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少年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摆脱当前一些不和谐的教育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学校顶住各种压力,决定开展小学童性化教育的实施与研究,旨在通过我们探索成功的经验,呼吁各界尊重儿童。
一、名词界定
童性:即儿童的天性。天性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天性里蕴藏着人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天性是先天造就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原始的本能。天性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智力、年龄、环境,都不可能抹杀人的天性,也不可能使人的天性形成质量差别。天性是需要发现和保护的,天性的行为结果是自然的。儒家思想认为“大自然是人的根本归宿,人的天性本是大自然的,天人合一合乎自然规律”。儿童的天性,就是指每一个青少年儿童特有的先天本性。儿童的天性包括:好奇、好动、好玩、好做游戏、好交朋友、好交流……
童性化教育: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已生长。”因此适应儿童的天赋资源,淡化教育的“塑造”痕迹,让儿童体验发展的愉悦,才能还教育以本来的美感,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也曾提出教育要“顺应天意而为之”,因此童性化教育就是指:教育在以人——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的统领下,顺应儿童的天性(即成长的特点、实际、需要、规律),结合乡情、校情、因势利导,探索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内容、策略、途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即探索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即顺应农村儿童的天性,符合农村儿童年龄特征、自然成长规律、心理需求的教育,着重体现以人为本,人本发展的教育观念,并运用儿童喜爱或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教育儿童的效果。
二、支撑性理论
1、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小学教育就应该以儿童为本。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儿童为本就要做到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即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要从儿童的真正需要着手;创造儿童的成功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儿童最根本的需求;发挥儿童的潜能,儿童虽小,但潜能很大;
2、主体理念: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类别差异,因材施教。儿童不是同一的儿童,而是各有差别,我们的教育不能一视同仁。孔子明确宣称“顺应天意而为之”,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
3、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尚自然,展人性”。尚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就应该尊重儿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展人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天性,以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4、唐代大诗人、哲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文中写到“顺木之天,植木之性,其天者全,其性得矣!”种树要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天性,教育儿童何尝不是如此。可以改为“顺童之天,育童之性,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5、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学习;解放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体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属性。
三、研究目标
1、对学生目标:
(1)、通过实施童性化教育,促进儿童天性好学、好玩、好心情。
(2)、通过实施童性化教育,培养快乐、和谐、发展的新儿童。
2、对教师目标:
⑴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⑵培养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家长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⑶通过研究和实践,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⑷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对学校目标:
⑴建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办成具有特色的名牌学校。
⑵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调动一切办学力量和教学手段,全方位育人。
⑶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和丰富“童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⑷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以及师资培训新模式。
4. 对家庭目标
⑴改变家庭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使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⑵使家长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⑶营造可以交流、对话的家庭氛围,丰富家庭的精神环境,回归儿童快乐的童年。
四、研究意义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与实践符合儿童成长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自然成长,健康发展,快乐生活。实施童性化教育,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而且能为他们能提供广阔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并能有多维度的与自然、与家庭、与同伴、与老师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让儿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养成健全的人格。
具体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探索与实践让儿童感到亲切、和谐、易获得安全感、生存感、归宿感满足的学校环境、条件、机制;
2、有助于探索能顺应儿童特点、实际、需要和规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
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品质——质量;
3、有助于探索家庭、社会与学校密切配合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机制;
4、有助于让儿童感受到自己在能够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非常喜悦的环境中成长,从而激发儿童主体的生命价值,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一)建学生喜欢的校园
——童性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语言、体态、理念、情感与童性化教育的研究
——童性化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成长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三)上学生喜欢的课
——儿童喜欢的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上儿童喜欢的课
(四)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
——童性化教育与农村小学开发校外德育途径的策略研究
——童性化教育与农村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五)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拓展农村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研究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六、教育网络图
小学童性化教育网络图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中心小学
一、名词界定
童性:即儿童的天性。天性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天性里蕴藏着人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天性是先天造就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原始的本能。天性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智力、年龄、环境,都不可能抹杀人的天性,也不可能使人的天性形成质量差别。天性是需要发现和保护的,天性的行为结果是自然的。儒家思想认为“大自然是人的根本归宿,人的天性本是大自然的,天人合一合乎自然规律”。儿童的天性,就是指每一个青少年儿童特有的先天本性。儿童的天性包括:好奇、好动、好玩、好做游戏、好交朋友、好交流……
童性化教育: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已生长。”因此适应儿童的天赋资源,淡化教育的“塑造”痕迹,让儿童体验发展的愉悦,才能还教育以本来的美感,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也曾提出教育要“顺应天意而为之”,因此童性化教育就是指:教育在以人——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的统领下,顺应儿童的天性(即成长的特点、实际、需要、规律),结合乡情、校情、因势利导,探索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内容、策略、途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即探索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即顺应农村儿童的天性,符合农村儿童年龄特征、自然成长规律、心理需求的教育,着重体现以人为本,人本发展的教育观念,并运用儿童喜爱或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教育儿童的效果。
二、支撑性理论
1、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小学教育就应该以儿童为本。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儿童为本就要做到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即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要从儿童的真正需要着手;创造儿童的成功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儿童最根本的需求;发挥儿童的潜能,儿童虽小,但潜能很大;
2、主体理念: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类别差异,因材施教。儿童不是同一的儿童,而是各有差别,我们的教育不能一视同仁。孔子明确宣称“顺应天意而为之”,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
3、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尚自然,展人性”。尚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就应该尊重儿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展人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天性,以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4、唐代大诗人、哲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文中写到“顺木之天,植木之性,其天者全,其性得矣!”种树要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天性,教育儿童何尝不是如此。可以改为“顺童之天,育童之性,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5、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学习;解放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体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属性。
三、研究目标
1、对学生目标:
(1)、通过实施童性化教育,促进儿童天性好学、好玩、好心情。
(2)、通过实施童性化教育,培养快乐、和谐、发展的新儿童。
2、对教师目标:
⑴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⑵培养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家长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⑶通过研究和实践,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⑷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对学校目标:
⑴建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办成具有特色的名牌学校。
⑵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调动一切办学力量和教学手段,全方位育人。
⑶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和丰富“童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⑷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以及师资培训新模式。
4. 对家庭目标
⑴改变家庭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使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⑵使家长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⑶营造可以交流、对话的家庭氛围,丰富家庭的精神环境,回归儿童快乐的童年。
四、研究意义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与实践符合儿童成长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自然成长,健康发展,快乐生活。实施童性化教育,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而且能为他们能提供广阔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并能有多维度的与自然、与家庭、与同伴、与老师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让儿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养成健全的人格。
具体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探索与实践让儿童感到亲切、和谐、易获得安全感、生存感、归宿感满足的学校环境、条件、机制;
2、有助于探索能顺应儿童特点、实际、需要和规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
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品质——质量;
3、有助于探索家庭、社会与学校密切配合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机制;
4、有助于让儿童感受到自己在能够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非常喜悦的环境中成长,从而激发儿童主体的生命价值,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一)建学生喜欢的校园
——童性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语言、体态、理念、情感与童性化教育的研究
——童性化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成长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三)上学生喜欢的课
——儿童喜欢的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上儿童喜欢的课
(四)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
——童性化教育与农村小学开发校外德育途径的策略研究
——童性化教育与农村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五)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拓展农村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研究
——农村小学童性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六、教育网络图
小学童性化教育网络图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