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与平原住区规划差异比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一直都在忙于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所有项目都在贵州省内,所以也经常考察重庆的山地住区设计,但平原城市的住区设计思路,也有很多值得參考和学习的地方,有感而发一直想找个机会总结一下。另一方面,两种地方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大相径庭,从而使民风民俗,人们的自然观和哲学观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也造就了两地传统人居环境的不同特色。我常常思考这两种住居环境比较的现实意义:首先,由环境秩序的差异引起的住居地域特色的不同是当前延续传统所需要研究的课题;其次,随着建筑科技水平提高,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视野下能够更主动的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新的思想有付诸实施的广阔空间,所以进行比较研究在思维方法上有相互借鉴和启发作用。住居的关键就是探求“人与地”的关系,这就要涉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发展和扩展,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1】根据这个理论,研究住居的地域特点不仅要研究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域气候以及绿化植被等环境要素,还要研究人文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建造者个人主观性等,但本文的比较研究主要侧重于山地与平原地区住区的自然地形地貌上的差异对住区规划的影响。
   山地与平原环境秩序特征比较
  环境的秩序特征
   我们的认识结构(即环境秩序的生成)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的秩序特征:
  ⑴ 有机秩序(历史层次上的关联性)
   任何建筑都与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材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山地建筑平行等高线的布置方式是建筑适应自然地形的反映,也是有机秩序或自然的秩序反映。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人类能够体现出更多的能动性,人们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新的抽象建筑形式。例如,吊脚楼就是人类向山地争空间的方式之一 ,这也是人类建筑与动物巢穴的根本差别所在。(图1)所以,有机秩序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完美平衡,它是人类对于自然法则的遵循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默契,具有历史层次上的关联性。
   ⑵ 视知觉秩序(心理层次上的认同感)
  除了承认环境的有机秩序原则以外,建筑作为一门艺术还要关注视知觉形成的秩序,这是人们心理组织的结果。根据格式塔心理学观点,人的视觉活动是进行“主动加工”的知觉活动,这也是导致人“秩序感”建立的基础与依据,纳入人们视野的“整体属性”并非客体本身的性质,而是视知觉建构的结果 ,人们将这种知觉形式结果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完形”的特点就是整体不等于构成部分之和,它是一个完全独立于部分组合之外的全新整体,从原有构成要素当中“凸现”出来,它所表现的是超越部分之上的一种新的整体关系,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
  山地与平原住居环境特征比较
   根据以上对环境秩序的阐述,下面分别对山地和平原住居的环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平原地区自然地形平坦、自然地貌单一。优越的地形条件使得人们对完美视觉秩序的追求得以实现,然而由于在自然环境上可作的文章不多,人们对有机秩序(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的关注性也相对较低。因此,平原地区住居的环境特征更多的反映为对“完形”的主动认识和高水平的建构。我国典型的四合院几乎成为平原地区住居形态的原型,平原城市具有严谨规整的街巷组合形式。例如,山西平遥民居典型的四合院加街巷的组织体系,除了是对功能需要与礼制宗法要求的满足外,从整体城市的视觉感受来看,不能不说是对“完形”的一种追求。(图2 )更为典型的是紫禁城的规划,与其说故宫是一组辉煌伟大的建筑群不如说它是一组完美的室外空间序列的构成。因为人们往往对故宫的深刻体验不在于殿宇建筑的恢宏,而是行走于其中所获得的整体空间序列与视知觉的震撼感。中国传统的伦理体制和文化观念决定了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这种同构关系在空间上是以“院”来承载的,院需要围和,不同层次的院的围和主要是“墙”来实现的,因而中国传统空间被称作为具有“边界实体性”特征。[3]而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围和其实也是一种对“完形”的追求。
   对于山地。由于自然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在住居的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考虑环境“有机秩序”的建立,即在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的过程中,创造因地制宜的多样化住居形态。虽然顺应自然不可避免会造成住居空间形态的随意性,但根据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完形”视觉心理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山地的居民学会了将有机秩序与心理视觉秩序这两种需求进行平衡,从而山地住居演化发展出一种与自然环境协调同时又富有独特审美意义的住居空间环境。(图3)
  山地与平原住居规划比较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山地与平原住居规划比较的意义在于,希望通过对两种环境秩序引导下自然生成的住居规划思维进行分析比较,达到启发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山地住区的空间秩序可以看作是山地环境秩序与住居空间环境形态的合集,人们最终建构的形态势必会成为一个新的“格式塔”,它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以山地住居的街道空间为例,根据“格式塔”的认知理论,完形是独立于部分之外的全新整体,所以山地住居的街道空间决不等于梯段和平台的简单相加,它是从梯段、平台的特定关系中“凸现”出来的新秩序。(图4)
  2 当代山地与平原住区空间环境规划比较
  2.1 住区空间组织及整体空间形态的比较
   现代居住区的规划思想深受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邻里单位”思想的影响,邻里单位主要是针对当时住区由道路包围、规模狭小、且布局分散,以及汽车交通增长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主张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邻里单位”成为构成更大居住区的“细胞”。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的吸取前苏联小区规划理论,纵观我国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可以说根本上还是以基本构成单元与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的理性展衍的。[4]
   我国平原地区的住区空间组织方式深受传统居住区规划思想的影响,通常采取“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结构进行组织,小区中心布置公共绿地与公共活动场地。这种模式曾经一度成为住区规划“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指导思想,以至于有人干脆将之称作“四菜一汤”的规划法。当代,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程式化的空间组织在带来安全与安静的同时,也由于其机械、僵化和缺乏灵活性,对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难以满足。其次,对于住区的整体空间形态而言,长期以来住栋单体雷同,简单的一律南北朝向平行排列,造成了住区整体空间形态的贫乏,这种单一的住区空间形态被戏称为“兵营式”。当前,随着住区理论的日益发展,针对种种现实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住区规划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例如,针对封闭式住区僵化的空间组织,提出了打破严格的等级式空间组织法则,采用更为灵活的构成方式,使更多自由布局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与住宅接近并为居民所用。绿化布局也不再仅仅根据等级需求进行中心点状的分配,而是更为自由的贯穿住区,甚至与步道结合形成休闲体系。同时住宅单体的设计也更为丰富多样,尽量避免住栋的单一平行布置,具体采取高低层住宅交错布局等方式,有效的丰富了住区的整体空间形态。例如,上海莘闵坊住区规划中标方案,在规划布局和空间形态上就十分注重灵活与自由,绿地水体与道路有机结合构成了较为丰富的住区空间环境。(图5)
   而山地住区建设虽然也深受“邻里住区”的组团和分级思想影响,但是山地住区建设的面貌从一开始就不是僵化和模式化的,由于地形条件的多样性,山地住区的面貌总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不少成功的作品很好的延续了山地的空间秩序,使住区给人步移景异的无限情趣。总体来说山地空间环境秩序的特点有:① 顺应性与对抗性。即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与调整的过程。② 组合性。山地的复杂地形为建筑的组合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空间在竖向和水平方式相互渗透和重叠,并通过坡道进行联系,使得山地住居内外空间、不同群体之间有了丰富的关系,成为人性化的有机环境。③ 层次性。山地环境的空间层次由于地形高差与围合界面的多样,仰、俯视等多角度、多变化的的立体视觉,因而具有较强烈的可识别性与多方位变换的空间特色。空间的“流动性”,“渗透性”、“不确定性”加强,形成不同类型感觉深度的空间层次。(图6)在山地起伏的背景的衬托下,山地住区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根据以上对山地环境秩序的分析,可以得出山地住区群体布局的具体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主要有网络式、层台式和脊柱式:① 网络式布局方式:网络式布局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复杂山地,住宅群往往呈松散和彼此交错的网络格局,以自发形成的传统山地村落为代表。对于当代住区规划,处理好建筑群与道路的关系是关键。由于山地住居顺应地形、随山势起伏,住区的院落和组团都相对独立平等,所以道路系统的类型多样而复杂。设计时要注意道路系统的简捷明了,避免回头路和过多的曲折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② 层台式:层台式布局往往适用于单向坡的山地(一般为南向坡),指组团间随等高线自然分台、依山而上的格局。小区中的车行道平行等高线蜿蜒而上,车道较长。而组团内则以步行为主,用竖梯、踏步或坡道联系。③ 脊柱式:脊柱式布局在地势较陡或依山临河的山地最为常见,指由车行或步行梯道作为“脊”的要素对不同的组团进行垂直串联,空间次序感较强。一般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可以采用车行干道作为主轴,两边挂联组团院落。在坡度很陡时,以步行梯道为主轴垂直等高线串连组团,车行道环绕外围,组团相互间由步行平台和踏步相联,使得空间自由有趣,延续了传统山地的民居特色。例如,贵阳黔灵小区规划。(详见实例分析。)
  2.2 住区交通组织的比较
   随着汽车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成为居住区规划的焦点。为满足小区内居民的安全与室外活动要求,住区规划倡导人车人流模式。而停车方式一般分露天停车、简易停车棚、多层停车楼、私人停车房、地下停车场、平台下停车和住宅地层停车等。
   平原住区主要根据车行道“通而不畅、人车分流”的原则来处理。人车分流提高了住区的安全度,步行道将不同的组团进行联系,为居民的公共活动和日常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例如,山东潍坊“金正绿园”规划设计 (详见实例分析)。但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人车混行的“生活街道”概念,这种提法的初衷是针对简单“人车分流”的局限,即机械追求“人车分流”不仅造成住区交通面积的浪费,而且住区内专用车道尽管“通而不畅”还是有鼓励车速的作用,这对年幼的儿童仍存在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不断走入寻常百姓家,人车完全分离不仅造成一定的生活不便,而且容易沿“人车混行”道路聚集的商业活动也失去依托,同时,对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们,如果能够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社区丰富的生活氛围,而不是终日往复于枯燥的车行路回家,那也一定有助于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平原住区的停车一般采用地下停车和底层架空层停车,主要面临停车挤占居住面积的问题。
   山地住区的交通组织具有机性和立体性的特点,要统筹全局,利用地形合理解决车行人行与停车问题。山地车道在“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并满足消防和居民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对坡地的处理。车行路的平剖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图7)。对于人车分流而言,山地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地形组织人车的立体分流,例如高架或下沉的手法。一般山地住区车行道顺等高线组织,步行则垂直等高线形成便捷通道,造成人车的实际分离,但是视线和感觉上却没有完全隔离,具有浓郁而充满活力的山地生活气息。(图8)山地住区停车方式可以采用架空平台下停车(平台上步行),住宅底层停车(尤其适用于错层住宅)、地下和半地下停车(地面常布置庭院绿化等)方式。同时由于山地住区交通组织的有机性和立体性,还衍生出了用电梯、扶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环境景观规划比较
   环境景观是住区居住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强调环境景观的可观性,更关注居民对绿化水体等环境要素的亲近性。
   对于平原住区。由于自然地形条件缺乏变化,住区往往需要大量人工造景。在“欧陆风”盛行时期修建的住区几何都是采用法国古典盛期的几何园林样式,小品也流行用装饰华丽的“洋葱头”。随后在从欧式走向现代的潮流中,人们开始鄙视欧式的媚俗,崇尚用简洁明快的体块去取代繁复的线条,用动态的“飘板”去取代沉重的山花头,景观设计上也就有一种极简的趋势。但所有的潮流之后,人们最为崇尚的似乎还是自然的景观,自然的山体、水体和绿化,这也许是中国人尚“天人合一”的本性使然吧。于是当前不少平原地区的住区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自然的运动,大面积的人工湖和山地丘陵,不惜投资只为了博得住户的青睐。
   对于山地住区。由于山地天然的自然环境,若善加利用就能营造出独特的真环境。首先,起伏错落的地形为住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景观,通过仰视、俯视和平视的结合使观赏者的视点范围立体性扩大,从而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景观图像和心理感受。其次,山地环境的立体视觉和居住区三维空间构成使建筑和山地有更多“亲密接触”,充分利用建筑和环境的交界“面”进行绿化,可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对改善环境景观质量和水土保持,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十分有利。(图9)
  营造住区领域感的比较
   住区室外环境的领域感是吸引居民进行室外活动的重要条件。领域感强的场所不仅是提供人们“可以呆的地方”,更成为让人“愿意呆的地方”。领域层次关注人的情感因素的介入,而非简单的空间围和,是架构一种在视觉与文化情感之上的东西。建立领域感的三个关键要素是边界、节点、和连续:边界用于限定空间领域。根据芦原义信对“阴角空间”的研究,阴角空间比阳角空间的封闭性更强,具有亲切和令人安心的空间秩序。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由轮廓线包围或包含于内的“图形”更容易被感知,而当转角出现缺口时,图形突破于轮廓包围之外,完形感损失。阴角实质上就是加强了领域的边界性,强化了空间秩序,有吸引人停留其中的拥抱和温暖感。(图10)
  节点是促使人们停留与活动聚集的地方;而连续性是指空间领域的动态性。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其中“边界”促成了内聚,内聚的维持形成“节点”,而人往往是通过动态中的行进来感受节点和空间序列的。
   对于平原住区。从以上三方面来营造领域感的具体手段为:首先对于边界。由于围合空间能够给人更多的领域感、安全感,住区组团与院落常常采用建筑围和的方式,但围和并不需要全封闭,根据视觉和心理“完形”的认知意向,构成边界的因素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例如,南方对朝向没有严格要求的住区,住区就可以采用封闭较强的围合方式(图11),而北方住区由于严格要求南北朝向,就可以采用转角单元造型的变化进行暗示。第二,对于节点处理,平原住区的节点合布置几乎完全源于设计人员的主观意图。节点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空间形式、显眼的标志物形象或活动集中方式来获取。空间场所处理上具体可以采用架空廊围和、下沉广场聚合等手段。第三、对于连续。良好的连续感使住区空间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有机整体,它要求处理好视觉和心理上的连续感。
   对于山地来说。限定领域感的边界要素十分的丰富,山地由其自身的层次性和立体性,自然产生出多样的“阴角空间”和对景效果。而节点在有机的空间连续感中自然形成一个个强弱不一的“空间顿点”,吸引人产生不同类型的活动,这一系列大小、强弱不同的音符(节点)奏出了一曲优美的“格式塔”,为多样化的居民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图12)山地街道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连续性通过曲折变换、高低起伏的阶梯组合,产生趣味无穷、意味悠长的空间序列感,使人恋恋不舍。
  
   以上从理论上对山地和平原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比较,然而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却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于主动的分析和比较进行思维启发。
  
  注释:
  引自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1.p3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基础. 王宪细等译. 商务印书馆.
  朱文一. 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 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朱文一. 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日]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日]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存在·建筑·空间》. 尹培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6.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陈刚.自然与活力——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与再生:[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1996
  8.黄海静.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住居:[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0
  9.[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芮经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王彦辉. 走向新社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1.刘先觉主编.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2. [美]凯文.林奇. 城市意向. 华夏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双电机RCS起升机构是大中型塔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起升机构。本文对电控组成、电机选型、调速方式、软件编程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调速范围广、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的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RCS起升机构;技术改造;应用  近几年来, 塔式起重机作为建筑机械中一个重要机种, 无论在品种、规格、型号、性能和质量上, 都有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法国波坦公司引进塔机
在火电建设中,焊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施工工艺,它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建厂速度以及投产后电厂的安全运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为提高发电机组的热效率,降低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应用,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日常管理中,充分应用“3S”技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的水平,并对“3S”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3S”技术 土地规划应用。  “3S”技术是遥感(Remote Sensing,缩写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GPS
期刊
摘要: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转换层具有传力直接、受力明确、造价较省的优点,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  前言  为了满足现代高层商住楼底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底层商用要求的大
摘要:旧城改造对改善城市环境,加速城市与经济发展具有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改造用地规模急剧扩大,旧城进行整体开发容易诱发城市功能的空心化、城市人口的密集化和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失去传统文化底蕴和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关键词:旧城改造;问题;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随着房改的深入,旧的福利分房制度结束,我国建立了新的住房制度,但新的住房问题又随之而来。住房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价格不断高涨,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增幅远远跟不上房价的增长,住房的供给结构失衡,住房消费两极化现象日趋突出。为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积极介入住房问题,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对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安居”方能乐业。在我国大中城市房价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
转型之战吴晓波频道2015-7-1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目前很多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冲击均面临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状;一些企业甚至对互联网无感、浑浑噩噩;更有一些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众多人物身上都展现着典型的“性本恶”的气质,即“卡拉马佐夫气质”.然而随后,这些人物通过心灵的忏悔,努力克服了他们自身的恶而逐步向善走近,实现了
前 言  水是城市活的灵魂。近二十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发展,景观、生态建设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当前我们城市水系环境问题令人堪忧,生态系统亟待改善。  针对当前市区水系环境存在的问题,淄博市开展了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以指导后续水系工程的改造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  一、中心城区水系现状  淄博市中心城区河流均属小清河水系,为雨源型河流。除现状河流外,周边还有众多人工开挖的灌
工程概况    区域位置  本工程位于“粤东宝地”之称的广东省河源市,沿江中路是河源市的一条景观道路,位于新丰江的北岸,途经河源市区的重要景点----169米高的亚洲第一高噴、龟山公园等,河源市政府坐落在沿江路的北侧。周边大环境的特征使沿江中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项目情况  沿江中路经过多年的使用,相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作为一条重要的景观道路的需求,应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