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是国外发达国家必经之路,城市化与经济相随而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新疆城市化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市民化的因素以及促进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所主要采取的措施,以期为新型城市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市民化;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概况
新疆城市化发展具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特性,也极具特殊性,是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疆区域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新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快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需求结构,为扩大内需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新疆经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方式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未来新疆新型工业化需要围绕城镇经济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依靠城市。
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20多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稳妥推进城市化,提高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建、交通、设施等而产生的投资增长,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由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背景下,选择适合新疆地域、人口特点的城市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型战略产业转变,有效增强城市集聚与扩散功能,优化人力资源、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在内的经济增长要素,也将会进一步增强新疆城市发展的空间。
要破除城市化发展方式的不科学,资源的粗放使用等问题,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科学、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城市化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因素是影响新疆农牧区人口向城市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人口才能转移。未来的城市群是人口进城,是农民工的主要的载体。实际上城市化和空间结构是有关系的,城市化从根上来讲,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非常简单,伴随着工业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或者向城镇转移。
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变农业人口转移为市民,并且让他们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市民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不解决市民化,城镇化就是没有质量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市民化的因素
由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使得新疆城市化的发展低于内地发达省区,城镇化率不高,没有达到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制约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牧区“两后生”缺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义务教育两后生缺少职业教育(指广义的概念,目前国际上习惯把“职业教育”理解成“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职业准备教育”和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职业技术水平不高。南疆四地州农牧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所致,教育相对落后,仍有一定数量的“两后生”不能进入职业院校或大学继续接受教育,产生大量的低水平的纯体力型新增劳动力。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薄弱,缺少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水平低,不具备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加上心理上的不自信、恋家情结等原因致使他们守望在家乡,成为新增富余劳动力。他们多是短期季节工,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他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在附近城镇周边打零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愿外出或在城镇长期工作,也不愿在城镇落户或定居,因生活习惯、语言交际能力差等原因很少在务工地区、城市定居或长久居住。疆外劳务输出困难,新疆劳务培训成本高,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输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者在外省多则干2至3年,少则半年则返乡。一些小学、初中部分辍学的学生在社会上游荡,无所事事,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他们教育年限少,知识水平低,经济贫困,容易受暴恐分子、极端宗教的蛊惑或被拉拢成为其成员;有的受坏人教唆成为问题青少年;有的则早婚早育、超计划生育给新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管理、扶贫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有的因早婚早育,加之家庭生活压力等因素离婚率相对较高,给家庭与社会和谐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影响人口流动
部分农牧民对土地的依存度高导致即使有能力在城市生存发展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农村户籍,放弃同户籍相联系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部分农牧民购买房屋,在城市打工一段时间后回归家乡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房屋空置,使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阻碍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教育质量差,职业培训滞后,影响了新疆农村牧区人口向市民转移,限制了农牧区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工自身素质低,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和诚信度较低等问题,加上新疆农牧区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富余农牧区劳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农牧区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质量,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全面发展。
(四)传统社会观念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市民化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农村转移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加之宗教、语言交际等因素的影响,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在城市生存困难实现“嵌入式”居住困难重重。由于城市原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偏见和误解依然存在,加上农民工自身存在一些素质、心理问题,也影响着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五)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新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
新疆农牧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是制约新疆农牧区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首要因素。
1. 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强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体能素质较差的地区遗传病多,患病率高,劳动能力差,可转移的数量相对较少。智能素质决定转移能力的强弱,与转移者的文化素质成正比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牧业劳动力就意味着具有适应多种就业岗位的较强能力,即使对新的就业岗位一时难以适应,由于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较强,用于培训和熟练的时间较短,培训、实训等期间成本较低。
劳动者智能素质越高,其劳动熟练程度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越高,开发社会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就愈强,也愈能为转入地和进入的产业部门所接受。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然依赖于从劳动力流动中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掌握其应用的劳动者开拓增殖产业的理念基石,中央召开的两次新疆工作会议,对发展新疆经济、城市化发展,对农牧区富余劳动者在转移起到推进器作用。
劳动力的人文素质在产业转型和调整时期的影响力明显。全球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新定位劳动力转移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责任心较差,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造成相当一部分人行为准则的“偏离”。因此,人文素质的高低对矫正这种“偏离”行为有重大的作用。人的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准对劳动者转移的潜能和行为方向起着根本性的约束作用,它通过转移动机,转移目的以及转移后的社会经济效果得以展示。
2. 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新疆牧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本质上体现在地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城镇规划的调整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低阻碍劳动力有效、合理转移。
在城镇定居后传统农牧业的劳动力、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群体由于文化知识缺乏,劳动技能低下只能滞留在原生产领域和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和利用状态,就业水平低。
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落后,难以更新就业理念,即使在市场冲击下有了新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政府能够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也会因不适应产业部门的要求、岗位标准,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领域的要求,最终回流或回归到原有的低级产业部门,形成“低素质人口—低生产率—低人口转移—低产业结构”的恶性循环,这将对新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影响。
新疆属欠发达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缺少组织富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优惠政策、资金、机构、知识等诸多因素限制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规模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缓慢源于其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水平较低,这将减少了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富裕城市流动的可能性。
三、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市民化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牧民市民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障碍之一,各地区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分级承包制,如乡、镇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走向劳务市场,并在全区、地州、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开拓视野,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务工,为将来成为市民奠定基础。
新疆从2014年开始实施“惠民工程”,每年十万区直属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下农村基层工作,大大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教育、就业等宣传工作,为广大农村牧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该项工作的展开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牧区转移劳动力的工作。
(二)探求有价值的新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新疆城镇化的发展
1. 以法律、制度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于1991年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从制度上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司法保障,也为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2. 实行多元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任,农村牧区职业教育的内容要取决于教育对象、家庭的需求。解决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做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增加劳动力转移人次。
(三)多措并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新疆是多民聚居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是新疆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城市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由于新疆南疆四地州经济相对落后,要发展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劳务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新疆政府应采取的举措包括改变传统观念,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扶贫、脱贫致富的核心工作来抓,把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一起抓。
(四)加大新疆农牧区劳动力专业,促进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各州县的特色,采取措施,发展新疆农牧区劳务经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近年来,新疆各地以劳务输出业、特色果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发展为主,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其中劳务经济成了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劳务输出在各地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输出,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形成区、州、县、乡四级考核目标。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新疆外出务工人数增多,逐年增收,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区内、区外劳务输出取得好成绩。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劳务输出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劳务输出机制,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劳务经济的发展为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提供重要的保障。
2. 政府与内地企业搭建用工平台,扩大疆外劳务输出。
新疆经济发展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城市化发展也相对滞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向区外转移劳动力是可行的措施之一。新疆各级政府重视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政策优惠,有力促进了区外劳务输出。区外务工人员务工期间学习务工企业技能,目睹务工所在地、城市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思想产生转变。他们返疆后有的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自主创业,吸纳周边的劳动力,促进了就业,有的成立劳务中介,担当劳务经纪人,促进劳动力向地州、县级城市转移。有的在城市定居从事家政等服务业。区外的劳务输出为新疆市民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区外劳务输出涌现出了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全国人大代表热汗古丽·依米尔为代表的劳务输出先进典型。
2007年5月,热汗古丽·依米尔由阿克陶县政府组织到浙江双源纺织有限公司务工,经过企业培训,加上个人的努力成为务工的少数民族先进代表。2009年她用打工挣得钱建起一座约150平米的抗震安居房,她通过辛勤劳动帮助父母改善了生活条件,她家从此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向了当地富裕户的行列。如今她已从一名打工小姑娘成为劳务输出的带头人,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五)采取措施促发展,扩大城市就业
1. 以发展工业、服务业,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
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工业发展来带动其它行业发展,提高就业,促进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
2.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加大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红枣等经济果业,不断提高亩均效益,使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率,减少劳动力,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或转移到城市务工、定居,促进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进程。
3. 加快新疆牧区现代化的发展
以畜牧养殖业发展为主,提高养殖技术,进行畜牧品种引进、改良与繁殖,发展规模化养殖,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发展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提高畜牧经济效益。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实行冷季圈养方式,扩大存栏量,减少劳动力,将游牧民从草原分离出来,经过培训转移到城镇就业、定居。
加快新疆新农村建设,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将富余劳动力从农牧业中释放出来,加大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新疆城市化率。
综上可知,影响新疆农牧民市民化的因素很多,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消除影响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高效、稳妥推进新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搞城市化只有产业转移人口才能转移·和讯网http://news.hex
[2]张北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本文系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新疆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13BMZ057);2013年昌吉学院社会科学资金(一般项目)《新疆职业教育与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2013SSQD006)。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市民化;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概况
新疆城市化发展具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特性,也极具特殊性,是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疆区域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新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快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需求结构,为扩大内需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新疆经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方式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未来新疆新型工业化需要围绕城镇经济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依靠城市。
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20多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稳妥推进城市化,提高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建、交通、设施等而产生的投资增长,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由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背景下,选择适合新疆地域、人口特点的城市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型战略产业转变,有效增强城市集聚与扩散功能,优化人力资源、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在内的经济增长要素,也将会进一步增强新疆城市发展的空间。
要破除城市化发展方式的不科学,资源的粗放使用等问题,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科学、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城市化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因素是影响新疆农牧区人口向城市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人口才能转移。未来的城市群是人口进城,是农民工的主要的载体。实际上城市化和空间结构是有关系的,城市化从根上来讲,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非常简单,伴随着工业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或者向城镇转移。
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变农业人口转移为市民,并且让他们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市民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不解决市民化,城镇化就是没有质量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市民化的因素
由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使得新疆城市化的发展低于内地发达省区,城镇化率不高,没有达到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制约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牧区“两后生”缺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义务教育两后生缺少职业教育(指广义的概念,目前国际上习惯把“职业教育”理解成“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职业准备教育”和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职业技术水平不高。南疆四地州农牧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所致,教育相对落后,仍有一定数量的“两后生”不能进入职业院校或大学继续接受教育,产生大量的低水平的纯体力型新增劳动力。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薄弱,缺少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水平低,不具备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加上心理上的不自信、恋家情结等原因致使他们守望在家乡,成为新增富余劳动力。他们多是短期季节工,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他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在附近城镇周边打零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愿外出或在城镇长期工作,也不愿在城镇落户或定居,因生活习惯、语言交际能力差等原因很少在务工地区、城市定居或长久居住。疆外劳务输出困难,新疆劳务培训成本高,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输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者在外省多则干2至3年,少则半年则返乡。一些小学、初中部分辍学的学生在社会上游荡,无所事事,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他们教育年限少,知识水平低,经济贫困,容易受暴恐分子、极端宗教的蛊惑或被拉拢成为其成员;有的受坏人教唆成为问题青少年;有的则早婚早育、超计划生育给新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管理、扶贫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有的因早婚早育,加之家庭生活压力等因素离婚率相对较高,给家庭与社会和谐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影响人口流动
部分农牧民对土地的依存度高导致即使有能力在城市生存发展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农村户籍,放弃同户籍相联系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部分农牧民购买房屋,在城市打工一段时间后回归家乡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房屋空置,使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阻碍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教育质量差,职业培训滞后,影响了新疆农村牧区人口向市民转移,限制了农牧区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工自身素质低,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和诚信度较低等问题,加上新疆农牧区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富余农牧区劳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农牧区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质量,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全面发展。
(四)传统社会观念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市民化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农村转移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加之宗教、语言交际等因素的影响,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在城市生存困难实现“嵌入式”居住困难重重。由于城市原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偏见和误解依然存在,加上农民工自身存在一些素质、心理问题,也影响着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五)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新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
新疆农牧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是制约新疆农牧区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首要因素。
1. 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强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体能素质较差的地区遗传病多,患病率高,劳动能力差,可转移的数量相对较少。智能素质决定转移能力的强弱,与转移者的文化素质成正比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牧业劳动力就意味着具有适应多种就业岗位的较强能力,即使对新的就业岗位一时难以适应,由于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较强,用于培训和熟练的时间较短,培训、实训等期间成本较低。
劳动者智能素质越高,其劳动熟练程度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越高,开发社会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就愈强,也愈能为转入地和进入的产业部门所接受。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然依赖于从劳动力流动中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掌握其应用的劳动者开拓增殖产业的理念基石,中央召开的两次新疆工作会议,对发展新疆经济、城市化发展,对农牧区富余劳动者在转移起到推进器作用。
劳动力的人文素质在产业转型和调整时期的影响力明显。全球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新定位劳动力转移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责任心较差,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造成相当一部分人行为准则的“偏离”。因此,人文素质的高低对矫正这种“偏离”行为有重大的作用。人的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准对劳动者转移的潜能和行为方向起着根本性的约束作用,它通过转移动机,转移目的以及转移后的社会经济效果得以展示。
2. 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新疆牧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本质上体现在地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城镇规划的调整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低阻碍劳动力有效、合理转移。
在城镇定居后传统农牧业的劳动力、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群体由于文化知识缺乏,劳动技能低下只能滞留在原生产领域和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和利用状态,就业水平低。
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落后,难以更新就业理念,即使在市场冲击下有了新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政府能够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也会因不适应产业部门的要求、岗位标准,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领域的要求,最终回流或回归到原有的低级产业部门,形成“低素质人口—低生产率—低人口转移—低产业结构”的恶性循环,这将对新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影响。
新疆属欠发达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缺少组织富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优惠政策、资金、机构、知识等诸多因素限制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规模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缓慢源于其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水平较低,这将减少了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富裕城市流动的可能性。
三、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市民化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牧民市民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障碍之一,各地区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分级承包制,如乡、镇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走向劳务市场,并在全区、地州、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开拓视野,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务工,为将来成为市民奠定基础。
新疆从2014年开始实施“惠民工程”,每年十万区直属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下农村基层工作,大大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教育、就业等宣传工作,为广大农村牧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该项工作的展开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牧区转移劳动力的工作。
(二)探求有价值的新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新疆城镇化的发展
1. 以法律、制度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于1991年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从制度上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司法保障,也为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2. 实行多元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任,农村牧区职业教育的内容要取决于教育对象、家庭的需求。解决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做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增加劳动力转移人次。
(三)多措并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新疆是多民聚居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是新疆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城市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由于新疆南疆四地州经济相对落后,要发展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劳务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新疆政府应采取的举措包括改变传统观念,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扶贫、脱贫致富的核心工作来抓,把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一起抓。
(四)加大新疆农牧区劳动力专业,促进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各州县的特色,采取措施,发展新疆农牧区劳务经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近年来,新疆各地以劳务输出业、特色果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发展为主,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其中劳务经济成了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劳务输出在各地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输出,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形成区、州、县、乡四级考核目标。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新疆外出务工人数增多,逐年增收,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区内、区外劳务输出取得好成绩。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劳务输出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劳务输出机制,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劳务经济的发展为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提供重要的保障。
2. 政府与内地企业搭建用工平台,扩大疆外劳务输出。
新疆经济发展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城市化发展也相对滞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向区外转移劳动力是可行的措施之一。新疆各级政府重视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政策优惠,有力促进了区外劳务输出。区外务工人员务工期间学习务工企业技能,目睹务工所在地、城市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思想产生转变。他们返疆后有的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自主创业,吸纳周边的劳动力,促进了就业,有的成立劳务中介,担当劳务经纪人,促进劳动力向地州、县级城市转移。有的在城市定居从事家政等服务业。区外的劳务输出为新疆市民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区外劳务输出涌现出了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全国人大代表热汗古丽·依米尔为代表的劳务输出先进典型。
2007年5月,热汗古丽·依米尔由阿克陶县政府组织到浙江双源纺织有限公司务工,经过企业培训,加上个人的努力成为务工的少数民族先进代表。2009年她用打工挣得钱建起一座约150平米的抗震安居房,她通过辛勤劳动帮助父母改善了生活条件,她家从此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向了当地富裕户的行列。如今她已从一名打工小姑娘成为劳务输出的带头人,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五)采取措施促发展,扩大城市就业
1. 以发展工业、服务业,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
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工业发展来带动其它行业发展,提高就业,促进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
2.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加大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红枣等经济果业,不断提高亩均效益,使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率,减少劳动力,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或转移到城市务工、定居,促进新疆农牧区人口市民化进程。
3. 加快新疆牧区现代化的发展
以畜牧养殖业发展为主,提高养殖技术,进行畜牧品种引进、改良与繁殖,发展规模化养殖,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发展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提高畜牧经济效益。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实行冷季圈养方式,扩大存栏量,减少劳动力,将游牧民从草原分离出来,经过培训转移到城镇就业、定居。
加快新疆新农村建设,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将富余劳动力从农牧业中释放出来,加大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新疆城市化率。
综上可知,影响新疆农牧民市民化的因素很多,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消除影响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疆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高效、稳妥推进新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搞城市化只有产业转移人口才能转移·和讯网http://news.hex
[2]张北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本文系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新疆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13BMZ057);2013年昌吉学院社会科学资金(一般项目)《新疆职业教育与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2013SSQD006)。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