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12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种邮资信卡,供圣诞节和新年使用。信卡志号为XK1(1-1)2000、XK2(1-1)2000。这是新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邮资已付无面值信卡。这一新的邮政用品,引起广大集邮者的关注。
邮资信卡(Stamped Letter Card)在邮政用品中,是与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并列的一个种类。信卡是综合明信片和邮简的一些特点设计而成。它用卡纸印制,对折后的外正面印邮资图、名址线及邮政名称或“信卡”等文字,外背面有的印使用说明或图画;内面供书写通信内容。对折后的三个敞边用齿孔隔出封口边纸,边纸内面刷胶。寄信人写好内容后,将三边粘封,通信内容折于内面不公开。收件人沿三边齿孔撕掉粘封的边纸,折开信卡即见文字内容。
信卡三个边打凿的齿孔,是其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沿齿孔将三边边纸撕掉后,展开的信卡则呈现四边有齿孔状态,宛然1枚有齿孔的“大邮票”。信卡齿孔的打制有4种形式,如图①所示。其中,德国、比利时的信卡齿孔多为A式;B式齿孔以希腊见多;英国及英属诸地的信卡齿孔为C式;D式齿孔见于法国的信卡的齿孔以圆形孔居多,偶见锯形齿。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的打成点线齿。我国新发行的信卡即为点线齿,A式,与香港信卡相同。
邮资信卡的使用已有百余年历史了。1881年法国首先发行供管道邮政使用的邮资信卡。因管道邮递邮费较高,信卡的邮费图面值为50C(图②)。1882年发行的水陆路邮递的普通邮资信卡,邮资图面值比前者低了许多。是年,比利时开始发行邮资信卡。信卡以使用简便、通信内容封闭等优点,根快得到欧洲诸国的认可。丹麦于1885年,摩纳哥、匈牙利、波墨等国于1886年先后发行信卡。到19世纪末,邮资信卡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已普遍使用。
1893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发邮资信卡,邮资图为上海工部局徽志,面值有1分、2分、3分三种。信卡正面印“LETTER CARD”字样(图③),这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流通的邮资信卡。此后,烟台书信馆、法国在华邮局先后发行邮资信卡,这些信卡,在中国境内邮寄或由中国寄往欧美。1919年,中华邮政首发邮资信卡。信卡用薄卡纸印制,正面印邮资图及法文“CARTE LETTRE”(信卡)、中文“中华民国邮政邮制信笺”。三边打锯形齿。这是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第一枚邮资信卡,但在信卡名称上却留下一道败笔:上面明确印看法文“信卡”,而中文偏偏印成“邮制信笺”。
二战结束后,航空邮简以轻便快捷、印制成本低廉的绝对优势逐步取代了信卡。50年代以后,只有瑞典、挪威、比利时等少数国家时断时续地发行信卡。信卡,褪去了昔日的辉煌,走向了衰落。孰料,香港邮政又把几乎湮没的信卡呼唤出来。1996年香港发行2套祝贺圣诞节、新年的信卡,设计新颖,背面绚丽的图画令人耳目一新;信卡卡幅190×130mm,比欧洲诸国的信卡大得多;卡纸取自可再生林木木浆,纸质厚而光洁。1998年又发行一套12枚的普通邮资信卡,其邮资图、背图撷取香港自然人文景观,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图④),引起专题集邮者的兴趣。自1996年以后,香港年年发行圣诞节、新年祝贺信卡,已成系列。
对邮资信卡的分类,集邮界仍采用邮资封片简的科学分类方法。依据发行目的、邮运方式分类,有水陆路邮递的普通邮资信卡、用管道邮递的管道邮资信卡、空邮的航空邮资信卡。此外,还有纪念邮资信卡,如比利时为1983年世界邮展发行的纪念信卡,邮资图是18世纪的邮递员(图⑤)。比利时、挪威曾以珍稀鸟类、花卉等为题,发行了一些行种邮资信卡,图⑥为挪威1984年发行的“红眼睛面气师”信卡。再有就是为祝贺圣诞节、新年而发行的贺年信卡了。目前,邮资信卡共有6种。
从邮政通信的角度看,邮资信卡的形态和形式设计是成功的。可是单调的图文设计“模式”却延续了百余年,刻板的外观使它失去不少收集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挪威在特种信卡上加了配图,才把信卡的设计拉到当代邮政用品设计的轨道上。
我国新发行的邮资信卡,表现了设计观念的飞跃。它一改百年来上海、烟台书信馆和民国信卡的刻板冷漠面孔。呈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新中国邮资票品上出现圣诞节题材还是首次,信卡背面的两幅画面,将人们的节日心态与居住环境切入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从而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和国际接轨的现状。
由于我国信卡发行次数少、数量小,其使用面很窄,故收集研究者无几。一些集邮者、集邮书刊编者对信卡也比较陌生,致使对其称谓有误。如此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全集·封片简卷》,将邮资信卡误称为“邮资信封”。其他书刊有的称为“卡式邮简”,对香港发行的贺年信卡称为“邮资贺卡”,等等,不一而足。应该按照国际上通用的“Letter Card”,直译为“信卡”,既准确又精炼。此项国家邮政局制定的“XK”代号,即“信卡”汉语拼音(xinkɑ)的字头,体现了对邮政用品命名代号的严谨和规范。
责编/董至德
邮资信卡(Stamped Letter Card)在邮政用品中,是与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并列的一个种类。信卡是综合明信片和邮简的一些特点设计而成。它用卡纸印制,对折后的外正面印邮资图、名址线及邮政名称或“信卡”等文字,外背面有的印使用说明或图画;内面供书写通信内容。对折后的三个敞边用齿孔隔出封口边纸,边纸内面刷胶。寄信人写好内容后,将三边粘封,通信内容折于内面不公开。收件人沿三边齿孔撕掉粘封的边纸,折开信卡即见文字内容。
信卡三个边打凿的齿孔,是其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沿齿孔将三边边纸撕掉后,展开的信卡则呈现四边有齿孔状态,宛然1枚有齿孔的“大邮票”。信卡齿孔的打制有4种形式,如图①所示。其中,德国、比利时的信卡齿孔多为A式;B式齿孔以希腊见多;英国及英属诸地的信卡齿孔为C式;D式齿孔见于法国的信卡的齿孔以圆形孔居多,偶见锯形齿。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的打成点线齿。我国新发行的信卡即为点线齿,A式,与香港信卡相同。
邮资信卡的使用已有百余年历史了。1881年法国首先发行供管道邮政使用的邮资信卡。因管道邮递邮费较高,信卡的邮费图面值为50C(图②)。1882年发行的水陆路邮递的普通邮资信卡,邮资图面值比前者低了许多。是年,比利时开始发行邮资信卡。信卡以使用简便、通信内容封闭等优点,根快得到欧洲诸国的认可。丹麦于1885年,摩纳哥、匈牙利、波墨等国于1886年先后发行信卡。到19世纪末,邮资信卡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已普遍使用。
1893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发邮资信卡,邮资图为上海工部局徽志,面值有1分、2分、3分三种。信卡正面印“LETTER CARD”字样(图③),这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流通的邮资信卡。此后,烟台书信馆、法国在华邮局先后发行邮资信卡,这些信卡,在中国境内邮寄或由中国寄往欧美。1919年,中华邮政首发邮资信卡。信卡用薄卡纸印制,正面印邮资图及法文“CARTE LETTRE”(信卡)、中文“中华民国邮政邮制信笺”。三边打锯形齿。这是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第一枚邮资信卡,但在信卡名称上却留下一道败笔:上面明确印看法文“信卡”,而中文偏偏印成“邮制信笺”。
二战结束后,航空邮简以轻便快捷、印制成本低廉的绝对优势逐步取代了信卡。50年代以后,只有瑞典、挪威、比利时等少数国家时断时续地发行信卡。信卡,褪去了昔日的辉煌,走向了衰落。孰料,香港邮政又把几乎湮没的信卡呼唤出来。1996年香港发行2套祝贺圣诞节、新年的信卡,设计新颖,背面绚丽的图画令人耳目一新;信卡卡幅190×130mm,比欧洲诸国的信卡大得多;卡纸取自可再生林木木浆,纸质厚而光洁。1998年又发行一套12枚的普通邮资信卡,其邮资图、背图撷取香港自然人文景观,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图④),引起专题集邮者的兴趣。自1996年以后,香港年年发行圣诞节、新年祝贺信卡,已成系列。
对邮资信卡的分类,集邮界仍采用邮资封片简的科学分类方法。依据发行目的、邮运方式分类,有水陆路邮递的普通邮资信卡、用管道邮递的管道邮资信卡、空邮的航空邮资信卡。此外,还有纪念邮资信卡,如比利时为1983年世界邮展发行的纪念信卡,邮资图是18世纪的邮递员(图⑤)。比利时、挪威曾以珍稀鸟类、花卉等为题,发行了一些行种邮资信卡,图⑥为挪威1984年发行的“红眼睛面气师”信卡。再有就是为祝贺圣诞节、新年而发行的贺年信卡了。目前,邮资信卡共有6种。
从邮政通信的角度看,邮资信卡的形态和形式设计是成功的。可是单调的图文设计“模式”却延续了百余年,刻板的外观使它失去不少收集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挪威在特种信卡上加了配图,才把信卡的设计拉到当代邮政用品设计的轨道上。
我国新发行的邮资信卡,表现了设计观念的飞跃。它一改百年来上海、烟台书信馆和民国信卡的刻板冷漠面孔。呈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新中国邮资票品上出现圣诞节题材还是首次,信卡背面的两幅画面,将人们的节日心态与居住环境切入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从而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和国际接轨的现状。
由于我国信卡发行次数少、数量小,其使用面很窄,故收集研究者无几。一些集邮者、集邮书刊编者对信卡也比较陌生,致使对其称谓有误。如此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全集·封片简卷》,将邮资信卡误称为“邮资信封”。其他书刊有的称为“卡式邮简”,对香港发行的贺年信卡称为“邮资贺卡”,等等,不一而足。应该按照国际上通用的“Letter Card”,直译为“信卡”,既准确又精炼。此项国家邮政局制定的“XK”代号,即“信卡”汉语拼音(xinkɑ)的字头,体现了对邮政用品命名代号的严谨和规范。
责编/董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