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发现班上的“中等生”这一群体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呼吁我们广大的教师要关注中等生,鼓励他们,使他们跳一跳成为“高优生”。
关键词:教师;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1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互动,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解题的策略。学生们画图分析、提出问题。当我走到胡婷同学旁边时,发现她和同学们不大一样,好像在不停地写着什么。见我走近她,她赶紧用练习本盖住了正在写的东西。这个动作很细微,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没有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她也和大家一样,不时地抬头回答着:“嗯,同意。”我知道这是在做给我看,做给大家看。轻轻翻开他练习本下边压着的东西,哦,原来是刚刚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正忙着玩着完成课后作业呢。我很诧异,大家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喜悦中,她却游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看我很诧异的神情,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家庭作业本。我没有责怪她,示意她赶快投入到与同学的互动学习中。
这件事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听话、懂事,规规矩矩的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学习水平中等的孩子没有投入到思维的挑战之中?这个平时找不到什么学习态度问题的孩子是不是有着我未发现的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她告诉我,她想赶快写完数学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对于思维挑战题,知道了结果是多少就行了,以前她也这么做过,不过没有被老师发现。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既能保证提前完成作业,又可以因为比别人上交得早而得到老师表扬。她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课堂上自己思维不快,回答问题次数很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我告诉她,数学的计算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只有收获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诚恳地表示今后不再做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了。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如果她能主动提前做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难题,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会经常表扬她,给她加分。
反思这件事,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最让老师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更值得关注。原因浅析: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生获得的表扬鼓励相对较少。学优生因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表扬,学困生因为老师的特别关注常常课上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后更经常得到教师的帮助。中等生呢?受到老师的关注最少。
性格内向的中等生,平时“安分守己”,表现良好,所以如果他们存在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老师们眼中的“乖乖儿”容易被忽视,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其实他们内心有着更强烈的获得认可获得表扬的渴望。
很多教育者发现,中等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单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来说,中学生无疑是学校、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重视、研究和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应当成为学校、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共识。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如:调查研究,做好中等生的摸底工作。因为,只有在对中等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后,才能有效地对他们施行有效的帮助,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中等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增强中等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对他们予以平等的关注;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上发挥中等生的作用,实现共同进步……
“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从教育的细节做起,在关注“两头”学生的同时,有计划地预先安排好需要关注的中等生,将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纳入到课堂上、课间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能力,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让教育的沃土中绽开更多美丽的小花。
关键词:教师;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1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互动,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解题的策略。学生们画图分析、提出问题。当我走到胡婷同学旁边时,发现她和同学们不大一样,好像在不停地写着什么。见我走近她,她赶紧用练习本盖住了正在写的东西。这个动作很细微,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没有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她也和大家一样,不时地抬头回答着:“嗯,同意。”我知道这是在做给我看,做给大家看。轻轻翻开他练习本下边压着的东西,哦,原来是刚刚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正忙着玩着完成课后作业呢。我很诧异,大家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喜悦中,她却游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看我很诧异的神情,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家庭作业本。我没有责怪她,示意她赶快投入到与同学的互动学习中。
这件事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听话、懂事,规规矩矩的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学习水平中等的孩子没有投入到思维的挑战之中?这个平时找不到什么学习态度问题的孩子是不是有着我未发现的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她告诉我,她想赶快写完数学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对于思维挑战题,知道了结果是多少就行了,以前她也这么做过,不过没有被老师发现。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既能保证提前完成作业,又可以因为比别人上交得早而得到老师表扬。她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课堂上自己思维不快,回答问题次数很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我告诉她,数学的计算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只有收获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诚恳地表示今后不再做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了。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如果她能主动提前做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难题,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会经常表扬她,给她加分。
反思这件事,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最让老师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更值得关注。原因浅析: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生获得的表扬鼓励相对较少。学优生因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表扬,学困生因为老师的特别关注常常课上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后更经常得到教师的帮助。中等生呢?受到老师的关注最少。
性格内向的中等生,平时“安分守己”,表现良好,所以如果他们存在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老师们眼中的“乖乖儿”容易被忽视,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其实他们内心有着更强烈的获得认可获得表扬的渴望。
很多教育者发现,中等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单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来说,中学生无疑是学校、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重视、研究和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应当成为学校、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共识。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如:调查研究,做好中等生的摸底工作。因为,只有在对中等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后,才能有效地对他们施行有效的帮助,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中等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增强中等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对他们予以平等的关注;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上发挥中等生的作用,实现共同进步……
“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从教育的细节做起,在关注“两头”学生的同时,有计划地预先安排好需要关注的中等生,将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纳入到课堂上、课间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能力,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让教育的沃土中绽开更多美丽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