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29-02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在声乐作品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歌曲形式相交融的产物,是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性的音乐所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歌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音乐品种,其音乐创作在一开始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与时俱进,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发展,艺术魅力得以更大的施展,影响着音乐界乃至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和西方的音乐、甚至是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产生的近现代音乐有着较大的差别,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内涵丰富,要么是寄情于景,要么是借景抒情。也正因如此,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拥有着极具东方特色的演绎美感。
  一、琴曲艺术
  (一)琴曲之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的琴歌,又被称之为“弦歌”,这是一种通过古琴进行的自弹自唱性质的歌曲,多用以抒情、叙事。这种艺术演绎主要是跟随琴声来轻吟低唱,所以曲调具有吟诵性特征。最早曾在先秦时期中的古籍有所记载:《论语·阳货》中的“闻弦歌之声”,还有《墨子·公孟》中的“弦师三百”等,这都是在琴瑟的伴奏下进行演唱的。而《浪淘沙》和《阳关三叠》等歌曲,是按照唐诗宋词的内容来编谱的琴曲。当前我国现存的带有歌词的传谱、琴曲已达60多首,曲同词异类型的曲子也多达300篇。宋代姜夔的《黄莺吟》《古怨》是现今所知最早的谱子,基于以上内容可知,琴曲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演绎形式。
  琴曲自古以来就以“简、淡”而出众。如:儒家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还有佛家的“万物皆可”等,以此可知我国古代的琴曲,也暗含着儒释道的三家哲学与艺术审美,也正是因为琴曲在这一方面的高妙,才使得我国自古以来对美的欣赏,一直趋向气疏韵长。但是儒家对此还重点强调了,音乐要对社会的发展、感情的调节起到稳定的作用,为此在人用音乐抒发情感时,应该有所节制,因此在琴曲演绎时,情感和琴曲都要恰到好处。
  根据从小学过的诗词内容可知,古代很多的文人都是壮志难酬,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增多的缘故,使得当时形成了一种特殊性的审美,很多文人由于自己的壮志难酬,都纷纷将追求转变为了自由,为了抒发这种追求,这些文人都是以琴曲的形式来修身言志。因此,我国古代大多数的琴曲都是抒情简淡的。
  (二)琴曲之演唱风格
  我国悠久琴曲旋律的产生,和我国吟诵诗歌语言的方式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汉语在表达上有平仄四声、声韵和声调,也正是因为这些内容,才使得汉语具有“旋律性”。我国古代的琴曲歌词一般都是诗词,由于汉语的“旋律性”,使得琴曲必然会出现“旋律”。从古至今,我国在琴曲创作方面一般会划分两类,一类是“依字行腔”,一类是“倚声填词”,不过不管是哪类创作手段,都要求其旋律的起伏要和歌词的声调良好融合。古琴在演奏时,会给人一种连绵且若隐若现之感,也因为这种感觉,才使得古琴琴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词曲艺术
  (一)词曲之艺术特征
  词曲,是我国古典声乐体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又被称之为“曲子词”“词曲”和“词牌曲”。“词牌”是一种填词用的曲调名,也是古乐府中的一种曲种。最开始的词,是根据乐曲进行演唱的,后来的词要么是按词制调,要么是依调填词。而词牌大多是根据词的具体内容制定的,再后来就只用依调填词了,词牌也只代表音韵结构与文字的定式了。
  词曲是在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曲子”中兴起的,由于宋代“词”的兴盛,使得词曲在宋代时期得到了大好的发展,宋词在语言结构方面,同乐府和唐诗的有所不同,不仅牌子、字句有所不同,且每个牌子在语式上的变化也有其复杂性。宋词在创作上,一般划分为旧谱填词与创作新曲这两种方式。旧谱填词主要是以隋唐时期的民歌、大曲和法曲的词牌为基础,为其重新填词的方式创作的,在填词的时候会有所变化,或压缩或填充。创作新曲主要是以民间的乐曲、民曲素材为基础,创新词牌和曲调进行创作的。从宋词的音乐调式、音调的走向和音调的变化上来看,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北曲”与“南曲”总称为“南北曲”,“北曲”,也被称之为元曲,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的戏曲。元曲在结构上书育“词牌”体,所以这种音乐艺术风格与现今的戏曲唱腔风格而言,比较久远,可以说这种音乐艺术风格还是词典的风格,在曲調上以七声音阶为主,大跳也常有进行,节奏有的较为紧促。这个元曲的伴奏大多由板、笛、琵琶、鼓和筝等构成。“南曲”,在我国也是十分重要的戏曲声腔,“南曲”是南宋时期开始流传的。“南曲”的音调多以五声音阶、级进与小跳为主,节奏上较缓,风格较为妩媚,与“北曲子”相比,风格上有着冥想的差异。
  (二)词曲之演唱风格
  晚唐和五代时期,不仅国风颓靡,还战乱纷起,以至于在这个阶段词曲上多呈现,旅愁闺怨、男女聚散与伤春惜之感。后来宋初时期,社会安稳,经济繁荣,不过这个阶段的词曲都延续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婉约风格,唐宋时期的婉约词曲大多是轻柔委婉的,比较重视音律的格调、言辞的华丽和意韵的轻灵,也正是源于这些特点,使得在进行这个阶段的词曲演唱时,必须置身于怡悦的情境中,以此才能细致地感受到其中情感方面的变化曲折,所以进行这个阶段的词曲演唱时,用声也是极有分寸的。与婉约派词曲相比豪放派词曲在主题上更为广泛,形式也更为多元化,豪放派词曲的典型特征是气象恢弘,常常以文为词,不事雕琢,慷慨激越。所以在进行豪放派词曲演唱中,在声音的运用上往往朴实劲健,行腔上疏放洒脱。   三、散曲艺术
  (一)散曲之艺术特征
  散曲在我国古代元代杂剧在兴盛时期中,出现的一种歌曲艺术演绎形式,散曲在当时的“市井、勾栏”较为流行,同时散曲也是我国古典诗体中最后一个拥有生命力的体裁。散曲主要以元代的新體诗韵文为歌词,早期这类曲子是不叫散曲的,直到明初时期,才将其命名为“散曲”。以此把这种歌曲于戏曲作品区别开来,后来也把单曲和套曲都统称为了“散曲”。
  (二)散曲之演唱风格
  散曲之所以得到了兴盛发展,主要受益于当时对民间声乐,在演唱形式方面的管饭吸纳,在广纳民间小曲,并保留民间曲目中的质朴自然的同时,“散曲”还广泛吸纳了民间流传的方言和俗语,所以这个阶段的散曲,有着典型的“文而不文且俗而不俗”的演绎风格。同时这种风格同往常的声乐演绎体裁对比,可以发现散曲在用韵方面,十分灵活自由,即使是一韵到底,也可以重复韵脚与互协,这样的演绎方式,不仅促进了散曲的流传与创作,也使得散曲更加平易近人。
  同时散曲相对于词曲而言,更散文化,除了本调之外,在衬词的应用上,也扩大了其不一般的表现力。且在散曲中使用到的衬字,只要不撇开原本的音节和句法,原来是双数的字句,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变更为单数的字句,原来是单数的字句,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变更为双数的字句。且在散曲中使用的衬字,在后世的鼓词和评弹的演唱之中,也提供了十分宝贵且有传承意义的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延续了我国古代中多样化艺术风格,也正是因为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得我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欣赏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但一大部分人民只是停留于表层审美中,并没有对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深究考量,通过本文对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的多样化分析,相信人们会越来越懂得不管时代如何变,审美如何变,艺术的内核都不会变,就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来讲,只有找到其艺术内核,才能更好地将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向后代传承。
  参考文献:
  [1]贾卓贝.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分析——以《关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2]缪芮.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3]孙莲.中国古诗词的演唱与传承[J].黄河之声,2017,(12):69.
  [4]张晋俐.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J].中国音乐学,2006,(4):68-71.
  [5]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6,(3):114-116,28.
其他文献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对象,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建设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当前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宣传途径的不足,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出现了忽视问题,而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正好可以对广大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普及,本文就以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分析,通过对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作用、问题的阐述,从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期刊
【摘要】 “巫师即女性”的观念和对女巫形象的丑恶化建构有着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的原因,与二元对立模式下对身体和女性的贬抑有关。拜厄特在《婚约天使》中将目光聚焦于女性灵媒这一群体,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建构的女性“家庭天使”形象和传统的女巫形象进行了双重解构,重新建构了一种彰显自身主体性的灵媒形象和独特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同时还对身心二元论进行了颠覆,破除了二元对立模式。  【关键词】 女性灵媒;《婚约天使
期刊
【摘要】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出较高的文学价值。《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较为独特,灵活运用语言的优势进行主体活动过程的描述,实现了欧化汉语与“京味语言”的结合使用,展现出独特的语言奇观。基于此,本文从《骆驼祥子》中京味的特色语言入手,全面展开分析,明确现阶段作品中蕴含的欧化汉语,探索语言表征中的意识。  【关键词】 《骆驼祥子》;语言风格;文化内蕴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有所提升。现代陶艺的特点不再只是局限于日常生活的使用,更多的是结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设计的。陶瓷的设计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在原始时期陶瓷的设计主要是以自在为设计方向,到秦朝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自为式发展过程,而当今的中国陶瓷文创设计更追求以复归自然的方式结合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趋势,创造出更符合当代需求的陶瓷作品。  【关键词】 陶瓷文创;复归自然;陶瓷设计
期刊
【摘要】 众所周知,伦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治国,还是安家都有伦理的意蕴,在校园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校园环境十分和谐。然而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生思想越来越自由和越来越开放,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为了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更是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
期刊
【摘要】 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强化全民素养的关键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得到大力普及和应用,给群众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推动群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大限度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本
期刊
【摘要】 《临川四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出版和研究成果丰富,以《临川四梦》插图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插图研究变迁史的样本,本文旨在梳理出从明清至今,较为翔实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川四梦》插图本的出版版本,以及分析随之产生的研究方法的变迁问题。  【关键词】 《临川四梦》插图; 版本梳理; 研究方法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步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了人们更高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积累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现代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有效强化文化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本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
期刊
【摘要】 通读史料时不难发现,相同事件在不同的史料中会出现不同注解。本文将通过对比《史记》《左传》《春秋》中对赵氏孤儿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以察独属司马迁的著史观。  【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左传》;《春秋》;赵氏孤儿;著书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17-02  一、引言  《史记》中的世家章节中记载了
期刊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词人,为宋词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词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风格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豪放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迥然相异的。本文就是从对比中发现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  【关键词】 苏、辛词;精神气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