、进深、面宽、套内面积、“831大限”、“121文件”等,我们把这些比较枯燥、干涩的语言变得通俗一些、活泼一些,即使有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但一定能够让读者“看得懂”,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财经人物访谈的专业品格前提下,最大范围地争取受众,从而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交融。
其实,这三个基本点也是其他经济类新闻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在这里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目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有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消息是新闻版的专利,那些做专刊的编辑只需要把更深层的东西、更全面的报道呈现给读者,这样做特别容易造成所谓的“灯下黑”。一方面编辑、记者写文章时似乎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很多背景,已经是比较专业的人士了,只追求把更业内、更内幕的东西报道出来;另一方面,读者却不能从专刊版面中方便、快速地获得有用的新闻。
文章内容要新闻性与服务性并重
因为财经人物类文章的服务性、专业性较强,在新闻的写作与编辑上也要根据这一特点“顺势而行”,做到“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专业化文章与大众化制作的统一”这两个基本点。
众所周知,财经人物类访谈性文章不可能总是从受访新闻人物中捕捉到突发性新闻事件,但仍要坚持新闻性、时效性。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报道层面不同,财经人物类访谈应更侧重于对近期突发性新闻、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专业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做到报道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如采写的《经营城市:新任务、新课题》,文章的被采访人物是平顶山市城建监察大队主管领导。近几年来,平顶山开始了大规模的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工作,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特别是老商业街区的拆迁工作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报道平顶山市一些基本政策解读之外,还特意通过大量的外地城建工作方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力争起到借鉴和详细解说的有力证据,使读者对经济适用房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了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这篇文章也在当年的河南省经济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遵循上述原则要求,在采访财经类人物的过程中,记者、编辑还要有“定位意识”,就是要认清自己为哪些读者服务,满足他们哪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出新闻产品,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出去。这是所有媒体、刊物都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只有找准定位、量身定做,才能为读者提供出有效的新闻,才能服务到位,才能不做无用功。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