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壤保护及改良耕作技术以壤土深松、秸秆还田、少耕免耕为基础,通过技术的实施,以实现耕层结构稳定,保护和利用良性循环,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保护土壤耕作层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内涵、具体的关键技术内容,探讨该项技术实施条件、分析耕地土壤保护及改良耕作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土壤保护;改良;耕作技术;免耕;少耕;还田
一、主要技术内涵
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对耕地土壤具有保护和改良双重作用。少耕、免耕属于一种土壤保护性耕整地技术措施,根茬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属于一种改良性耕整地技术措施。利用新型农业机械,将少耕免耕技术与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相结合,能够同时实现对耕地土壤的保护和改良。该项技术要求播种后,土壤表面能够保留一定量的粉碎的秸秆、根茬等覆盖物,最重要的是不使用旋耕机、铧式犁等整地机械,而是使用免耕播种机等机械直接完成整地、播种、施肥、镇压等作业环节。相对于其他常规整地方式而言,少耕、免耕技术实施的前提是要求近三年该地块有过深耕或深松的过程,使用深松犁、深松铲在三年内深松整地一次,不打乱耕作层、不破坏土壤结构。这项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能减少耕地的水土流失,减缓风蚀水蚀破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作用明显,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实施条件
随着种植大户、新兴合作社及大型农场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面积大大增加,規模化、集中连片、能够进行统一管理的耕地增多,借助大面积种植玉米的优势,具备了实施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基础条件,能够实现根茬全部还田,秸秆部分粉碎还田,利用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联合收获等作业要求。同时,随着国家耕地保护及黑土地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部门加大了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加上基地示范效应,增加了广大农户实施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信心。国家农机惠农政策补贴,包括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购买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补贴,提高了人们实施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为推广耕地保护和改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技术内容
(一)少耕播种技术
尽管少耕播种技术实施面积不是很大,但随着农机具的进一步普及,少耕技术实施面积会有所增加。少耕技术内容是指尽量减少机械作业次数和作业面积,如大豆茬原垄灭茬播种,三年深松一遍,机械联合作业等技术。
(二)免耕播种技术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开始了免耕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随着种子质量、耕作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逐步提高,我国免耕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该技术具有节本、简化、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农户的欢迎。免耕技术内容是指在近三年有深耕基础的地块,前茬玉米机械联合收获后,不进行整地、在耕地表面有根茬、秸秆的条件下,利用免耕播种机,一次进地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的原垄播种作业;或者一次进地在原垄帮内侧播种,形成单垄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缩小株距增加保苗株数。在作物生长期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除草、灭虫、追肥、收获等作业。免耕种植技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减少翻动土壤作业次数,节省劳动力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土壤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是可持续生产的技术发展方向。
(三)根茬还田技术
现在广大农户常用的根茬还田方式是灭茬机根茬粉碎后播种还田,这种方式对播种机性能要求不高;另一种方法是在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实行浅灭茬恢复原垄播种;还有一种是留茬还田,根茬不动直接播种,经过雨季腐烂慢慢还田,要求播种机技术性能要高,尤其是玉米根茬。
(四)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包括很多方式,比如从还田量上分为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部分还田,还田机械模式包括翻埋还田、碎混还田、覆盖还田等,这里主要介绍播种后覆盖还田技术,是在玉米联合收获时,经秸秆粉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撒于地表,第二年春季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这种秸秆覆盖还田方式能够很好地能起到抵抗风蚀的作用。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在北方寒地秸秆全部覆盖,春季会遮蔽太阳光照,影响地温回升。
四、技术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上看,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减少机械购置及养护费用,简化了作业环节,经过多年实施后,会减少化肥施入量,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一减一增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上看,该项技术能实现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培肥地力,土壤疏松的目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指标;与传统耕作相比,由于不动、少动表层土壤,稳定了土壤耕层,实行相隔二、三年深松整地,达到了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和径流,防止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效益上看,该项技术减少了机械作业环节和机械进地次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劳动强度,节约机械和人工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
五、存在问题分析
(一)地温回升问题
有的耕作方式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改良土壤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比如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在北方寒地播种前后耕地表面的秸秆全部覆盖,必然会遮蔽太阳光照,影响冻融土壤的解冻速度,播种后也会影响地温回升,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速度,虽然这种不利对生产影响有限,但也要重视这种情况,可以研究开发更好地机械设备进行部分覆盖还田,或者研究更为合理适用的耕作播种等相关技术,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农业机具问题
当前有的农机具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推广的价值很高,但形成系列、推广面比较广的很少。需要加大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力度,形成耕作技术机具系列化和成套化。
(三)宣传推广问题
一项耕作制度的形成,并让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广大农民对根茬粉碎还田、药剂封闭除草比较认可,使用技术掌握较好,但对于免耕播种、秸秆覆盖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却不是很好。没有秸秆覆盖,就发挥不了免耕播种机的优势,所以,在加大开发研制农民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农机具同时,也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启超.论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主导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72.
关键词:土壤保护;改良;耕作技术;免耕;少耕;还田
一、主要技术内涵
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对耕地土壤具有保护和改良双重作用。少耕、免耕属于一种土壤保护性耕整地技术措施,根茬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属于一种改良性耕整地技术措施。利用新型农业机械,将少耕免耕技术与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相结合,能够同时实现对耕地土壤的保护和改良。该项技术要求播种后,土壤表面能够保留一定量的粉碎的秸秆、根茬等覆盖物,最重要的是不使用旋耕机、铧式犁等整地机械,而是使用免耕播种机等机械直接完成整地、播种、施肥、镇压等作业环节。相对于其他常规整地方式而言,少耕、免耕技术实施的前提是要求近三年该地块有过深耕或深松的过程,使用深松犁、深松铲在三年内深松整地一次,不打乱耕作层、不破坏土壤结构。这项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能减少耕地的水土流失,减缓风蚀水蚀破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作用明显,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实施条件
随着种植大户、新兴合作社及大型农场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面积大大增加,規模化、集中连片、能够进行统一管理的耕地增多,借助大面积种植玉米的优势,具备了实施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基础条件,能够实现根茬全部还田,秸秆部分粉碎还田,利用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联合收获等作业要求。同时,随着国家耕地保护及黑土地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部门加大了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加上基地示范效应,增加了广大农户实施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的信心。国家农机惠农政策补贴,包括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购买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补贴,提高了人们实施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为推广耕地保护和改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技术内容
(一)少耕播种技术
尽管少耕播种技术实施面积不是很大,但随着农机具的进一步普及,少耕技术实施面积会有所增加。少耕技术内容是指尽量减少机械作业次数和作业面积,如大豆茬原垄灭茬播种,三年深松一遍,机械联合作业等技术。
(二)免耕播种技术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开始了免耕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随着种子质量、耕作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逐步提高,我国免耕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该技术具有节本、简化、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农户的欢迎。免耕技术内容是指在近三年有深耕基础的地块,前茬玉米机械联合收获后,不进行整地、在耕地表面有根茬、秸秆的条件下,利用免耕播种机,一次进地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的原垄播种作业;或者一次进地在原垄帮内侧播种,形成单垄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缩小株距增加保苗株数。在作物生长期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除草、灭虫、追肥、收获等作业。免耕种植技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减少翻动土壤作业次数,节省劳动力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土壤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是可持续生产的技术发展方向。
(三)根茬还田技术
现在广大农户常用的根茬还田方式是灭茬机根茬粉碎后播种还田,这种方式对播种机性能要求不高;另一种方法是在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实行浅灭茬恢复原垄播种;还有一种是留茬还田,根茬不动直接播种,经过雨季腐烂慢慢还田,要求播种机技术性能要高,尤其是玉米根茬。
(四)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包括很多方式,比如从还田量上分为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部分还田,还田机械模式包括翻埋还田、碎混还田、覆盖还田等,这里主要介绍播种后覆盖还田技术,是在玉米联合收获时,经秸秆粉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撒于地表,第二年春季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这种秸秆覆盖还田方式能够很好地能起到抵抗风蚀的作用。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在北方寒地秸秆全部覆盖,春季会遮蔽太阳光照,影响地温回升。
四、技术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上看,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技术减少机械购置及养护费用,简化了作业环节,经过多年实施后,会减少化肥施入量,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一减一增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上看,该项技术能实现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培肥地力,土壤疏松的目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指标;与传统耕作相比,由于不动、少动表层土壤,稳定了土壤耕层,实行相隔二、三年深松整地,达到了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和径流,防止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效益上看,该项技术减少了机械作业环节和机械进地次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劳动强度,节约机械和人工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
五、存在问题分析
(一)地温回升问题
有的耕作方式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改良土壤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比如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在北方寒地播种前后耕地表面的秸秆全部覆盖,必然会遮蔽太阳光照,影响冻融土壤的解冻速度,播种后也会影响地温回升,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速度,虽然这种不利对生产影响有限,但也要重视这种情况,可以研究开发更好地机械设备进行部分覆盖还田,或者研究更为合理适用的耕作播种等相关技术,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农业机具问题
当前有的农机具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推广的价值很高,但形成系列、推广面比较广的很少。需要加大土壤保护和改良耕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力度,形成耕作技术机具系列化和成套化。
(三)宣传推广问题
一项耕作制度的形成,并让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广大农民对根茬粉碎还田、药剂封闭除草比较认可,使用技术掌握较好,但对于免耕播种、秸秆覆盖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却不是很好。没有秸秆覆盖,就发挥不了免耕播种机的优势,所以,在加大开发研制农民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农机具同时,也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启超.论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主导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