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28
摘 要 目的:止血带联合垂体后叶素及垂体后叶素两种方法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的临床分析。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配合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既减少子宫体大血管供血,同时又减少切面毛细血管渗血,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节省了止血花费的时间,使手术时间缩短。由于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从而使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对照组子宫肌壁注射缩宫药物方法,亦能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药物时盲目性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层面难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止血带联合垂体后叶素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比单纯垂体后叶素应用出血少,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 止血带 垂体后叶素 子宫肌瘤剔除 出血量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女性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要求保留子宫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子宫肌瘤剔除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及完善。子宫肌瘤剔除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剖腹手术,近年来陆续应用腹腔镜、宫腔镜及经阴道等微创手术。我院仍沿用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但在手术技巧上逐步完善。术中最常见并发症为创面出血。为探讨减少术中出血,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通过要求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其中观察组使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观察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收治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年龄25~45岁,单发肌瘤34例,多发肌瘤26例。肌瘤大小0.5cm×0.5cm×0.5cm~10cm×10cm×10cm。有腹部手术史6例。
研究方法:①病例分组:随机选择30例为观察组,其余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单发肌瘤16例,多发肌瘤14例,有腹部手术史2例,用止血带穿过两侧阔韧带透明区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6U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单发肌瘤18例,多发肌瘤12例,有腹部手术史1例,于子宫肌层注射缩垂体后叶素6U,其余手术方法一致。②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法。
结 果
对照组子宫肌壁注射缩宫药物方法,能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药物时盲目性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层面难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对较差。见表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严格掌握禁忌证: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者禁用垂体后叶素,可改为催产素代替;②应用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子宫体颜色变化,若宫体表面苍白,应及时松解止血带。在行多发性肌瘤剔除时,可于两肌瘤剔除间歇期,适当松解止血带,以防子宫组织缺血坏死。
讨 论
发病原因:子宫肌瘤(leiomyoma of uterus)为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组成,故又称“子宫纤维瘤”、“子宫纤维肌瘤”或“平滑肌瘤”。但因其成分是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故当以“子宫平滑肌瘤”命名为最合适。也可简称“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于30~50岁,35岁以上妇女约20%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发生的原因,尚未最后确定。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学说,是肌瘤的发生与长期和过度的卵巢雌激素刺激有关。近年来也有研究报道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子宫肌瘤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分,生长在子宫体部者称“子宫体肌瘤”,生长在子宫颈部的称“子宫颈肌瘤”以前者最为多见。肌瘤开始时,多发生在子宫肌壁,以后随着肌瘤的增大,向不同方向推进而有不同名称。当肌瘤在子宫肌壁中,周围为肌层所包围时,称为“子宫肌层内肌瘤”或“间质肌瘤”。如生长时向子宫表面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突出于子宫表面,肌瘤表面仅为一层浆膜所覆盖时,称为“浆膜下肌瘤”。向子宫腔方向发展时,肌瘤就突出于宫腔,表面仅为一层子宫黏膜所覆盖,称“黏膜下肌瘤”。在这3种肌瘤中,以子宫肌层内肌瘤最为常见,占总数的60%~70%。浆膜下子宫肌瘤次之(20%~30%),黏膜下肌瘤较少(10%左右)。子宫出血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症状。大约1/3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增多及频发或经期持续时间长,但亦可有不规则出血。在各类肿瘤中,最易发生子宫出血者为肌层内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处理:从化市位于广州市的北面,为落后贫穷山区,其中农村人口占2/3以上。大多数患者经济、文化、卫生均不发达。平素很少重视体检,待患者症状明显时才就诊,故较多患者子宫肌瘤比较大,出现子宫出血、重度贫血,摸到腹部肿块或出现压迫症状才就诊。视野清晰,定位明确,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出血少,创伤少,术后恢复快。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女性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要求保留子宫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子宫肌瘤剔除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及完善。子宫肌瘤剔除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剖腹手术,近年来陆续应用腹腔镜、宫腔镜及经阴道等微创手术,但微创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受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及术者技术水平、硬件条件等多因素的限制。我院仍沿用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但在手术技巧上逐步完善。本项目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能达到术中出血少、减少止血,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使用止血带、垂体后叶素投资少,操作简单,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术中出血。垂体后叶素为动物脑垂体后叶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内含催产素(缩宫素)和抗利尿素(加压素)。本品所含缩宫素,小剂量可增强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压迫子宫肌层内的血管起止血作用。一般5~10U/次肌注,但持效时间短(约0.5小时)。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持续时间长。子宫供血来源于子宫动脉,子宫动脉在子宫峡部(宫颈内口水平)分上、下两支,上支为宫体支,供应子宫体血液。本法应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压迫子宫动脉宫体支,减少宫体部血供,从而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两者配合应用,既减少子宫体大血管供血,同时又减少切面毛细血管渗血,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节省了止血花费的时间,使手术时间缩短。由于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从而使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
摘 要 目的:止血带联合垂体后叶素及垂体后叶素两种方法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的临床分析。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配合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既减少子宫体大血管供血,同时又减少切面毛细血管渗血,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节省了止血花费的时间,使手术时间缩短。由于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从而使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对照组子宫肌壁注射缩宫药物方法,亦能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药物时盲目性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层面难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止血带联合垂体后叶素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比单纯垂体后叶素应用出血少,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 止血带 垂体后叶素 子宫肌瘤剔除 出血量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女性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要求保留子宫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子宫肌瘤剔除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及完善。子宫肌瘤剔除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剖腹手术,近年来陆续应用腹腔镜、宫腔镜及经阴道等微创手术。我院仍沿用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但在手术技巧上逐步完善。术中最常见并发症为创面出血。为探讨减少术中出血,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通过要求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其中观察组使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观察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收治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年龄25~45岁,单发肌瘤34例,多发肌瘤26例。肌瘤大小0.5cm×0.5cm×0.5cm~10cm×10cm×10cm。有腹部手术史6例。
研究方法:①病例分组:随机选择30例为观察组,其余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单发肌瘤16例,多发肌瘤14例,有腹部手术史2例,用止血带穿过两侧阔韧带透明区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6U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单发肌瘤18例,多发肌瘤12例,有腹部手术史1例,于子宫肌层注射缩垂体后叶素6U,其余手术方法一致。②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法。
结 果
对照组子宫肌壁注射缩宫药物方法,能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药物时盲目性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层面难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对较差。见表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严格掌握禁忌证: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者禁用垂体后叶素,可改为催产素代替;②应用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子宫体颜色变化,若宫体表面苍白,应及时松解止血带。在行多发性肌瘤剔除时,可于两肌瘤剔除间歇期,适当松解止血带,以防子宫组织缺血坏死。
讨 论
发病原因:子宫肌瘤(leiomyoma of uterus)为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组成,故又称“子宫纤维瘤”、“子宫纤维肌瘤”或“平滑肌瘤”。但因其成分是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故当以“子宫平滑肌瘤”命名为最合适。也可简称“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于30~50岁,35岁以上妇女约20%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发生的原因,尚未最后确定。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学说,是肌瘤的发生与长期和过度的卵巢雌激素刺激有关。近年来也有研究报道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子宫肌瘤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分,生长在子宫体部者称“子宫体肌瘤”,生长在子宫颈部的称“子宫颈肌瘤”以前者最为多见。肌瘤开始时,多发生在子宫肌壁,以后随着肌瘤的增大,向不同方向推进而有不同名称。当肌瘤在子宫肌壁中,周围为肌层所包围时,称为“子宫肌层内肌瘤”或“间质肌瘤”。如生长时向子宫表面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突出于子宫表面,肌瘤表面仅为一层浆膜所覆盖时,称为“浆膜下肌瘤”。向子宫腔方向发展时,肌瘤就突出于宫腔,表面仅为一层子宫黏膜所覆盖,称“黏膜下肌瘤”。在这3种肌瘤中,以子宫肌层内肌瘤最为常见,占总数的60%~70%。浆膜下子宫肌瘤次之(20%~30%),黏膜下肌瘤较少(10%左右)。子宫出血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症状。大约1/3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增多及频发或经期持续时间长,但亦可有不规则出血。在各类肿瘤中,最易发生子宫出血者为肌层内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处理:从化市位于广州市的北面,为落后贫穷山区,其中农村人口占2/3以上。大多数患者经济、文化、卫生均不发达。平素很少重视体检,待患者症状明显时才就诊,故较多患者子宫肌瘤比较大,出现子宫出血、重度贫血,摸到腹部肿块或出现压迫症状才就诊。视野清晰,定位明确,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出血少,创伤少,术后恢复快。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女性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要求保留子宫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子宫肌瘤剔除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及完善。子宫肌瘤剔除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剖腹手术,近年来陆续应用腹腔镜、宫腔镜及经阴道等微创手术,但微创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受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及术者技术水平、硬件条件等多因素的限制。我院仍沿用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但在手术技巧上逐步完善。本项目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垂体后叶素子宫肌层注射,能达到术中出血少、减少止血,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使用止血带、垂体后叶素投资少,操作简单,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术中出血。垂体后叶素为动物脑垂体后叶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内含催产素(缩宫素)和抗利尿素(加压素)。本品所含缩宫素,小剂量可增强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压迫子宫肌层内的血管起止血作用。一般5~10U/次肌注,但持效时间短(约0.5小时)。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持续时间长。子宫供血来源于子宫动脉,子宫动脉在子宫峡部(宫颈内口水平)分上、下两支,上支为宫体支,供应子宫体血液。本法应用止血带束扎宫颈峡部,压迫子宫动脉宫体支,减少宫体部血供,从而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两者配合应用,既减少子宫体大血管供血,同时又减少切面毛细血管渗血,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节省了止血花费的时间,使手术时间缩短。由于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从而使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