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与唐传奇并称一代之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唐朝毕竟是以诗歌作为精神生活最高形式的时代,因此“诗人气”可以说是唐传奇的底色。而“诗笔”便是唐传奇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在唐传奇中诗歌的嵌入是“诗笔”最常见的显性体现。本文旨在从叙事、抒情以及无形的意境渲染角度对诗歌在唐传奇中承担的功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唐诗;传奇;功用
诗文结合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在唐朝走向兴盛成熟。先秦小说《穆天子传》就载有周穆王与西王母所唱的歌词,而六朝小说《搜神记》所载的《吴王小女》、《卢充幽婚》二则中也有此现象。但是,这在唐以前出现的此类篇目数量较小,且并不普遍。到了唐代,诗歌作为此时的主导性文学形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小说中嵌入诗歌成为典型。唐传奇的“诗笔”[1] 是其本身的一大特色。而在传奇中诗歌的嵌入是“诗笔”最常见的显性体现。
正如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唐人传奇的诗韵乐趣》一章中所说,绝大多数唐传奇中都有大量诗词歌赋的嵌入,如《莺莺传》、《柳氏传》、等名篇。诗歌在唐传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唐传奇本身的特色,也是其得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原因。
一、和其叙事
若以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旨在抒情,小说长于叙事。虽唐传奇中有如韩愈《毛颖传》等无情节无实际内容的篇目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并不能成为主流。而传奇中嵌入的诗歌也不乏纯粹的炫才之笔,如牛僧孺的《玄怪录》,但也仅是少数。因此,“有意为之”的传奇最基本的特征当是在于写实,即偏于“史”的叙事。传奇作者在其作品中如此频繁地使用诗歌,也主要是为服务其文本内容。
(一)情节起伏 曲折发展
在唐传奇中,诗歌成为一种手段,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干预故事的情节,从而引发、推动或阻滞故事的发展,使传奇情节变得更为波澜起伏,达到唐人“求奇”的效果。
《沈警》篇首的《凤将雏含娇曲》就是一段故事的缘起。正是由于沈警的诗句,女子才会揭帘而入,与沈警相遇。虽其中有作者炫才之意,但是更有其叙事上的价值。从“闻帘外叹赏之声”可以看出,此时的沈警已经知道帘外女子,而“音旨清婉,颇异于常”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沈警的有意为之,意在吸引帘外之人的赏识。这也是在为下文的故事展开作铺垫。而皇甫枚在《非烟传》中也以步非烟与赵象二人书信赠答阐释情节的发展的合理性,也为之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买下了伏笔。作为“元白诗派”代表之一的元稹,在《莺莺传》中,也多次运用张生与莺莺的赠答诗,比如《春词》与《明月三五夜》就反映了两人内心的情感起伏,更影响着整个传奇的情节发展。
(二)人物面貌 神情兼备
在大部分唐以前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是少有直接着墨的。作者往往将作品中的人物一笔带过而集中于叙述故事上。相对来说,唐传奇对人物的形象已经有了极大的关注。唐传奇的诗歌能够正面体现出人物的外貌、神情以及韵味,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书是相辅相成的,同一首诗歌可能既可以描绘出人物的外貌,又可以体现出其性格特征。
唐传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神韵多是以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如裴铏在《昆仑奴》中就以“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2][3][5][6] 来描绘红绡明眸皓齿自带艳愁的外貌。此外,也可从侧面体现出唐传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柳毅传》中钱塘得知自己的侄女遭遇不幸时,也用诗句写钱塘这个人物性格的暴躁、戾气过重。
(三)传达主旨 深化主题
“意象”作为诗歌特有的表意符号,在诗歌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而在唐传奇中,诗歌的意象有时也可暗示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以及文章的主题。
在李公佐《谢小娥传》中以“娥”为名,或许也可看做是诗歌意象的体现。“飞蛾”作为扑火自亡的代表,或许可以暗示谢小娥在势单力薄时仍执意女扮男装混迹江湖,等待报仇机会这样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之象的命运。但所幸,谢小娥凭借自己的智慧大仇得报,后入道山林。
唐传奇中的诗歌除了以“意象”暗示故事的主题,还有直接总结深化主题的功用。在袁郊《红线》一文的末尾记有冷朝阳的诗:“《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237.201.][3]。这似乎正与红线最后亡去的归宿相呼应。
二、长于抒情
“主情”是唐代诗歌的突出特征。[4]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传奇中的诗歌也同样具有此特征。
“爱情”可以说是是唐傳奇诗歌表现得最多的情感了。唐传奇作者创作诗歌,大多会投入自己的感情,而变为传奇中人物的情感抒发。但是在某些时候,作者也会借诗歌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评论。这些评论有时与前文一脉相承,有时又与作者一贯的态度相左,体现作者对同一事的不同看法,有割裂之感,却又合乎情理。
在《步非烟》篇末,作者皇甫枚录入局外人崔、李二人的诗,以他人视角的介入评价非烟之事。崔诗曰:“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李诗曰:“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5]。事实上,这两人的态度也是作者皇甫枚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对非烟勇敢大胆的赞美,另一方面又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陈鸿在《长恨歌传》后面附入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同样是代表其自身的观点,抒发故事另一种可能性。而袁郊《红线》篇末录有冷朝阳的诗,《莺莺传》中插入杨巨源的《崔娘诗》与元镇的《会真诗》,都是体现了作者的另一种态度。这中艺术表现方式在《聊斋志异》中有了较为明显的借鉴。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 “先锋小说”流派也有此迹可寻。
三、渲染意境
唐传奇中的诗歌不仅在叙事、抒情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用,而且在无形的意境渲染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同于在前两方面的作用,它是无形的渗透在文本的方方面面,也是所谓“诗人气”的典型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传奇中的所有诗歌都可以说具有渲染气氛与营造意境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处只是略举一个典型案例。
在袁郊《红线》一文的末尾记有冷朝阳的《采菱》诗。这是在为红线践行时的诗歌,以“木兰”即“莲”比红线,喻其美好芬芳。而“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二句则是写红线将离开此地,乘船而去,众人瞩目知道仅见流水不见人。这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通的惜别之感。而正是这首诗,为整个饯别宴会增添一种故人将别的感伤氛围,以至于“歌毕,嵩不胜悲。红线拜且泣,因伪醉离席,遂亡其所在”。[6]诗歌总是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薛嵩想到红线将别,红线装醉离开,都使得《红线》这篇侠义传奇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气息。
总而言之,诗歌在唐传奇中的叙事、抒情以及意境的渲染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唐传奇中的诗歌虽不乏佳作,但更多的诗歌并无特色,就其自身的艺术水准来说较为一般,并不能代表唐诗的整个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歌是唐诗的一部分,虽在《李娃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名篇中并无体现,但在绝大多数唐传奇中诗歌仍有其极大的功用。并且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世《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所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云:《幽怪录》、《传奇》等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见赵彦卫.云麓漫钞 [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5.
[2][3][5][6]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07.201.
237.201.
[4]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八曰: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99.
【关键词】:唐诗;传奇;功用
诗文结合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在唐朝走向兴盛成熟。先秦小说《穆天子传》就载有周穆王与西王母所唱的歌词,而六朝小说《搜神记》所载的《吴王小女》、《卢充幽婚》二则中也有此现象。但是,这在唐以前出现的此类篇目数量较小,且并不普遍。到了唐代,诗歌作为此时的主导性文学形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小说中嵌入诗歌成为典型。唐传奇的“诗笔”[1] 是其本身的一大特色。而在传奇中诗歌的嵌入是“诗笔”最常见的显性体现。
正如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唐人传奇的诗韵乐趣》一章中所说,绝大多数唐传奇中都有大量诗词歌赋的嵌入,如《莺莺传》、《柳氏传》、等名篇。诗歌在唐传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唐传奇本身的特色,也是其得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原因。
一、和其叙事
若以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旨在抒情,小说长于叙事。虽唐传奇中有如韩愈《毛颖传》等无情节无实际内容的篇目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并不能成为主流。而传奇中嵌入的诗歌也不乏纯粹的炫才之笔,如牛僧孺的《玄怪录》,但也仅是少数。因此,“有意为之”的传奇最基本的特征当是在于写实,即偏于“史”的叙事。传奇作者在其作品中如此频繁地使用诗歌,也主要是为服务其文本内容。
(一)情节起伏 曲折发展
在唐传奇中,诗歌成为一种手段,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干预故事的情节,从而引发、推动或阻滞故事的发展,使传奇情节变得更为波澜起伏,达到唐人“求奇”的效果。
《沈警》篇首的《凤将雏含娇曲》就是一段故事的缘起。正是由于沈警的诗句,女子才会揭帘而入,与沈警相遇。虽其中有作者炫才之意,但是更有其叙事上的价值。从“闻帘外叹赏之声”可以看出,此时的沈警已经知道帘外女子,而“音旨清婉,颇异于常”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沈警的有意为之,意在吸引帘外之人的赏识。这也是在为下文的故事展开作铺垫。而皇甫枚在《非烟传》中也以步非烟与赵象二人书信赠答阐释情节的发展的合理性,也为之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买下了伏笔。作为“元白诗派”代表之一的元稹,在《莺莺传》中,也多次运用张生与莺莺的赠答诗,比如《春词》与《明月三五夜》就反映了两人内心的情感起伏,更影响着整个传奇的情节发展。
(二)人物面貌 神情兼备
在大部分唐以前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是少有直接着墨的。作者往往将作品中的人物一笔带过而集中于叙述故事上。相对来说,唐传奇对人物的形象已经有了极大的关注。唐传奇的诗歌能够正面体现出人物的外貌、神情以及韵味,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书是相辅相成的,同一首诗歌可能既可以描绘出人物的外貌,又可以体现出其性格特征。
唐传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神韵多是以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如裴铏在《昆仑奴》中就以“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2][3][5][6] 来描绘红绡明眸皓齿自带艳愁的外貌。此外,也可从侧面体现出唐传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柳毅传》中钱塘得知自己的侄女遭遇不幸时,也用诗句写钱塘这个人物性格的暴躁、戾气过重。
(三)传达主旨 深化主题
“意象”作为诗歌特有的表意符号,在诗歌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而在唐传奇中,诗歌的意象有时也可暗示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以及文章的主题。
在李公佐《谢小娥传》中以“娥”为名,或许也可看做是诗歌意象的体现。“飞蛾”作为扑火自亡的代表,或许可以暗示谢小娥在势单力薄时仍执意女扮男装混迹江湖,等待报仇机会这样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之象的命运。但所幸,谢小娥凭借自己的智慧大仇得报,后入道山林。
唐传奇中的诗歌除了以“意象”暗示故事的主题,还有直接总结深化主题的功用。在袁郊《红线》一文的末尾记有冷朝阳的诗:“《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237.201.][3]。这似乎正与红线最后亡去的归宿相呼应。
二、长于抒情
“主情”是唐代诗歌的突出特征。[4]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传奇中的诗歌也同样具有此特征。
“爱情”可以说是是唐傳奇诗歌表现得最多的情感了。唐传奇作者创作诗歌,大多会投入自己的感情,而变为传奇中人物的情感抒发。但是在某些时候,作者也会借诗歌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评论。这些评论有时与前文一脉相承,有时又与作者一贯的态度相左,体现作者对同一事的不同看法,有割裂之感,却又合乎情理。
在《步非烟》篇末,作者皇甫枚录入局外人崔、李二人的诗,以他人视角的介入评价非烟之事。崔诗曰:“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李诗曰:“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5]。事实上,这两人的态度也是作者皇甫枚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对非烟勇敢大胆的赞美,另一方面又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陈鸿在《长恨歌传》后面附入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同样是代表其自身的观点,抒发故事另一种可能性。而袁郊《红线》篇末录有冷朝阳的诗,《莺莺传》中插入杨巨源的《崔娘诗》与元镇的《会真诗》,都是体现了作者的另一种态度。这中艺术表现方式在《聊斋志异》中有了较为明显的借鉴。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 “先锋小说”流派也有此迹可寻。
三、渲染意境
唐传奇中的诗歌不仅在叙事、抒情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用,而且在无形的意境渲染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同于在前两方面的作用,它是无形的渗透在文本的方方面面,也是所谓“诗人气”的典型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传奇中的所有诗歌都可以说具有渲染气氛与营造意境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处只是略举一个典型案例。
在袁郊《红线》一文的末尾记有冷朝阳的《采菱》诗。这是在为红线践行时的诗歌,以“木兰”即“莲”比红线,喻其美好芬芳。而“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二句则是写红线将离开此地,乘船而去,众人瞩目知道仅见流水不见人。这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通的惜别之感。而正是这首诗,为整个饯别宴会增添一种故人将别的感伤氛围,以至于“歌毕,嵩不胜悲。红线拜且泣,因伪醉离席,遂亡其所在”。[6]诗歌总是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薛嵩想到红线将别,红线装醉离开,都使得《红线》这篇侠义传奇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气息。
总而言之,诗歌在唐传奇中的叙事、抒情以及意境的渲染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唐传奇中的诗歌虽不乏佳作,但更多的诗歌并无特色,就其自身的艺术水准来说较为一般,并不能代表唐诗的整个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歌是唐诗的一部分,虽在《李娃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名篇中并无体现,但在绝大多数唐传奇中诗歌仍有其极大的功用。并且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世《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所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云:《幽怪录》、《传奇》等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见赵彦卫.云麓漫钞 [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5.
[2][3][5][6]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07.201.
237.201.
[4]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八曰: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