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西域,大部分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特别是在两汉时期,这是一个写满了民族传奇的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打开美丽新世界;李广利武力抢夺汗血马;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甘延寿、陈汤追杀匈奴郅支单于……
不过,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对汉人来说,西域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遥远世界。那里是成片成片似乎没有尽头的大漠黄沙,零星点缀着绿洲,。于是,胡人聚居,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说中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地方。在这些神秘的地区中,楼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们的历史记录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公元前176年,登上皇位不久的汉文帝接到一封来自漠北草原的信。这是匈奴单于冒顿的国书。冒顿告诉汉文帝,匈奴军队刚刚击败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强大月氏国,并取代月氏控制了西域地区。“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史记》记录了国书的内容,这也是“楼兰”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已知的历史文献中。
楼兰国位于罗布泊西北岸,临近白龙堆沙漠,是一个依靠绿洲繁荣的小城邦,人口一万四千多,兵卒三千。不过,楼兰位于交通要冲之上,是汉人的使团、军队西出玉门关后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国家,也是必经之国,这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时代,河西走廊在这个时候被纳入王朝的版图,于是,汉武帝的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国家。在张骞出使归来后,汉武帝每年向西域国家派遣的使团多达十余批。这些使团必经楼兰,并且,需要楼兰人为其提供饮水和食物,这让楼兰小国不堪重负。
从中原人的视角来看待西域诸国,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只是大汉的声威远播,武功军威威慑整个西域地区;只是一个又一个蕞尔小国对我天朝上国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却难以体验他们的痛苦和生存的艰难。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便记录了汉使们的乖张。汉武帝时代出使西域的大多是些家境贫寒的亡命之徒。他们铤而走险,无非是希望能效法博望侯张骞晋爵封侯,也有人甚至只是将政府交托给他们的国礼偷入私囊,从中得利而已。在西域那些少则几千,大则几万人的国家,不少汉使仗着西汉王朝的雄厚国力行为乖张,甚至对百姓进行索掠。
为此,西域诸国对西汉使节采取了诸多抵制行动,拒绝为他们提供饮食。受汉使滋扰最甚的楼兰甚至攻劫使团,并为匈奴骑兵提供消息以助其劫杀汉使。
汉武帝大为恼火,决定武力解决问题。于是,汉将赵破奴仅领七百轻骑,兵不血刃,直捣楼兰王宫,生擒楼兰王。从此,楼兰向汉王朝纳贡称臣,并派遣质子。
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楼兰小国,要面对的不仅是汉王朝,还有匈奴汗国。对楼兰来说,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无论依附谁,都会得罪另一方。所以,在将儿子送往汉朝为质的同时,楼兰王也将另一个儿子送往匈奴。
不久之后,为抢夺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汉武帝发动了“汗血马战争”。匈奴军队欲袭击西征的汉军,遣骑兵胁迫楼兰阻击汉使。汉军得到消息后,再度抓捕楼兰王,并直接将他送往长安。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这一次,长期于夹缝中求存的楼兰王也豁出去了,要求汉武帝将楼兰举国迁入汉境。汉武帝自然不会为一个小国的生存思虑太多,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心思都在攻打大宛,夺取汗血宝马上。所以,汉武帝只是“宽厚地”将楼兰王送回国。
“叛服不定、首鼠两端”,这大概就是楼兰留给汉王朝和匈奴汗国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对楼兰自己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再简单不过地生存下去。《汉书·西域传》记录了楼兰人为何摇摆于匈奴和汉之间:“(楼兰人)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
楼兰的问题,直到汉昭帝时代才得以彻底解决。
老楼兰王去世后,新任楼兰王早年曾经在匈奴为质子,自然与匈奴更为亲厚。而汉武帝曾诏新楼兰王到长安面圣,却被拒。于是,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出使楼兰。傅介子在楼兰王的宴席上设计将楼兰王召至身前,趁其不备,一刀将他刺杀。从此,楼兰更名为鄯善,请汉军于国中土地肥美的伊循城屯垦,彻底归附汉王朝。
这就是国名为“楼兰”的西域小国的全部历史。《史记》和《汉书》的寥寥数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沙漠小国。她曾在罗布泊旁自由地存在了悠长的岁月,直到匈奴和汉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
当庞大的汉朝使团和成千上万的汉军经过楼兰时,我们可以想见,这些艰难地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楼兰人,举国上下全体出动,倾尽家中储存的粮食、饮水,供养汉使和汉军的情形。
夹缝求存的楼兰终究还是湮灭于大漠黄沙之中,而鄯善又存在了几百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魏政府派兵击破鄯善国,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郡县。至此,无论楼兰还是鄯善,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烽燧,有汉文的简牍残片,还有许多自汉至南北朝的钱币……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终于从史书的枯燥词句中跳脱出来,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录一起,相互印证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
不过,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对汉人来说,西域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遥远世界。那里是成片成片似乎没有尽头的大漠黄沙,零星点缀着绿洲,。于是,胡人聚居,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说中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地方。在这些神秘的地区中,楼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们的历史记录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公元前176年,登上皇位不久的汉文帝接到一封来自漠北草原的信。这是匈奴单于冒顿的国书。冒顿告诉汉文帝,匈奴军队刚刚击败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强大月氏国,并取代月氏控制了西域地区。“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史记》记录了国书的内容,这也是“楼兰”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已知的历史文献中。
楼兰国位于罗布泊西北岸,临近白龙堆沙漠,是一个依靠绿洲繁荣的小城邦,人口一万四千多,兵卒三千。不过,楼兰位于交通要冲之上,是汉人的使团、军队西出玉门关后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国家,也是必经之国,这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时代,河西走廊在这个时候被纳入王朝的版图,于是,汉武帝的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国家。在张骞出使归来后,汉武帝每年向西域国家派遣的使团多达十余批。这些使团必经楼兰,并且,需要楼兰人为其提供饮水和食物,这让楼兰小国不堪重负。
从中原人的视角来看待西域诸国,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只是大汉的声威远播,武功军威威慑整个西域地区;只是一个又一个蕞尔小国对我天朝上国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却难以体验他们的痛苦和生存的艰难。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便记录了汉使们的乖张。汉武帝时代出使西域的大多是些家境贫寒的亡命之徒。他们铤而走险,无非是希望能效法博望侯张骞晋爵封侯,也有人甚至只是将政府交托给他们的国礼偷入私囊,从中得利而已。在西域那些少则几千,大则几万人的国家,不少汉使仗着西汉王朝的雄厚国力行为乖张,甚至对百姓进行索掠。
为此,西域诸国对西汉使节采取了诸多抵制行动,拒绝为他们提供饮食。受汉使滋扰最甚的楼兰甚至攻劫使团,并为匈奴骑兵提供消息以助其劫杀汉使。
汉武帝大为恼火,决定武力解决问题。于是,汉将赵破奴仅领七百轻骑,兵不血刃,直捣楼兰王宫,生擒楼兰王。从此,楼兰向汉王朝纳贡称臣,并派遣质子。
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楼兰小国,要面对的不仅是汉王朝,还有匈奴汗国。对楼兰来说,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无论依附谁,都会得罪另一方。所以,在将儿子送往汉朝为质的同时,楼兰王也将另一个儿子送往匈奴。
不久之后,为抢夺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汉武帝发动了“汗血马战争”。匈奴军队欲袭击西征的汉军,遣骑兵胁迫楼兰阻击汉使。汉军得到消息后,再度抓捕楼兰王,并直接将他送往长安。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这一次,长期于夹缝中求存的楼兰王也豁出去了,要求汉武帝将楼兰举国迁入汉境。汉武帝自然不会为一个小国的生存思虑太多,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心思都在攻打大宛,夺取汗血宝马上。所以,汉武帝只是“宽厚地”将楼兰王送回国。
“叛服不定、首鼠两端”,这大概就是楼兰留给汉王朝和匈奴汗国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对楼兰自己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再简单不过地生存下去。《汉书·西域传》记录了楼兰人为何摇摆于匈奴和汉之间:“(楼兰人)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
楼兰的问题,直到汉昭帝时代才得以彻底解决。
老楼兰王去世后,新任楼兰王早年曾经在匈奴为质子,自然与匈奴更为亲厚。而汉武帝曾诏新楼兰王到长安面圣,却被拒。于是,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出使楼兰。傅介子在楼兰王的宴席上设计将楼兰王召至身前,趁其不备,一刀将他刺杀。从此,楼兰更名为鄯善,请汉军于国中土地肥美的伊循城屯垦,彻底归附汉王朝。
这就是国名为“楼兰”的西域小国的全部历史。《史记》和《汉书》的寥寥数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沙漠小国。她曾在罗布泊旁自由地存在了悠长的岁月,直到匈奴和汉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
当庞大的汉朝使团和成千上万的汉军经过楼兰时,我们可以想见,这些艰难地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楼兰人,举国上下全体出动,倾尽家中储存的粮食、饮水,供养汉使和汉军的情形。
夹缝求存的楼兰终究还是湮灭于大漠黄沙之中,而鄯善又存在了几百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魏政府派兵击破鄯善国,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郡县。至此,无论楼兰还是鄯善,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烽燧,有汉文的简牍残片,还有许多自汉至南北朝的钱币……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终于从史书的枯燥词句中跳脱出来,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录一起,相互印证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