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2日新华网报道,河南省政府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县级以上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凡是发现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有关部门或企业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
终于有政府为食品不安全大胆担责,公开埋单了。也就是说,今后河南省的任何地方如出现了食品不安全公共事故,地方政府就要被追究监管不当的责任,承受必要的行政处分,接受“政绩不良”的考核结论。有了“考核紧箍咒”,各级政府食品监管的责任心和监管力度,就不得不进行水涨船高、尽职尽责的提升和改进改善。政府各职能部门“动”起来了,群众期待的食品安全就有望得到落实。
凭心而言,我们不缺食品安全监管法则,比如《食品卫生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单是“违法所得”这一点,就可以对违规者处以重罚,倾家荡产。也就是说,只要地方政府真正将食品监管纳入法制轨道和严厉打击的轨道,重罚、严打违规者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也是不难做到的,更是一种依法办事。
遗憾的是,由于食品监管是多头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有利益争着管,没有利益靠边站”的执法怪圈。不少部门都有监管责任,而出了问题又都不是直接责任人,职能部门的认真履责的积极性和严格执法的社会公心大打折扣,而是凭感觉和好恶执法,权力寻租,常常出现出其不意的执法漏洞。这种漏洞的根源就是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效率非常低下,或者说对执法懈怠已经产生了惯性依赖。再好的法律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行政问责和渎职追究,好的法律精神就难以落实。
出了问题才去追究,媒体曝光了才去查处,屡屡让老百姓当“食品小白鼠”和“食品不安全警报”,缺乏自觉自在的长效监管机制,这种食品监管就是运动式的、临时性的,而不是长效和持久的,注定会造成监管无效。
纳入地方考核以后,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等部门就不得不走出“有问题就严肃查出,没问题就放松懈怠”的等靠要思路,积极主动、善始善终的监管措施会自然跟进,职能部门就成了时时警惕的“安全猫”,听到、闻到、看到任何不安全的蛛丝马迹,就迅速出击,严惩不贷。时刻为老百姓充当“食品安全守夜人”,建立了无形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欲使天下安,必先食品安”,“食品安全事故”已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化学教科书,从三鹿奶粉事件中认识了三聚氰胺,从毒韭菜中认识了剧毒农药敌敌畏,从鸭蛋中认识了苏丹红,从泡菜中认识了双氧水等等。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太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太需要和行政业绩挂钩了。所以,河南省“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将政府的监管责任由过去的隐性提升到了大鸣大放的显性,将无足重轻的政府责任提升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位置,将不痛不痒的执法提升到了“必须作为”的强化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政府责任的铁腕落实,食品安全工作会更上层楼!
终于有政府为食品不安全大胆担责,公开埋单了。也就是说,今后河南省的任何地方如出现了食品不安全公共事故,地方政府就要被追究监管不当的责任,承受必要的行政处分,接受“政绩不良”的考核结论。有了“考核紧箍咒”,各级政府食品监管的责任心和监管力度,就不得不进行水涨船高、尽职尽责的提升和改进改善。政府各职能部门“动”起来了,群众期待的食品安全就有望得到落实。
凭心而言,我们不缺食品安全监管法则,比如《食品卫生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单是“违法所得”这一点,就可以对违规者处以重罚,倾家荡产。也就是说,只要地方政府真正将食品监管纳入法制轨道和严厉打击的轨道,重罚、严打违规者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也是不难做到的,更是一种依法办事。
遗憾的是,由于食品监管是多头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有利益争着管,没有利益靠边站”的执法怪圈。不少部门都有监管责任,而出了问题又都不是直接责任人,职能部门的认真履责的积极性和严格执法的社会公心大打折扣,而是凭感觉和好恶执法,权力寻租,常常出现出其不意的执法漏洞。这种漏洞的根源就是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效率非常低下,或者说对执法懈怠已经产生了惯性依赖。再好的法律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行政问责和渎职追究,好的法律精神就难以落实。
出了问题才去追究,媒体曝光了才去查处,屡屡让老百姓当“食品小白鼠”和“食品不安全警报”,缺乏自觉自在的长效监管机制,这种食品监管就是运动式的、临时性的,而不是长效和持久的,注定会造成监管无效。
纳入地方考核以后,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等部门就不得不走出“有问题就严肃查出,没问题就放松懈怠”的等靠要思路,积极主动、善始善终的监管措施会自然跟进,职能部门就成了时时警惕的“安全猫”,听到、闻到、看到任何不安全的蛛丝马迹,就迅速出击,严惩不贷。时刻为老百姓充当“食品安全守夜人”,建立了无形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欲使天下安,必先食品安”,“食品安全事故”已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化学教科书,从三鹿奶粉事件中认识了三聚氰胺,从毒韭菜中认识了剧毒农药敌敌畏,从鸭蛋中认识了苏丹红,从泡菜中认识了双氧水等等。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太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太需要和行政业绩挂钩了。所以,河南省“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将政府的监管责任由过去的隐性提升到了大鸣大放的显性,将无足重轻的政府责任提升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位置,将不痛不痒的执法提升到了“必须作为”的强化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政府责任的铁腕落实,食品安全工作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