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职场焦虑从何而来?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新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季节,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交织、机会与挑战并存的阶段。他们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充满猜测,或怀抱幻想或灰心沮丧,到处弥漫着紧张、犹豫、焦躁、蠢蠢欲动的空气。但,谁都无法阻挡这一刻的到来。
  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应届毕业生身上:“就业形势严峻”“零薪水就业”“百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大学生保姆”……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
  可谁曾关注过去年的毕业生如今的生存状态?
  现在他们在做什么?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他们仍在坚守还是选择放弃?
  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困惑,让我们走进这些毕业已经一年的大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在北京发出的声音。
  
  北漂VS回家
  
  A 女 25岁 贵阳人 餐厅主管 毕业于贵州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一毕业后我就来了北京,现在想想还是挺佩服自己的胆量。在北京我一个亲人和朋友都没有,就是一个要在大城市立足的念头支撑着自己。
  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拿到了导游证,带过一些团。来北京的头三个月,我在一个出境旅行社工作,月薪一千二,职位是“计调”,负责设计旅游线路、订机票、酒店什么的。后来慢慢发现旅行业不规范,这种小旅社没有独立组团的能力,把客人拼来拼去从中赚差价。我对旅游界很失望,打算转行。
  中间这段过程比较艰苦,工作没了,房租却不能不付。我住在三元桥附近,跟三个女孩合租了两居中的一间,另外一间住着一对小情侣。租金加水电,每月摊在我头上差不多四百五。我还是觉得贵,就搬到了附近的地下室住。一月两百五,水费10块可以敞开了用,一度电一块钱。房间小得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个小柜子,隔壁的谈话清晰可闻。水房是公用的,寒水刺骨,厕所臭气熏天。不通风的走廊两侧各有十几间房,头顶上纵横交错地晾满了衣服。我感觉自己卑微得像一只见不得天日的老鼠。
  我这样自苦是为了什么?在家乡,找一份月薪一千五的工作是分分钟的事情。贵阳消费低,又不用考虑房子的问题,这样的工资就可以活得很惬意了。父母都劝我回家,可我倔得很,不能白来一趟,我得混出个人样来。
  后来终于在工体附近一家餐厅找到份主管的工作,试用期一千六,转正两千,包吃住。我对这个薪水还比较满意。不过每周只休息一天,还是三班倒,如果赶上晚班,十二点下班是常有的事。搞餐饮很熬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前一天的重复,不过忙忙碌碌的也没有时间思考太多的事情。
  烦恼时常发生。有一次一位客人因为我没有及时更换骨碟而破口大骂,我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道歉。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有的客人酒后失仪,言谈举止过分,每当此时,我也只能赔着笑脸想办法尽快脱身。
  我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这是一个文科生的尴尬。我不知自己究竟适合哪个领域,现在的选择只是权宜之计,这样打工无非是攒点小钱,没有大的发展。我又没专业特长,不像人家学理学工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羡慕那些靠技术吃饭的人。
  转眼来北京快一年了,我依然心无所属,常常焦虑莫名。难道我的选择是错的吗?每当父母询问我的近况,我总是用“我挺好的”来搪塞。我真的好吗?下一步又该走向哪里呢?
  
  跳槽VS忍耐
  
  B 女 23岁 陕西西安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自动化专业
  昨天我辞去了第四份工作。
  同学们说我是“跳槽狂人”,我不以为意,如果在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消磨人生,我会得癌的。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只有五个人的公司,销售工业阀门。我负责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测算出符合标准的产品。这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老板对应届毕业生颇有微词,说这些学生浮躁,没有诚信,把这儿当作练手单位,学到经验立马远走高飞。他一面贬损着应届生一面又招聘我进来。说穿了,不就是图便宜吗?如果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我这个职位,一个月没有六七千根本下不来。工作是双向选择,他既然选择了就得承担风险。我讨厌他的虚伪,只呆了两个星期就走人了。
  我离开第二份工作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老板。一家中等规模的仪表公司,老板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精力过人,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才离开办公室,我是他的助理,只能舍命陪君子。工作满一个月才得知一分钱加班费都没有,我毅然离职。我要工作,更要生活,他这样疯狂地榨取我的劳动力让我无法忍受,当我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我选择离去。
  我去了密云一家生产显示器的公司,外企,各方面待遇都不错,我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后来公司被某国际知名企业收购了,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得已我只能另谋出路。
  最近刚辞掉的这份工作中我又干回了老本行,卖阀门。这个老板人品不错,作息时间也比较合理。公司不大,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要求并不高,只是一份能在北京维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一个遵照法定标准的作息时间,一位正常的老板,仅此而已,我的要求很过分吗?
  然而,矛盾还是爆发了。那天,我和老板一起去客户单位谈业务。在洽谈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老板忽略了一项重要数据,如此测选的阀门必定会出现问题。我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着客户的面,老板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他果断地制止了我。
  事后,老板恼羞成怒地说不懂的问题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我据理力争,却招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后来,我发现他私下里已经变更了测算结果。我是对的。
  我递上辞职信的那天,他的表情很复杂。不过我已经懒得再去分析他的真实想法,我只是希望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现在,我又失业了。我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强,只要碰到看不惯的人或事,一定会拍案而起。可能跟我是独生女有关系,连我妈都受不了我这急脾气。我讨厌息事宁人的沉默和忍耐。我不愿忍耐,忍耐能解决问题吗?有时忍耐是一种恶习。
  说句心里话,频繁的跳槽并非我所想,每一次工作上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我何尝不愿在一家理想的公司稳稳地扎下根去,明确自己的职业轨迹。可我真的无可奈何。现实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对这些未知我焦虑万分。
  
  金钱VS良心
  
  C 男 25岁 广西武鸣人 毕业于广东某民办高校计算机专科
  我的家乡在农村,母亲务农,父亲在镇上做些小生意。我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家境虽然贫寒,但父母哥姐都很疼我,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可惜我不是学习那块料,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也白搭。本来想去广州或深圳打工,可父母死活不同意,愣是咬牙凑够了学费,把我送进了广州一所民办大学。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科,三年制。浑浑噩噩把大学读完了,心中充满对父母的亏欠。我狠下决心一定要在广州混出个人样来,衣锦还乡。后来在一家网吧当了两个月网管,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在同学的煽动下,我跟他一同到北京闯闯,让自己开开眼界。
  到了北京之后,我才发觉自己是多么幼稚,人生地疏,衣食住行样样都贵得惊人,兜里的一千多块钱不到一个星期就折腾光了。我和同学没头苍蝇似的在各大人才市场乱撞,看着那些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自己竞争,我自卑得连呈上简历的勇气都没有。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的愿望变得很小很小。终于有一家蜂胶保健品公司收留了我俩,当时我没有考虑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冲着给提供宿舍这点我们就庆幸不已了。公司座落在石景山一座破烂的写字楼里,白天办公,晚上我们就席地而睡。
  老板甩给我们每人一本电话簿,上面记满了北京各地区老年人的家庭电话、住址、所患疾病等等,非常详尽。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给这些大爷大妈打电话,说我们有免费的旅游活动,邀请他们参加。打100个电话总有两三个成的,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老人去景点旅游,一般安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郊区。吃、住、行、游都免费不假,可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蜂胶产品的疯狂推销。这些产品都贵得惊人,一盒蜂胶口服液就要一千多,一个按摩椅动辄上万。在狂轰滥炸的洗脑后,大部分老年人都会丧失判断力,也有的慑于销售人员的压力而购买。
  刚开始,我也被老板天花乱坠的培训冲昏了头脑,认为这些产品是极好的,我们在帮助老年人摆脱病魔。我卖力地工作,每天的电话量在200个以上,吹嘘、忽悠、信誓旦旦、软硬兼施。每个月下来光提成都能拿三四千。慢慢的,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产品本身的好坏且不说,如果有人来退货,销售人员立马判若两人,甚至恶语相向。我意识到自己是在骗人。
  迟来的领悟让我良心不安。这些靠着一点退休金过活的老人一次就买下几千块钱的产品,满以为像销售人员承诺的那样包治百病。看着这一切,我于心不忍,痛苦反复煎熬着我,我不想干了。
  正当我打算向老板讲明时,老板竟主动找我谈话,他要提升我为销售经理,手底下会有三个员工,我除了自己的业绩外还可以从他们的销售额中提百分之三。我惊呆了,这意味着我的月薪很可能达到八千。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乡下的父母,他们举着手里的汇款单,兴高采烈地向村里人炫耀小儿子是多么的能干。父母陶醉在别人的夸赞声中,每一条皱纹里都绽放着喜悦。
  我犹豫了……
  
  创业VS就业
  
  D 男 23岁 吉林延边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数学系
  我上的是数学系,可我从未想过要找个相关的工作。在我看来,学这个专业除了当老师外没什么更好的出路。我的第一志愿本是金融,可惜高考失利才调剂过来的。
  我的理想是经商。
  家里做建材生意,从小我就对经商特感兴趣。其实父亲并不想让我从商,他的观念很传统,希望我找一份吃皇粮的稳定工作;最不济,也应该陪在他身边辅助他经营家族企业;我是独子,他舍不得让我漂泊在外。
  遗憾的是,我完全违背了父亲给我画好的轨迹。不过,宁可让父亲失望也不能埋没心中的梦想。毕业后我没有找工作,我始终觉得靠工资吃饭是无能的体现。我要成为那个给别人发工资的人。
  在校期间,我就开始了尝试。大二时,向新生兜售日用品、旧教科书、电话卡等,第一次出手就小赚一笔。这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大三下半学期,我看准了考研市场,着手收集北京各个高校专业课的内部考研资料,从往年考生那里买来笔记,然后整理、复印、装订成册,通过在各种考研论坛上发帖子销售。生意异常火爆,不少想考北京研究生的外地人苦于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纷纷求助于我。在别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早就不问家里人要钱了,这使我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我头脑灵活,眼光敏锐,敢想敢干,一次次的成功让我有点迷失。
  毕业后,我决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北京创业。我们有个伟大的设想——开设中国第一家真正有品牌有规模的二手书店。我用赚到的钱在学院路附近的居民区租了一套二居室,几个合作的朋友们兵分几路从高校、旧货市场、废品站回收了大量的二手书籍。等我们把书籍都清洁、分类、整理、上架后,流动资金已所剩无几。我们活跃在各个高校中,发放传单,给书店做宣传。然而由于书店在小区里,又不是门面,真正上门的顾客少得可怜。而且高校内部有很多二手交易的渠道,他们没必要大老远跑到我这里来买。后来我放宽了条件,连租带卖,还能以书换书。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仍然没有人气。这时我才恐慌起来,合作的几个朋友见势不妙也陆陆续续撤了,我不服输,还硬挺着。直到有居民投诉“民房商用”,才不得不忍痛关掉了书店。前前后后亏了有三四万。
  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很大,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经商这块料。为什么我在开店之前不能彻彻底底地把市场调查清楚呢?钱是小,可怕的是锐气和自信全都磨灭了。我像刚从一场大梦中清醒,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性格中致命的缺陷:自大、盲目、不计后果。
  现在我整日呆在出租屋里打网络游戏,不能停,只要一停下来就忍不住胡思乱想。我不想从北京落荒而逃,我究竟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去找份糊口的工作,过上朝九晚五的愚蠢生活?
  我不甘心。
  
  共同关注:
  “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在这个群体当中,侵蚀着他们的意志。对现状不满意,却又不知道怎么改变;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却只能默默忍受;内心困惑,却无法判断路在何方。是进,是退?是去,是留?迷雾一样的生活,让这群年轻人茫然无措。
  以上四位被访者,集中反映了当今毕业生初涉社会时的种种状态——所学专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频繁跳槽的浮躁心态、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矛盾、冲动型创业导致失败。这些事例展现了毕业生与社会磨合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冲撞。如何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平衡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据统计,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410万。从06届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高达24.69%,据此可以推算出在北京的06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了100万人。考虑到该人群的不稳定性,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可靠,然而06届大学毕业生在京的人数之巨可见一斑。
  如此庞大的群体与有限的工作资源间必然出现矛盾。
  从宏观角度来讲,政府对缓解这一矛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对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其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管力度,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严加查处,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实际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也应当调整思路,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和道德准则,为其顺利融入社会作最基本的铺垫。
  第一,积极增加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传递给大学生,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
  第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据调查,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1.20%,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6.43%。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需改进。
  第三,在教学中,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升所开设专业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第四,对学生实施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端正的心态。
  从微观角度来讲,作为大学生本人,通过涉世之初的种种体验,也应当得出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为当下焦虑的状态找一个出口。
  人力资源经理人从心态、专业知识、品德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调整心态,务实,在能力未达到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即使工作暂时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避免盲目、不切实际的创业行为。
  第二,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不要忽略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立身之本。
  第三,品德高尚的人才真正值得信赖,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结束语: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从崎岖到平坦,从焦虑到平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安下心来努力工作,同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维护。
  期待着大学生们都能够拥有理想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编辑/麻 雯
其他文献
不该不认识路健康    在google里键入“08奥运”,查询结果为1310万条;键入“张艺谋”,查询结果为92.1万条,键入“路健康”,正确查询结果为1条。那么,路健康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和中华千年盛事的奥运会有什么关系呢?  北京一定还有人记得29年前正月十五的颐和园。那一天颐和园里沸腾得不像1978年的正月。这座皇家园林举办了第一次民间的花会灯展,灯展有个诗歌般的名字——昆明湖畔闹花灯,1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在建并已在售的“小产权房”已占到了北京商品房总量的20%。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小产权房”的供应总量每年在200~300万平米。如此巨大的上市量,你能漠视它的存在吗?或是一纸禁令,便能禁止得了吗?那么,北京又如何破解“小产权房”难题呢?    北京:查禁“小产权房”    2007年6月26日,中国三大门户网站都在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样一条来自《中华工商时报》的新闻:  今天,在国土
期刊
“国家守门员”的超凡之举    一位年愈古稀温文尔雅的长者突然奋不顾身地冲出文物进出口检验室,怒目圆睁地站到北京友谊商店大门前,大喝一声:“现在出现特殊情况!谁也不准离开!”那时候,他威武的雄姿,比起任何出色的国家守门员毫不逊色;而他所要守卫的目标,比起任何险球同样不在话下。在场的售货员立即心领神会,自觉配合,拉起了疏而不漏的警戒线。  这位用身体挡住大门的长者,就是在文物界奋斗了近60年的国家博
期刊
编者按:  楼市,已成为当今最热的话题之一。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房地产广告满天飞,房价在人们的惊讶和抱怨中一涨再涨。这繁荣又混乱的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房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的房价已经让很大一部分人倍感压力,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小产权房在北京楼市中异军突起,已占到了北京商品房总量的20%。关于小产权房法律地位的争论也甚嚣尘上……    2007年以来
期刊
走进美院的东校门,穿过主教学楼后豁然开朗。在主教学楼北出口的地下一层,有个小书店,里面收藏了成百上千的艺术类书籍。这里有座椅,有饮料,温馨舒适的环境很是讨学生喜欢。位于主教学楼西北方的校院办楼下有个水池,正值酷暑,不少学生坐在四周乘凉,甚至有人自在地踩进水池。  穿过了两座楼宇间的绿茵小路,我们来到了设计学院的教学楼。在四层的一间宽敞、整洁、有着别致的凹凸屋顶和裸露在屋顶下的金属管道的办公室里,我
期刊
轻轻敲开周兵办公室的门,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40多岁,正是承上启下的年龄,既有不同于老一辈的洒脱,又有不同于新生代的沉稳。传统学者气质中融入的现代科技的时尚元素,掩映在理性外表下的感性灵动,也许,这就是周兵的与众不同。      一次大胆的尝试    会议室里,围聚着耳鼻喉科学界的资深专家。探讨手术方案的过程中,周兵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对病人采取鼻内镜的手术方式。语音未落,屋内便被沉寂笼罩着,压得人喘
期刊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以写文为生的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前卫的名字——自由撰稿人。北京人管他们叫“写家子”。  一些报道中,自由撰稿人大多被描写成地下“文字黑工厂”的“黑把头”,污浊不堪、委琐卑鄙,是一些拜金主义者。他们胡乱抄袭,用剪刀和糨糊拼凑文章或干脆把别人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动用复印机成百上千地把这些“文化赝品”发往全国各地,然后坐等雪片般飞来的汇款单。  不少人因此对自由撰稿人产生了厌
期刊
在古老北京城中藏着一件宝物。  想要得到它,就要敢于挑战隐藏在这个城市角落中的谜题。  充分利用你的想象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手边的工具。但这都不能代替你亲身的探寻。  破解谜题的人将有资格获得那份宝物。它本身并非价值千金,但是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你将随着谜题走进这城市中熟悉或者陌生的角落,看到许多你平日从未关注过的末端细节。真正的乐趣来自探索,因为每一条线索都有它的历史,都有它的故事,这些
期刊
2004年12月14日下午,在西安市中心钟楼下,一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冬日灿烂的阳光里,双手举着写有“20万拍卖书稿”的巨幅广告牌,用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不动声色地向行人叫卖。这一非凡举动霎时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人们纷纷聚拢过来,争相传阅名为《午夜天使》的手稿。有的边看边啧啧称叹:“不简单,真是个才女。”有的边看边向旁边的人打问:“这女子究竟是干啥的?不会是歌厅的歌女吧?她怎么会知道并写出歌厅的
期刊
正如咱空虚的生活需要蹦蹦跳跳的明星们来填充  股市也需要制造出一些明星来带领广大股民们前行  只不过股民们给这批明星命名为——“股神”  股神是可以准确地预测某只个股或者大盘未来走势的人  股神是能几年里通过玩股票把资产翻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万倍的人  股神是可以让FANS们为了与他交流十分钟愿意斥资百万的人  每一波牛市,都会有几个股神在公众中频繁现身  每一次疯狂,都会有一些民间的股神在小人际圈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