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读书之道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127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穷毕生精力也难以读完。因此,在众多古籍之中,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选书当否,直接影响到读书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对于不同的书,还应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目标。在这方面,梁启超推荐的国学入门书及其阅读方法颇有见地,给人以启迪。
  一
  梁启超推荐的书目和阅读方法,主要见于他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及附录的《治国学杂言》《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在他看来,国学入门书包括五部分: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類;丙、韵文书类;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戊、随意涉览书类。在这五类涉及的一百二十多种典籍中,梁启超针对不同的书提出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熟读成诵、精读、择读、浏览、随意涉览等。这是他依据书籍的内容、价值及部头大小等,结合个人经验探求出的阅读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熟读成诵的书,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老子》,《易经》之《系辞传》和《文言传》,以及《礼记》中的《中庸》《大学》《礼运》《乐记》等。《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对于《诗经》,梁启超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而对于《楚辞》,屈原、宋玉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
  精读是指反复仔细地阅读,一些典籍篇目并不要求成诵,但应精读,如《墨子》,除《备城》以下各篇外,其余均应精读。如《庄子》,《内篇》七篇及《杂篇》中的《天下篇》需精读;《荀子》中的《解弊》等七篇最当精读;而对《淮南子》和《春秋繁露》,梁启超的主张是“宜稍精读”;对于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他“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因为这是“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
  择读,即选择性地阅读,读其中最有价值者。如《文选》和《乐府诗集》,前者只说“择读”,后者则解说稍详:“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谢玄晖。”对于庞大浩繁者如“二十四史”,梁启超主张用“摘读”之法:一是就书而摘,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皆大史家一手著述,体例精严”,“吾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诵”。“四史”之外,《明史》为官修书中最佳,“宜稍为详读”。二是就事分类而摘读志,比如欲研究兵制读《兵志》,研究学术史读《艺文志》《经籍志》等。三是就人分类而读传,如读名人传记;同时,也可就研究方向而读传,如研究文学史读《文苑传》,研究学术史读《儒林传》等。
  浏览,顾名思义,就是大略地看。如《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盐铁论》《论衡》《抱朴子》《日知录》等。对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虽然卷帙浩繁,梁启超也希望学者择要浏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
  随意涉览与以上不同,“既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但梁启超还是精心列出三十种书目,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并进一步指出,涉猎此类书,往往在不经意间有重大发现:“随意涉猎,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趣味,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学问专深辅以知识广博,梁氏之说颇有见地。
  二
  梁启超推荐国学入门书目和阅读方法,指导青年学生研读国学典籍,是有其缘由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是他于1923年应《清华周刊》之约而写,其《序》曰:“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梁启超1923年在清华学校授课时使用的讲义。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自序》(自序写于1925年)中说:“生当今日而读古书,头一件,苦于引不起兴味来;第二件,苦于没有许多时间向浩如烟海的书丛中埋头钻研;第三件,就令耐烦费时日勉强读去,也苦难得其要领。”因此,他针对当时年轻人读古书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了书目和阅读方法。
  针对“三苦”,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想救济这种缺点,像‘要籍解题’或‘要籍读法’一类书,不能不谓为适应于时代迫切的要求”。所谓时代迫切要求,是指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此时倡导国学,为青年学生列出阅读书目并加以指导,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他强调国学重要,但不反对青年学生接受外来文化。他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趣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做我们的模范。”第二,他要求青年学生阅读中国典籍,但不希望他们钻进故纸堆,皓首穷经,成为一个不关心世事的学究腐儒,而是要他们提升人格修养,以适应时代要求。例如,梁启超认为《论语》的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大学》《中庸》不失为儒门两篇名著,读之甚有益于修养。”又如,论及择读书时,他认为读史书中的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这就把阅读古书和个人的心性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了。再如,他认为玄奘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可以增长志气”。这话放在当今仍然适用,因为此书比时下的一些“心灵鸡汤”类的畅销书要有价值得多。年轻人如果有玄奘历经艰难险阻而矢志不渝的精神,何事做不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梁启超推荐国学入门书,是希望年轻学生能成为坚守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新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说:“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在《治国学杂话》结尾,他向清华学生呼吁:“我希望诸君对于国学的修养比旁的学校学生格外加功。诸君受社会恩惠,是比别人独优的。诸君将来在全社会上一定占势力,是眼看得见的。诸君回国之后对于中国文化有无贡献,便是诸君功罪的标准”,“诸君须要牢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言辞之中,透露出梁启超发自肺腑的殷切期望。
  三
  关于当时存在的古书“难读”、读古书“无用”的说法,梁启超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自序》中说:“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述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事实上,读书并不完全排除功利性,但读任何书都急功近利,想立竿见影得成效,却是阅读的误区。梁启超认为,年轻人读书“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练出善读书的脑力”。有些书籍流传上千年,经过历史岁月的淘洗成为经典,而经典是超越时代的,比如《论语》《庄子》《史记》以及唐诗宋词等,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无用之有大用,所以经典是不能用功利的标尺来衡量的。
  所谓“难读”之书,梁启超指的是未经整理之书,他也认可这类书难读,但他强调:“读这类书,要自己用刻苦工夫,披荆斩棘,寻出一条路来。因此可以磨练自己的读书能力,比专吃现成饭的得益较多。”这些书之难读,一在字词句法,二在思想内容。年轻学子如果知识积累不深厚,会有如看“天书”之感。但是,如果一部古书稍读即通,那也说明没有多少价值,不值得一读。时代不同了,如今我们读古书,不必再去读那些未加校点之书,可以用整理本,而且有的整理本还有注释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阅读的难度。梁启超反对“吃现成饭”,即读书不加思考,不下功夫,他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事”;“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因为没有付出跋涉书山的辛苦,自然不能领略其中的魅力。至于内容难读,这正说明经典的伟大,伟大的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永恒的价值,且常读常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去探求、去追寻。有些经典如《论语》《庄子》等,年轻人一开始会觉得难以读懂,但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和阅历的逐渐丰富,反复深入阅读,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知识,领悟到更多的智慧。所以梁启超说:“从甘苦阅历中磨练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却最真切。”这才是阅读的最佳境界。
  (选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本文就自然光本性的认识和杨氏干涉装置的作用,探讨了在偏振器件被引入干涉装置时所出现的一些现象的真正原因,同时指出在有的文献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应深入探讨。 In this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二次供水系统引起的饮用水问题日益得到居民的关注。上海市青浦区通过居民二次供水状况摸底调查发现本区居民二次供水设施现状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