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努思曼姑·玉素音(1987-)。女,维吾尔族,新疆,助教,硕士研究生,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
摘要: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在近些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外贸总量,也使得口岸物流有了长足的进步。分析我国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结合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能更好的的促进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发展。
关键词:口岸物流;载体城市;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交易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交易已经连续四年持续增长20%以上。正因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高速发展,使得口岸物流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并让口岸物流成为了我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也取得了大量实质性进展。并且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已经在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运作和基础工作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经过了起步期,进入到了务实、理性、快速的新型发展阶段。并且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物流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发展速度加快,运行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口岸物流正是我国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对我国现代物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口岸物流承担着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加以研究,并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占率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且提高载体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一、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方面
口岸物流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港口是口岸物流最为重要的枢纽环节。在“十五”期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进入到高速的发展阶段。而港口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化港口与现代化港口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口岸物流对港口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且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有效的对口岸物流的运行环境加以改善,并增强口岸物流的运行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以航空和港口为中心的新兴立体化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加快口岸物流的发展效率。
1.2口岸物流的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量在近些年来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口岸物流更是在外贸交易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迅速的扩大规模。目前我国的口岸物流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陆边境、沿江水运、沿海运输和航空的全方位新兴立体化口岸物流体系,并且从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来看,口岸物流承担着大量的物流工作量,其货物吞吐量占我国现代物流总吞吐量的80%,并且口岸物流庞大的工作量仍然在不断的扩大之中。我国口岸物流的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成为了世界第一,而航空口岸虽然在口岸物流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因社会物流的结构性调账,航空口岸物流正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而内陆边境口岸物流以陆地运输为主,所面向的国家以俄罗斯和东盟为主,而沿江水运因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到的阻碍因素较多。但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口岸物流其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1.3依托口岸的物流企业趋于成熟
我国口岸物流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带动了依托口岸运营的物流企业发展,并且我国成熟的口岸物流运输体系,也促使了国际口岸物流企业的繁荣。自我国物流市场开始全面开放,许多国际物流企业都纷纷入驻到我国各地口岸。这些国际物流企业在我国口岸物流发展初期,作为重要的国内物流业务枢纽。而我国的口岸物流企业以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为主,大部分都是合资企业或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将口岸作为重要的发展基地,通过了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并且已经完成了向现代物流体系的转变。而我国的民营物流企业立足于成熟的口岸物流体系之上,对口岸物流发展过程中不足的环节的加以完善,并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我国依托口岸的物流企业随着口岸物流体系的完善,更加趋于成熟,并且为适应全球化的经济趋势,都相应的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并加以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口岸物流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1.4物流中心的集聚
我国的口岸物流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已经从原本的海陆空中转集散中心过渡为综合物流中心,其现代化口岸和专业化口岸的进一步建设,使得我国的口岸物流已经成为了集运输、仓储、装卸、转运、加工和信息处理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枢纽。并且为了适应口岸物流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许多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相应出现,并通过集聚效应,成为了多层次的口岸物流体系。这些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的发展,加快了口岸物流的加工速度和处理速度。并且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将原有的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作为网点,有效地促进了口岸物流的高效运转。并且在海关系统的大力支持之下,这些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取得了充分的发展,从而积极的作用于口岸物流的发展。
1.5口岸物流信息化
对于口岸物流而言,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的增强口岸物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随着我国口岸物流的不断发展,其受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信息化水平方面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口岸物流建立了以码头、堆场和港口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并且口岸监管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单个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正在向区域物流一体化方向进行转变,并且加强了对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整合力度,将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向工商、商检、海事、税务和银行等方面进行拓展,并且新兴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合理运用,并加强了公共数据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移动通信的消息通知等,加强了我国口岸物流的运行能力。
二、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结合
2.1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
口岸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趋势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口岸物流的总体规模将持续增长,并且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口岸物流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的作用,将更为重要,因此口岸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有所加强。并且口岸物流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口岸物流将发展为综合运输网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并通过设施和后方输运系统的配合,将会提高物流服务环境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促进口岸物流的发展。
2.2加快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策略
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繁荣,而口岸物流也会对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策略加以适应。口岸物流通过对现代化港口与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载体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并为载体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机械设备。而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策略也应当充分考虑口岸物流的发展因素,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策略相应转变,从而加强口岸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实现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策略相结合,提高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的整体效益。(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必清;吴瑛.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规模关系的演化分析与比较评价——以云南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3(05):76-80.
[2]何黎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04):14-16.
[3]张必清;李琼芬;代明.滇越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01):09-13.
摘要: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在近些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外贸总量,也使得口岸物流有了长足的进步。分析我国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结合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能更好的的促进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发展。
关键词:口岸物流;载体城市;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交易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交易已经连续四年持续增长20%以上。正因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高速发展,使得口岸物流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并让口岸物流成为了我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也取得了大量实质性进展。并且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已经在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运作和基础工作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经过了起步期,进入到了务实、理性、快速的新型发展阶段。并且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物流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发展速度加快,运行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口岸物流正是我国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对我国现代物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口岸物流承担着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加以研究,并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占率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且提高载体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一、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方面
口岸物流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港口是口岸物流最为重要的枢纽环节。在“十五”期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进入到高速的发展阶段。而港口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化港口与现代化港口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口岸物流对港口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且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有效的对口岸物流的运行环境加以改善,并增强口岸物流的运行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以航空和港口为中心的新兴立体化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加快口岸物流的发展效率。
1.2口岸物流的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量在近些年来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口岸物流更是在外贸交易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迅速的扩大规模。目前我国的口岸物流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陆边境、沿江水运、沿海运输和航空的全方位新兴立体化口岸物流体系,并且从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来看,口岸物流承担着大量的物流工作量,其货物吞吐量占我国现代物流总吞吐量的80%,并且口岸物流庞大的工作量仍然在不断的扩大之中。我国口岸物流的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成为了世界第一,而航空口岸虽然在口岸物流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因社会物流的结构性调账,航空口岸物流正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而内陆边境口岸物流以陆地运输为主,所面向的国家以俄罗斯和东盟为主,而沿江水运因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到的阻碍因素较多。但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交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口岸物流其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1.3依托口岸的物流企业趋于成熟
我国口岸物流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带动了依托口岸运营的物流企业发展,并且我国成熟的口岸物流运输体系,也促使了国际口岸物流企业的繁荣。自我国物流市场开始全面开放,许多国际物流企业都纷纷入驻到我国各地口岸。这些国际物流企业在我国口岸物流发展初期,作为重要的国内物流业务枢纽。而我国的口岸物流企业以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为主,大部分都是合资企业或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将口岸作为重要的发展基地,通过了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并且已经完成了向现代物流体系的转变。而我国的民营物流企业立足于成熟的口岸物流体系之上,对口岸物流发展过程中不足的环节的加以完善,并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我国依托口岸的物流企业随着口岸物流体系的完善,更加趋于成熟,并且为适应全球化的经济趋势,都相应的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并加以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口岸物流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1.4物流中心的集聚
我国的口岸物流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已经从原本的海陆空中转集散中心过渡为综合物流中心,其现代化口岸和专业化口岸的进一步建设,使得我国的口岸物流已经成为了集运输、仓储、装卸、转运、加工和信息处理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枢纽。并且为了适应口岸物流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许多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相应出现,并通过集聚效应,成为了多层次的口岸物流体系。这些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的发展,加快了口岸物流的加工速度和处理速度。并且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将原有的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作为网点,有效地促进了口岸物流的高效运转。并且在海关系统的大力支持之下,这些口岸物流中心和口岸物流园区取得了充分的发展,从而积极的作用于口岸物流的发展。
1.5口岸物流信息化
对于口岸物流而言,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的增强口岸物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随着我国口岸物流的不断发展,其受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信息化水平方面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口岸物流建立了以码头、堆场和港口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并且口岸监管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单个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正在向区域物流一体化方向进行转变,并且加强了对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整合力度,将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向工商、商检、海事、税务和银行等方面进行拓展,并且新兴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合理运用,并加强了公共数据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移动通信的消息通知等,加强了我国口岸物流的运行能力。
二、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结合
2.1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
口岸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趋势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口岸物流的总体规模将持续增长,并且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口岸物流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的作用,将更为重要,因此口岸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有所加强。并且口岸物流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口岸物流将发展为综合运输网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并通过设施和后方输运系统的配合,将会提高物流服务环境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促进口岸物流的发展。
2.2加快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策略
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繁荣,而口岸物流也会对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策略加以适应。口岸物流通过对现代化港口与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载体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并为载体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机械设备。而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策略也应当充分考虑口岸物流的发展因素,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策略相应转变,从而加强口岸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实现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策略相结合,提高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的整体效益。(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必清;吴瑛.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规模关系的演化分析与比较评价——以云南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3(05):76-80.
[2]何黎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04):14-16.
[3]张必清;李琼芬;代明.滇越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0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