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新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季节,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交织、机会与挑战并存的阶段。他们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充满猜测,或怀抱幻想或灰心沮丧,到处弥漫着紧张、犹豫、焦躁、蠢蠢欲动的空气。但,谁都无法阻挡这一刻的到来。
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应届毕业生身上:“就业形势严峻”“零薪水就业”“百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大学生保姆”……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
可谁曾关注过去年的毕业生如今的生存状态?
现在他们在做什么?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他们仍在坚守还是选择放弃?
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困惑,让我们走进这些毕业已经一年的大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在北京发出的声音。
北漂VS回家
A 女 25岁 贵阳人 餐厅主管 毕业于贵州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一毕业后我就来了北京,现在想想还是挺佩服自己的胆量。在北京我一个亲人和朋友都没有,就是一个要在大城市立足的念头支撑着自己。
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拿到了导游证,带过一些团。来北京的头三个月,我在一个出境旅行社工作,月薪一千二,职位是“计调”,负责设计旅游线路、订机票、酒店什么的。后来慢慢发现旅行业不规范,这种小旅社没有独立组团的能力,把客人拼来拼去从中赚差价。我对旅游界很失望,打算转行。
中间这段过程比较艰苦,工作没了,房租却不能不付。我住在三元桥附近,跟三个女孩合租了两居中的一间,另外一间住着一对小情侣。租金加水电,每月摊在我头上差不多四百五。我还是觉得贵,就搬到了附近的地下室住。一月两百五,水费10块可以敞开了用,一度电一块钱。房间小得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个小柜子,隔壁的谈话清晰可闻。水房是公用的,寒水刺骨,厕所臭气熏天。不通风的走廊两侧各有十几间房,头顶上纵横交错地晾满了衣服。我感觉自己卑微得像一只见不得天日的老鼠。
我这样自苦是为了什么?在家乡,找一份月薪一千五的工作是分分钟的事情。贵阳消费低,又不用考虑房子的问题,这样的工资就可以活得很惬意了。父母都劝我回家,可我倔得很,不能白来一趟,我得混出个人样来。
后来终于在工体附近一家餐厅找到份主管的工作,试用期一千六,转正两千,包吃住。我对这个薪水还比较满意。不过每周只休息一天,还是三班倒,如果赶上晚班,十二点下班是常有的事。搞餐饮很熬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前一天的重复,不过忙忙碌碌的也没有时间思考太多的事情。
烦恼时常发生。有一次一位客人因为我没有及时更换骨碟而破口大骂,我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道歉。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有的客人酒后失仪,言谈举止过分,每当此时,我也只能赔着笑脸想办法尽快脱身。
我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这是一个文科生的尴尬。我不知自己究竟适合哪个领域,现在的选择只是权宜之计,这样打工无非是攒点小钱,没有大的发展。我又没专业特长,不像人家学理学工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羡慕那些靠技术吃饭的人。
转眼来北京快一年了,我依然心无所属,常常焦虑莫名。难道我的选择是错的吗?每当父母询问我的近况,我总是用“我挺好的”来搪塞。我真的好吗?下一步又该走向哪里呢?
跳槽VS忍耐
B 女 23岁 陕西西安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自动化专业
昨天我辞去了第四份工作。
同学们说我是“跳槽狂人”,我不以为意,如果在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消磨人生,我会得癌的。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只有五个人的公司,销售工业阀门。我负责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测算出符合标准的产品。这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老板对应届毕业生颇有微词,说这些学生浮躁,没有诚信,把这儿当作练手单位,学到经验立马远走高飞。他一面贬损着应届生一面又招聘我进来。说穿了,不就是图便宜吗?如果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我这个职位,一个月没有六七千根本下不来。工作是双向选择,他既然选择了就得承担风险。我讨厌他的虚伪,只呆了两个星期就走人了。
我离开第二份工作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老板。一家中等规模的仪表公司,老板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精力过人,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才离开办公室,我是他的助理,只能舍命陪君子。工作满一个月才得知一分钱加班费都没有,我毅然离职。我要工作,更要生活,他这样疯狂地榨取我的劳动力让我无法忍受,当我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我选择离去。
我去了密云一家生产显示器的公司,外企,各方面待遇都不错,我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后来公司被某国际知名企业收购了,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得已我只能另谋出路。
最近刚辞掉的这份工作中我又干回了老本行,卖阀门。这个老板人品不错,作息时间也比较合理。公司不大,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要求并不高,只是一份能在北京维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一个遵照法定标准的作息时间,一位正常的老板,仅此而已,我的要求很过分吗?
然而,矛盾还是爆发了。那天,我和老板一起去客户单位谈业务。在洽谈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老板忽略了一项重要数据,如此测选的阀门必定会出现问题。我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着客户的面,老板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他果断地制止了我。
事后,老板恼羞成怒地说不懂的问题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我据理力争,却招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后来,我发现他私下里已经变更了测算结果。我是对的。
我递上辞职信的那天,他的表情很复杂。不过我已经懒得再去分析他的真实想法,我只是希望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现在,我又失业了。我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强,只要碰到看不惯的人或事,一定会拍案而起。可能跟我是独生女有关系,连我妈都受不了我这急脾气。我讨厌息事宁人的沉默和忍耐。我不愿忍耐,忍耐能解决问题吗?有时忍耐是一种恶习。
说句心里话,频繁的跳槽并非我所想,每一次工作上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我何尝不愿在一家理想的公司稳稳地扎下根去,明确自己的职业轨迹。可我真的无可奈何。现实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对这些未知我焦虑万分。
金钱VS良心
C 男 25岁 广西武鸣人 毕业于广东某民办高校计算机专科
我的家乡在农村,母亲务农,父亲在镇上做些小生意。我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家境虽然贫寒,但父母哥姐都很疼我,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可惜我不是学习那块料,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也白搭。本来想去广州或深圳打工,可父母死活不同意,愣是咬牙凑够了学费,把我送进了广州一所民办大学。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科,三年制。浑浑噩噩把大学读完了,心中充满对父母的亏欠。我狠下决心一定要在广州混出个人样来,衣锦还乡。后来在一家网吧当了两个月网管,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在同学的煽动下,我跟他一同到北京闯闯,让自己开开眼界。
到了北京之后,我才发觉自己是多么幼稚,人生地疏,衣食住行样样都贵得惊人,兜里的一千多块钱不到一个星期就折腾光了。我和同学没头苍蝇似的在各大人才市场乱撞,看着那些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自己竞争,我自卑得连呈上简历的勇气都没有。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的愿望变得很小很小。终于有一家蜂胶保健品公司收留了我俩,当时我没有考虑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冲着给提供宿舍这点我们就庆幸不已了。公司座落在石景山一座破烂的写字楼里,白天办公,晚上我们就席地而睡。
老板甩给我们每人一本电话簿,上面记满了北京各地区老年人的家庭电话、住址、所患疾病等等,非常详尽。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给这些大爷大妈打电话,说我们有免费的旅游活动,邀请他们参加。打100个电话总有两三个成的,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老人去景点旅游,一般安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郊区。吃、住、行、游都免费不假,可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蜂胶产品的疯狂推销。这些产品都贵得惊人,一盒蜂胶口服液就要一千多,一个按摩椅动辄上万。在狂轰滥炸的洗脑后,大部分老年人都会丧失判断力,也有的慑于销售人员的压力而购买。
刚开始,我也被老板天花乱坠的培训冲昏了头脑,认为这些产品是极好的,我们在帮助老年人摆脱病魔。我卖力地工作,每天的电话量在200个以上,吹嘘、忽悠、信誓旦旦、软硬兼施。每个月下来光提成都能拿三四千。慢慢的,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产品本身的好坏且不说,如果有人来退货,销售人员立马判若两人,甚至恶语相向。我意识到自己是在骗人。
迟来的领悟让我良心不安。这些靠着一点退休金过活的老人一次就买下几千块钱的产品,满以为像销售人员承诺的那样包治百病。看着这一切,我于心不忍,痛苦反复煎熬着我,我不想干了。
正当我打算向老板讲明时,老板竟主动找我谈话,他要提升我为销售经理,手底下会有三个员工,我除了自己的业绩外还可以从他们的销售额中提百分之三。我惊呆了,这意味着我的月薪很可能达到八千。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乡下的父母,他们举着手里的汇款单,兴高采烈地向村里人炫耀小儿子是多么的能干。父母陶醉在别人的夸赞声中,每一条皱纹里都绽放着喜悦。
我犹豫了……
创业VS就业
D 男 23岁 吉林延边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数学系
我上的是数学系,可我从未想过要找个相关的工作。在我看来,学这个专业除了当老师外没什么更好的出路。我的第一志愿本是金融,可惜高考失利才调剂过来的。
我的理想是经商。
家里做建材生意,从小我就对经商特感兴趣。其实父亲并不想让我从商,他的观念很传统,希望我找一份吃皇粮的稳定工作;最不济,也应该陪在他身边辅助他经营家族企业;我是独子,他舍不得让我漂泊在外。
遗憾的是,我完全违背了父亲给我画好的轨迹。不过,宁可让父亲失望也不能埋没心中的梦想。毕业后我没有找工作,我始终觉得靠工资吃饭是无能的体现。我要成为那个给别人发工资的人。
在校期间,我就开始了尝试。大二时,向新生兜售日用品、旧教科书、电话卡等,第一次出手就小赚一笔。这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大三下半学期,我看准了考研市场,着手收集北京各个高校专业课的内部考研资料,从往年考生那里买来笔记,然后整理、复印、装订成册,通过在各种考研论坛上发帖子销售。生意异常火爆,不少想考北京研究生的外地人苦于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纷纷求助于我。在别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早就不问家里人要钱了,这使我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我头脑灵活,眼光敏锐,敢想敢干,一次次的成功让我有点迷失。
毕业后,我决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北京创业。我们有个伟大的设想——开设中国第一家真正有品牌有规模的二手书店。我用赚到的钱在学院路附近的居民区租了一套二居室,几个合作的朋友们兵分几路从高校、旧货市场、废品站回收了大量的二手书籍。等我们把书籍都清洁、分类、整理、上架后,流动资金已所剩无几。我们活跃在各个高校中,发放传单,给书店做宣传。然而由于书店在小区里,又不是门面,真正上门的顾客少得可怜。而且高校内部有很多二手交易的渠道,他们没必要大老远跑到我这里来买。后来我放宽了条件,连租带卖,还能以书换书。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仍然没有人气。这时我才恐慌起来,合作的几个朋友见势不妙也陆陆续续撤了,我不服输,还硬挺着。直到有居民投诉“民房商用”,才不得不忍痛关掉了书店。前前后后亏了有三四万。
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很大,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经商这块料。为什么我在开店之前不能彻彻底底地把市场调查清楚呢?钱是小,可怕的是锐气和自信全都磨灭了。我像刚从一场大梦中清醒,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性格中致命的缺陷:自大、盲目、不计后果。
现在我整日呆在出租屋里打网络游戏,不能停,只要一停下来就忍不住胡思乱想。我不想从北京落荒而逃,我究竟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去找份糊口的工作,过上朝九晚五的愚蠢生活?
我不甘心。
共同关注:
“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在这个群体当中,侵蚀着他们的意志。对现状不满意,却又不知道怎么改变;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却只能默默忍受;内心困惑,却无法判断路在何方。是进,是退?是去,是留?迷雾一样的生活,让这群年轻人茫然无措。
以上四位被访者,集中反映了当今毕业生初涉社会时的种种状态——所学专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频繁跳槽的浮躁心态、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矛盾、冲动型创业导致失败。这些事例展现了毕业生与社会磨合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冲撞。如何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平衡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据统计,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410万。从06届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高达24.69%,据此可以推算出在北京的06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了100万人。考虑到该人群的不稳定性,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可靠,然而06届大学毕业生在京的人数之巨可见一斑。
如此庞大的群体与有限的工作资源间必然出现矛盾。
从宏观角度来讲,政府对缓解这一矛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对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其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管力度,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严加查处,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实际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也应当调整思路,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和道德准则,为其顺利融入社会作最基本的铺垫。
第一,积极增加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传递给大学生,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
第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据调查,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1.20%,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6.43%。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需改进。
第三,在教学中,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升所开设专业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第四,对学生实施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端正的心态。
从微观角度来讲,作为大学生本人,通过涉世之初的种种体验,也应当得出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为当下焦虑的状态找一个出口。
人力资源经理人从心态、专业知识、品德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调整心态,务实,在能力未达到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即使工作暂时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避免盲目、不切实际的创业行为。
第二,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不要忽略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立身之本。
第三,品德高尚的人才真正值得信赖,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结束语: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从崎岖到平坦,从焦虑到平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安下心来努力工作,同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维护。
期待着大学生们都能够拥有理想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编辑/麻 雯
太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应届毕业生身上:“就业形势严峻”“零薪水就业”“百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大学生保姆”……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
可谁曾关注过去年的毕业生如今的生存状态?
现在他们在做什么?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他们仍在坚守还是选择放弃?
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困惑,让我们走进这些毕业已经一年的大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在北京发出的声音。
北漂VS回家
A 女 25岁 贵阳人 餐厅主管 毕业于贵州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一毕业后我就来了北京,现在想想还是挺佩服自己的胆量。在北京我一个亲人和朋友都没有,就是一个要在大城市立足的念头支撑着自己。
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拿到了导游证,带过一些团。来北京的头三个月,我在一个出境旅行社工作,月薪一千二,职位是“计调”,负责设计旅游线路、订机票、酒店什么的。后来慢慢发现旅行业不规范,这种小旅社没有独立组团的能力,把客人拼来拼去从中赚差价。我对旅游界很失望,打算转行。
中间这段过程比较艰苦,工作没了,房租却不能不付。我住在三元桥附近,跟三个女孩合租了两居中的一间,另外一间住着一对小情侣。租金加水电,每月摊在我头上差不多四百五。我还是觉得贵,就搬到了附近的地下室住。一月两百五,水费10块可以敞开了用,一度电一块钱。房间小得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个小柜子,隔壁的谈话清晰可闻。水房是公用的,寒水刺骨,厕所臭气熏天。不通风的走廊两侧各有十几间房,头顶上纵横交错地晾满了衣服。我感觉自己卑微得像一只见不得天日的老鼠。
我这样自苦是为了什么?在家乡,找一份月薪一千五的工作是分分钟的事情。贵阳消费低,又不用考虑房子的问题,这样的工资就可以活得很惬意了。父母都劝我回家,可我倔得很,不能白来一趟,我得混出个人样来。
后来终于在工体附近一家餐厅找到份主管的工作,试用期一千六,转正两千,包吃住。我对这个薪水还比较满意。不过每周只休息一天,还是三班倒,如果赶上晚班,十二点下班是常有的事。搞餐饮很熬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前一天的重复,不过忙忙碌碌的也没有时间思考太多的事情。
烦恼时常发生。有一次一位客人因为我没有及时更换骨碟而破口大骂,我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道歉。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有的客人酒后失仪,言谈举止过分,每当此时,我也只能赔着笑脸想办法尽快脱身。
我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这是一个文科生的尴尬。我不知自己究竟适合哪个领域,现在的选择只是权宜之计,这样打工无非是攒点小钱,没有大的发展。我又没专业特长,不像人家学理学工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羡慕那些靠技术吃饭的人。
转眼来北京快一年了,我依然心无所属,常常焦虑莫名。难道我的选择是错的吗?每当父母询问我的近况,我总是用“我挺好的”来搪塞。我真的好吗?下一步又该走向哪里呢?
跳槽VS忍耐
B 女 23岁 陕西西安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自动化专业
昨天我辞去了第四份工作。
同学们说我是“跳槽狂人”,我不以为意,如果在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消磨人生,我会得癌的。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只有五个人的公司,销售工业阀门。我负责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测算出符合标准的产品。这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老板对应届毕业生颇有微词,说这些学生浮躁,没有诚信,把这儿当作练手单位,学到经验立马远走高飞。他一面贬损着应届生一面又招聘我进来。说穿了,不就是图便宜吗?如果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我这个职位,一个月没有六七千根本下不来。工作是双向选择,他既然选择了就得承担风险。我讨厌他的虚伪,只呆了两个星期就走人了。
我离开第二份工作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老板。一家中等规模的仪表公司,老板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精力过人,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才离开办公室,我是他的助理,只能舍命陪君子。工作满一个月才得知一分钱加班费都没有,我毅然离职。我要工作,更要生活,他这样疯狂地榨取我的劳动力让我无法忍受,当我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我选择离去。
我去了密云一家生产显示器的公司,外企,各方面待遇都不错,我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后来公司被某国际知名企业收购了,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得已我只能另谋出路。
最近刚辞掉的这份工作中我又干回了老本行,卖阀门。这个老板人品不错,作息时间也比较合理。公司不大,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要求并不高,只是一份能在北京维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一个遵照法定标准的作息时间,一位正常的老板,仅此而已,我的要求很过分吗?
然而,矛盾还是爆发了。那天,我和老板一起去客户单位谈业务。在洽谈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老板忽略了一项重要数据,如此测选的阀门必定会出现问题。我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着客户的面,老板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他果断地制止了我。
事后,老板恼羞成怒地说不懂的问题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我据理力争,却招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后来,我发现他私下里已经变更了测算结果。我是对的。
我递上辞职信的那天,他的表情很复杂。不过我已经懒得再去分析他的真实想法,我只是希望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现在,我又失业了。我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强,只要碰到看不惯的人或事,一定会拍案而起。可能跟我是独生女有关系,连我妈都受不了我这急脾气。我讨厌息事宁人的沉默和忍耐。我不愿忍耐,忍耐能解决问题吗?有时忍耐是一种恶习。
说句心里话,频繁的跳槽并非我所想,每一次工作上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我何尝不愿在一家理想的公司稳稳地扎下根去,明确自己的职业轨迹。可我真的无可奈何。现实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对这些未知我焦虑万分。
金钱VS良心
C 男 25岁 广西武鸣人 毕业于广东某民办高校计算机专科
我的家乡在农村,母亲务农,父亲在镇上做些小生意。我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家境虽然贫寒,但父母哥姐都很疼我,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可惜我不是学习那块料,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也白搭。本来想去广州或深圳打工,可父母死活不同意,愣是咬牙凑够了学费,把我送进了广州一所民办大学。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科,三年制。浑浑噩噩把大学读完了,心中充满对父母的亏欠。我狠下决心一定要在广州混出个人样来,衣锦还乡。后来在一家网吧当了两个月网管,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在同学的煽动下,我跟他一同到北京闯闯,让自己开开眼界。
到了北京之后,我才发觉自己是多么幼稚,人生地疏,衣食住行样样都贵得惊人,兜里的一千多块钱不到一个星期就折腾光了。我和同学没头苍蝇似的在各大人才市场乱撞,看着那些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自己竞争,我自卑得连呈上简历的勇气都没有。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的愿望变得很小很小。终于有一家蜂胶保健品公司收留了我俩,当时我没有考虑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冲着给提供宿舍这点我们就庆幸不已了。公司座落在石景山一座破烂的写字楼里,白天办公,晚上我们就席地而睡。
老板甩给我们每人一本电话簿,上面记满了北京各地区老年人的家庭电话、住址、所患疾病等等,非常详尽。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给这些大爷大妈打电话,说我们有免费的旅游活动,邀请他们参加。打100个电话总有两三个成的,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老人去景点旅游,一般安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郊区。吃、住、行、游都免费不假,可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蜂胶产品的疯狂推销。这些产品都贵得惊人,一盒蜂胶口服液就要一千多,一个按摩椅动辄上万。在狂轰滥炸的洗脑后,大部分老年人都会丧失判断力,也有的慑于销售人员的压力而购买。
刚开始,我也被老板天花乱坠的培训冲昏了头脑,认为这些产品是极好的,我们在帮助老年人摆脱病魔。我卖力地工作,每天的电话量在200个以上,吹嘘、忽悠、信誓旦旦、软硬兼施。每个月下来光提成都能拿三四千。慢慢的,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产品本身的好坏且不说,如果有人来退货,销售人员立马判若两人,甚至恶语相向。我意识到自己是在骗人。
迟来的领悟让我良心不安。这些靠着一点退休金过活的老人一次就买下几千块钱的产品,满以为像销售人员承诺的那样包治百病。看着这一切,我于心不忍,痛苦反复煎熬着我,我不想干了。
正当我打算向老板讲明时,老板竟主动找我谈话,他要提升我为销售经理,手底下会有三个员工,我除了自己的业绩外还可以从他们的销售额中提百分之三。我惊呆了,这意味着我的月薪很可能达到八千。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乡下的父母,他们举着手里的汇款单,兴高采烈地向村里人炫耀小儿子是多么的能干。父母陶醉在别人的夸赞声中,每一条皱纹里都绽放着喜悦。
我犹豫了……
创业VS就业
D 男 23岁 吉林延边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数学系
我上的是数学系,可我从未想过要找个相关的工作。在我看来,学这个专业除了当老师外没什么更好的出路。我的第一志愿本是金融,可惜高考失利才调剂过来的。
我的理想是经商。
家里做建材生意,从小我就对经商特感兴趣。其实父亲并不想让我从商,他的观念很传统,希望我找一份吃皇粮的稳定工作;最不济,也应该陪在他身边辅助他经营家族企业;我是独子,他舍不得让我漂泊在外。
遗憾的是,我完全违背了父亲给我画好的轨迹。不过,宁可让父亲失望也不能埋没心中的梦想。毕业后我没有找工作,我始终觉得靠工资吃饭是无能的体现。我要成为那个给别人发工资的人。
在校期间,我就开始了尝试。大二时,向新生兜售日用品、旧教科书、电话卡等,第一次出手就小赚一笔。这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大三下半学期,我看准了考研市场,着手收集北京各个高校专业课的内部考研资料,从往年考生那里买来笔记,然后整理、复印、装订成册,通过在各种考研论坛上发帖子销售。生意异常火爆,不少想考北京研究生的外地人苦于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纷纷求助于我。在别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早就不问家里人要钱了,这使我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我头脑灵活,眼光敏锐,敢想敢干,一次次的成功让我有点迷失。
毕业后,我决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北京创业。我们有个伟大的设想——开设中国第一家真正有品牌有规模的二手书店。我用赚到的钱在学院路附近的居民区租了一套二居室,几个合作的朋友们兵分几路从高校、旧货市场、废品站回收了大量的二手书籍。等我们把书籍都清洁、分类、整理、上架后,流动资金已所剩无几。我们活跃在各个高校中,发放传单,给书店做宣传。然而由于书店在小区里,又不是门面,真正上门的顾客少得可怜。而且高校内部有很多二手交易的渠道,他们没必要大老远跑到我这里来买。后来我放宽了条件,连租带卖,还能以书换书。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仍然没有人气。这时我才恐慌起来,合作的几个朋友见势不妙也陆陆续续撤了,我不服输,还硬挺着。直到有居民投诉“民房商用”,才不得不忍痛关掉了书店。前前后后亏了有三四万。
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很大,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经商这块料。为什么我在开店之前不能彻彻底底地把市场调查清楚呢?钱是小,可怕的是锐气和自信全都磨灭了。我像刚从一场大梦中清醒,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性格中致命的缺陷:自大、盲目、不计后果。
现在我整日呆在出租屋里打网络游戏,不能停,只要一停下来就忍不住胡思乱想。我不想从北京落荒而逃,我究竟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去找份糊口的工作,过上朝九晚五的愚蠢生活?
我不甘心。
共同关注:
“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在这个群体当中,侵蚀着他们的意志。对现状不满意,却又不知道怎么改变;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却只能默默忍受;内心困惑,却无法判断路在何方。是进,是退?是去,是留?迷雾一样的生活,让这群年轻人茫然无措。
以上四位被访者,集中反映了当今毕业生初涉社会时的种种状态——所学专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频繁跳槽的浮躁心态、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矛盾、冲动型创业导致失败。这些事例展现了毕业生与社会磨合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冲撞。如何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平衡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据统计,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410万。从06届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高达24.69%,据此可以推算出在北京的06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了100万人。考虑到该人群的不稳定性,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可靠,然而06届大学毕业生在京的人数之巨可见一斑。
如此庞大的群体与有限的工作资源间必然出现矛盾。
从宏观角度来讲,政府对缓解这一矛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对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其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管力度,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严加查处,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实际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也应当调整思路,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和道德准则,为其顺利融入社会作最基本的铺垫。
第一,积极增加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传递给大学生,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
第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据调查,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1.20%,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6.43%。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需改进。
第三,在教学中,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升所开设专业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第四,对学生实施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端正的心态。
从微观角度来讲,作为大学生本人,通过涉世之初的种种体验,也应当得出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为当下焦虑的状态找一个出口。
人力资源经理人从心态、专业知识、品德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调整心态,务实,在能力未达到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即使工作暂时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避免盲目、不切实际的创业行为。
第二,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不要忽略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立身之本。
第三,品德高尚的人才真正值得信赖,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结束语: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从崎岖到平坦,从焦虑到平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安下心来努力工作,同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维护。
期待着大学生们都能够拥有理想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编辑/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