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海音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散文、小说以及儿童作品,题材相当广泛且佳作频出,同时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她虽生逢乱世,但并没有执着于对宏大叙事的迷恋。她的笔下多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琐事以及人间最基本的伦理和情感,给人一种冲淡平和的审美享受。纵观她的创作生涯,虽然题材广泛,但可以概括出几大创作主题。可以说,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围绕这几个主题进行的。
关键词:林海音 女性 童年
林海音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吸引人的不仅是她的作品,还有她传奇的身世和经历。林海音祖籍广东蕉岭,出生在日本的大阪,她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后因日本侵略中国,她的父亲满怀一腔赤城的爱国之情,回到台湾短暂停留两年,后又因为日本扩张势力的魔爪又伸向了台湾,她们一家难以忍受这种屈辱与日本的残暴统治,于1923年举家迁往北京,定居北京城南,1948年又回到台湾。她在北京生活了25年,可以说,这段时间包括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北京度过的。纵观林海音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写作体裁相当广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儿童文学、小说,并且留下许多精品,无论是高度还是广度,都是令人赞叹的,除此之外,她还翻译了大量国外的作品。在林海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执着于对宏大历史的叙述与评价,并没有对她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进行评述和反思,她笔下的意象、事物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以及人间最基本的伦理和情感,给人一种冲淡平和的感觉。但是这种淡雅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絮語,而是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才华和情思。虽然林海音的创作涉猎广泛,但还是围绕几个主题进行的。本文将着重讨论林海音创作的几个主题。
林海音的作品涉及到的题材很广泛,但主要可以概括为对故乡的怀念、对理想感情的追求和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三大主题。
一、对故乡的怀念
林海音一生的足迹可以用漂泊来形容,她出生于日本,两岁的时候又去台湾,后来又在北京度过了她的青春岁月,最后又回到了台湾。可以说,正是她的这种生平遭际,赋予了她敏感的情绪,正是在这种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使得她对故乡产生了难分难舍的情感。漂泊的一生正是她怀乡的一生,故乡在她的作品中像是一个始终难以抵达的终点,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一种悲剧气质,但这种气质并不是充满抱怨和愤懑的,作家用轻灵的笔触和柔软的心怀将戾气化解,流淌出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可以说,林海音的怀乡之情是温暖的,平和的,哀而不伤的。
二、对理想情感的追求
林海音的作品还充满了对理想感情的追求。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性别色彩,以女性的视角为本位,透视当时男女之间感情的时代特征,概括了男女感情关系的普遍状况。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百姓得到了空前的个性解放,在那个旧制度崩坏、新制度建立的动荡岁月,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还有许多女性在观念上滞后于时代精神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将自己拘囿于陈旧的婚恋观,仍然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林海音的作品中对这两种女性都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在婚恋问题上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与此同时,她还进行了纵向剖析,从阶层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描写了各阶层女性的不同精神面貌。对于“围城”之内的女性,像她作品《烛》中的许大奶奶、《城南旧事》中的宋妈等人,她给以无限的悲悯和同情;对于敢于对现实说“不”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女性,林海音的态度是肯定和鼓励的,像《春风》中的静文,《晓云》中的晓云,在她的笔下,可能这些新时代的女性在恋爱婚姻上结局不一定幸福,但是她们毕竟冲破了旧时代的价值观,打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林海音借这些新女性的口,喊出了女性独立解放的时代最强音,肯定了她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追求的态度,这是对时代精神的肯定,对个性解放和独立人格的褒扬。
三、对童年时光的追忆
在林海音的作品中,着墨最多、分量最重的要属她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了。她最有名、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城南旧事》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林海音在五岁的时候举家迁往北京,定居于北京南城,并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六年的光阴。可以说,林海音的整个成长经历就发生在北京,这块古老的土地哺育了她,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成为她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有她快乐的童年,她曾经说:“我漫写北京,是为了表现我多么思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稿子上,苦思的心情就好些。”在《城南旧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老北京细致入微的观察,那里的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婚丧嫁娶,街谈巷议都映照在她的眼中,这种细微体现出的是她对北京浓浓的眷恋。通过阅读《城南旧事》,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北京城,很容易就会被她笔下的人物命运牵动情思。这是因为,她在描写北京的时候采用一种儿童的视角,仿佛她在笔下,将自己的童年又重新走了一遍。
作者简介:周国良,男,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
关键词:林海音 女性 童年
林海音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吸引人的不仅是她的作品,还有她传奇的身世和经历。林海音祖籍广东蕉岭,出生在日本的大阪,她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后因日本侵略中国,她的父亲满怀一腔赤城的爱国之情,回到台湾短暂停留两年,后又因为日本扩张势力的魔爪又伸向了台湾,她们一家难以忍受这种屈辱与日本的残暴统治,于1923年举家迁往北京,定居北京城南,1948年又回到台湾。她在北京生活了25年,可以说,这段时间包括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北京度过的。纵观林海音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写作体裁相当广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儿童文学、小说,并且留下许多精品,无论是高度还是广度,都是令人赞叹的,除此之外,她还翻译了大量国外的作品。在林海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执着于对宏大历史的叙述与评价,并没有对她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进行评述和反思,她笔下的意象、事物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以及人间最基本的伦理和情感,给人一种冲淡平和的感觉。但是这种淡雅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絮語,而是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才华和情思。虽然林海音的创作涉猎广泛,但还是围绕几个主题进行的。本文将着重讨论林海音创作的几个主题。
林海音的作品涉及到的题材很广泛,但主要可以概括为对故乡的怀念、对理想感情的追求和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三大主题。
一、对故乡的怀念
林海音一生的足迹可以用漂泊来形容,她出生于日本,两岁的时候又去台湾,后来又在北京度过了她的青春岁月,最后又回到了台湾。可以说,正是她的这种生平遭际,赋予了她敏感的情绪,正是在这种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使得她对故乡产生了难分难舍的情感。漂泊的一生正是她怀乡的一生,故乡在她的作品中像是一个始终难以抵达的终点,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一种悲剧气质,但这种气质并不是充满抱怨和愤懑的,作家用轻灵的笔触和柔软的心怀将戾气化解,流淌出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可以说,林海音的怀乡之情是温暖的,平和的,哀而不伤的。
二、对理想情感的追求
林海音的作品还充满了对理想感情的追求。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性别色彩,以女性的视角为本位,透视当时男女之间感情的时代特征,概括了男女感情关系的普遍状况。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百姓得到了空前的个性解放,在那个旧制度崩坏、新制度建立的动荡岁月,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还有许多女性在观念上滞后于时代精神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将自己拘囿于陈旧的婚恋观,仍然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林海音的作品中对这两种女性都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在婚恋问题上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与此同时,她还进行了纵向剖析,从阶层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描写了各阶层女性的不同精神面貌。对于“围城”之内的女性,像她作品《烛》中的许大奶奶、《城南旧事》中的宋妈等人,她给以无限的悲悯和同情;对于敢于对现实说“不”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女性,林海音的态度是肯定和鼓励的,像《春风》中的静文,《晓云》中的晓云,在她的笔下,可能这些新时代的女性在恋爱婚姻上结局不一定幸福,但是她们毕竟冲破了旧时代的价值观,打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林海音借这些新女性的口,喊出了女性独立解放的时代最强音,肯定了她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追求的态度,这是对时代精神的肯定,对个性解放和独立人格的褒扬。
三、对童年时光的追忆
在林海音的作品中,着墨最多、分量最重的要属她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了。她最有名、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城南旧事》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林海音在五岁的时候举家迁往北京,定居于北京南城,并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六年的光阴。可以说,林海音的整个成长经历就发生在北京,这块古老的土地哺育了她,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成为她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有她快乐的童年,她曾经说:“我漫写北京,是为了表现我多么思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稿子上,苦思的心情就好些。”在《城南旧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老北京细致入微的观察,那里的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婚丧嫁娶,街谈巷议都映照在她的眼中,这种细微体现出的是她对北京浓浓的眷恋。通过阅读《城南旧事》,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北京城,很容易就会被她笔下的人物命运牵动情思。这是因为,她在描写北京的时候采用一种儿童的视角,仿佛她在笔下,将自己的童年又重新走了一遍。
作者简介:周国良,男,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