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科,绘画工具和对象均与文人画有别,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然相对文人画而言,界画常被轻视为匠作,地位较低,研究极少。文章试图从界画绘制的意图、工具等探究其绘画方法。
【关键词】:界画;意图;工具;绘制
引言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组成部分,亦曾在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严格而言,界画的评判标准有两条,其一,用戒尺作画,其二,绘画题材主要为宫室屋宇、桥梁船舶、家具摆件等。《中国美术辞典》中关于“界画”的定义,专指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界笔和直尺画线,以建筑物及舟车等作为主要绘画内容的一个绘画门类。“尺寸层叠皆以准绳为则, 殆犹修内司法式, 分秒不得逾越。”[1] 故用戒尺严格、工整描绘宫室建筑等的绘画为界画,尺度谨严为界画最重要之特征。然此概念并未包含中国古代所有的界画,早期的界画尺度无后世那般标准,界画高峰时期的宋代,部分水平极高者亦可不假戒尺作界画,故界画的概念只是相对概念,在此不作特别区分,将具有界画特征之绘画统一归为界画探究。
一、界画的创作意图
界画由于其绘画题材的实用性,尺寸的准确性,其产生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战国时期“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2]和“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3]的史实均表明此时建筑图绘以满足营造为目的,同时亦表明此时的建筑图绘尺寸是相对准确的。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刘文通,京师人,善画楼台屋木,真宗朝入图画院为艺学,大中祥符初,上将营玉清昭应等宫,敕文通先作一小图样,然后成葺,丁朱崖命移写,道士吕拙郁罗萧台样,仍加飞阁于上,以待风雨,画毕,下匠氏为准,谓之七贤阁者是也,天下目为壮观。”[4]可知,界画直至宋代仍旧具有实用功能,界画的创作为实际建造所使用。
界画创作中的写生。界画以建筑、家具、车船等为作画对象,现存界画有明确的写生之作,写生亦是界画家练习创作的必然过程。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即是北宋汴京的场景。
此外尚有界画家自主创作的作品,总言之,界画创作可分为建筑先于界画和界画先于建筑两种,画家的自主创作亦可归为界画先于建筑一类,同于建筑设计一类。界画创作意图难以一一甄别,在此谨依建筑和界画的先后关系分两类总括之。
二、界画的绘制
1、界画的创作前提
界画的创作,依界画和建筑的先后关系归为两类。为建筑建造而作界画,此时界画家实为古建筑设计者,故其必须对古建筑有深入的理解。清徐沁《明画录》总结界画创作谓“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5] 《木经》为北宋初年工匠喻皓所著,书中叙述中国古代建筑各部分规格和构建的比例,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专著,徐沁谓界画家创作须胸中先有一部《木经》,正是强调界画家必须通晓古代建筑。宋李廌《德隅斋画品》评郭忠恕《楼居仙图》:“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大,増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曽无小差,非至详至悉委曲于法度之内者不能也。”[6]可见,郭忠恕之界画至为精准,其计量方法类似于宋李诫《营造法式》的材分制度,界画的准确度亦已达到建筑设计的水平,其人对古建筑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然郭忠恕已代表古代界画的最高水平,一般界画家定难达其水平,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此画虽可归为界画,建筑、车船等造型准确,但结构、比例却不尽准确,写生成分较强,至明清时期之界画,斗拱等细部则更见简括,往往只画总体形制。因此,界画家对古代建筑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另外,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认为界画所绘之古代建筑关涉各构件之名称、结构、比例等,反问“凭何以画屋木也?画者尚罕能精究,况观者乎”[7],在此,作者以反问形式更加肯定画界画者必须知晓古代建筑,但精通的画家亦很少。
总言之,界画的创作须以理解古代建筑为前提,但画家水平有别,创作意图亦不尽相同,对古建筑的理解亦因人而异。同时对郭忠恕作界画“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大,増而倍之,以作大宇”的评论,表明部分古代界画创作中,界画家应已掌握相应之数据,作画较为精准。
(2)界画的绘制
界画刻画精细,讲求比例准确,线条笔直,其绘制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此类绘画亦因此最终命名为“界画”。
界画的绘画工具,最具特色莫过于界尺,关于界画绘画工具的记载,唐代之前不详,唐代时期有关于“界笔直尺”的记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众皆谨於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8]界笔为一种专门画直线的笔,应为一种特殊的硬毫毛笔,配合直尺画出界画的直线,界笔直尺记载极少,具体的形制不详,但已证明,至迟在唐代时期已使用界笔直尺等特殊工具绘制界画,且部分水平极高的画家已可不使用特殊的笔尺绘制界画。目前所见资料,至迟在唐代末年已出现界尺,唐末冯贽《云仙杂记》记界尺笔槽:“有借界尺笔槽而破其槽者,白其主人曰,韩直木如常,孤竹君无恙,但半面之交,忽然折节矣,主人大笑”[9],借物者以界尺笔槽比喻人事,似乎界尺笔槽为两个半面相交,刻槽以供行笔的构件,惜无实物、图像证明,形制不明。
进入宋代,关于界画绘制工具的认识较为清晰,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唐以前所用尺的情况不明,宋以后画直线用一种称为“界尺”的工具。它是一根断面作L形的直尺,作画时用执筷的方法同时执一支笔和一根筷子(或竹木细杆),以筷子在界尺的槽内滑动,同时以笔尖着纸绢或壁面,即可画出直线。”[10]界尺实物存世极少,现存于杭州园林局的明代一套界尺、槽尺可为证,“明代界尺由等大上下两条直尺组成,两直尺之间用二铜杆在左右端连接,可变化水平高低位置。槽尺是开有半圆槽的木杆,作画时将毛笔紧贴半圆槽壁,手持槽尺笔,并可根据直线的粗细需要,调整笔锋露出槽口长短来确定粗细,再以槽口紧依界尺的上尺边缘行笔。另有一种槽尺的制作方法是剖开笔管成圆,将毛笔夹在其中。不管槽尺的制作方法有几种,槽尺的主要作用是使毛笔与界尺之间墨不会外渗,行笔引线有所依循,不致偏差,并能保持线条的“笔墨均壮”。”[11]槽尺是除界尺外的另一种工具,都可绘出直线,界尺两条直尺组成组成,可以上下移动,可快速方便绘出平行线,“L”形直尺则可绘出垂直线。 然而,唐宋时期的绘画形式与现在有别,“唐宋以前,壁画盛行,画家们是站着画的,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着来画,像今天画油画似的,与元明以后文人案头作画的方式不同。”[12]这是唐宋绘画与元明绘画在作画方式上的重要区别,此变化大致在宋代,将纸绢铺在桌案作画的方式逐渐兴起,这与家具的演变有紧密联系,而框架绷绢的画
图2-1 宋人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藏。
法只在民间画工中沿用下来。这种画法的变化与家具发展变化关系紧密,并有实物为证。如图2-1,宋人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的局部,画中右边画家在用框架绷好的绢上为他人画像。现存山西右玉宝宁寺元明间水陆画,如图2-2,内画上部中间画匠手提画像框架,此外早期界画多为壁画、屏风画之类绘画,故在唐宋时期部分绘画的载体仍需画架固定,立着而画。
图2-2 山西右玉宝宁寺元明间水陆画(局部)
界画的绘制,首先画家必须掌握相应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熟悉古建筑各机构的名称和组合关系,各单体建筑相互的组合,形成总体的布局,因界画创作意图的不同,对界画家的古建筑知识水平要求会有差别。受家具发展的影响,唐宋时期的绘画主要在框架固定好的纸绢等载体上立着作画,界画家凭借界尺或者槽尺,使用毛笔绘制界画。
结语
界画的创作最初是以实用的目的出现的,服务于建筑营造,后亦出现写生等形式,其创作需假界尺,宋代时期界尺始有较为明确的形制,但早期绘画是直立而画,亦有用框架固定纸绢作画的形式,与元明清时期伏案而画的形式有所区别。
注释:
[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第504页。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明津逮秘书本,第34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7页。
[4](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页。
[5](清)徐沁:《明画录》,卷二,清读书斋丛书本,第8页。
[6](北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明故事文房小说本,第6页。
[7](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明津逮秘书本,第4页。
[8]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明津逮秘书本,第14页。
[9](唐)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第11页。
[10] 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11]沈康身:《界画视学和透视学》,载《科技史文集》第八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页。
[12]张珩:《怎样鉴定书画》,转引自薛永年主编《名家鉴画探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9页。
【关键词】:界画;意图;工具;绘制
引言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组成部分,亦曾在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严格而言,界画的评判标准有两条,其一,用戒尺作画,其二,绘画题材主要为宫室屋宇、桥梁船舶、家具摆件等。《中国美术辞典》中关于“界画”的定义,专指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界笔和直尺画线,以建筑物及舟车等作为主要绘画内容的一个绘画门类。“尺寸层叠皆以准绳为则, 殆犹修内司法式, 分秒不得逾越。”[1] 故用戒尺严格、工整描绘宫室建筑等的绘画为界画,尺度谨严为界画最重要之特征。然此概念并未包含中国古代所有的界画,早期的界画尺度无后世那般标准,界画高峰时期的宋代,部分水平极高者亦可不假戒尺作界画,故界画的概念只是相对概念,在此不作特别区分,将具有界画特征之绘画统一归为界画探究。
一、界画的创作意图
界画由于其绘画题材的实用性,尺寸的准确性,其产生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战国时期“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2]和“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3]的史实均表明此时建筑图绘以满足营造为目的,同时亦表明此时的建筑图绘尺寸是相对准确的。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刘文通,京师人,善画楼台屋木,真宗朝入图画院为艺学,大中祥符初,上将营玉清昭应等宫,敕文通先作一小图样,然后成葺,丁朱崖命移写,道士吕拙郁罗萧台样,仍加飞阁于上,以待风雨,画毕,下匠氏为准,谓之七贤阁者是也,天下目为壮观。”[4]可知,界画直至宋代仍旧具有实用功能,界画的创作为实际建造所使用。
界画创作中的写生。界画以建筑、家具、车船等为作画对象,现存界画有明确的写生之作,写生亦是界画家练习创作的必然过程。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即是北宋汴京的场景。
此外尚有界画家自主创作的作品,总言之,界画创作可分为建筑先于界画和界画先于建筑两种,画家的自主创作亦可归为界画先于建筑一类,同于建筑设计一类。界画创作意图难以一一甄别,在此谨依建筑和界画的先后关系分两类总括之。
二、界画的绘制
1、界画的创作前提
界画的创作,依界画和建筑的先后关系归为两类。为建筑建造而作界画,此时界画家实为古建筑设计者,故其必须对古建筑有深入的理解。清徐沁《明画录》总结界画创作谓“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5] 《木经》为北宋初年工匠喻皓所著,书中叙述中国古代建筑各部分规格和构建的比例,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专著,徐沁谓界画家创作须胸中先有一部《木经》,正是强调界画家必须通晓古代建筑。宋李廌《德隅斋画品》评郭忠恕《楼居仙图》:“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大,増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曽无小差,非至详至悉委曲于法度之内者不能也。”[6]可见,郭忠恕之界画至为精准,其计量方法类似于宋李诫《营造法式》的材分制度,界画的准确度亦已达到建筑设计的水平,其人对古建筑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然郭忠恕已代表古代界画的最高水平,一般界画家定难达其水平,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此画虽可归为界画,建筑、车船等造型准确,但结构、比例却不尽准确,写生成分较强,至明清时期之界画,斗拱等细部则更见简括,往往只画总体形制。因此,界画家对古代建筑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另外,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认为界画所绘之古代建筑关涉各构件之名称、结构、比例等,反问“凭何以画屋木也?画者尚罕能精究,况观者乎”[7],在此,作者以反问形式更加肯定画界画者必须知晓古代建筑,但精通的画家亦很少。
总言之,界画的创作须以理解古代建筑为前提,但画家水平有别,创作意图亦不尽相同,对古建筑的理解亦因人而异。同时对郭忠恕作界画“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大,増而倍之,以作大宇”的评论,表明部分古代界画创作中,界画家应已掌握相应之数据,作画较为精准。
(2)界画的绘制
界画刻画精细,讲求比例准确,线条笔直,其绘制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此类绘画亦因此最终命名为“界画”。
界画的绘画工具,最具特色莫过于界尺,关于界画绘画工具的记载,唐代之前不详,唐代时期有关于“界笔直尺”的记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众皆谨於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8]界笔为一种专门画直线的笔,应为一种特殊的硬毫毛笔,配合直尺画出界画的直线,界笔直尺记载极少,具体的形制不详,但已证明,至迟在唐代时期已使用界笔直尺等特殊工具绘制界画,且部分水平极高的画家已可不使用特殊的笔尺绘制界画。目前所见资料,至迟在唐代末年已出现界尺,唐末冯贽《云仙杂记》记界尺笔槽:“有借界尺笔槽而破其槽者,白其主人曰,韩直木如常,孤竹君无恙,但半面之交,忽然折节矣,主人大笑”[9],借物者以界尺笔槽比喻人事,似乎界尺笔槽为两个半面相交,刻槽以供行笔的构件,惜无实物、图像证明,形制不明。
进入宋代,关于界画绘制工具的认识较为清晰,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唐以前所用尺的情况不明,宋以后画直线用一种称为“界尺”的工具。它是一根断面作L形的直尺,作画时用执筷的方法同时执一支笔和一根筷子(或竹木细杆),以筷子在界尺的槽内滑动,同时以笔尖着纸绢或壁面,即可画出直线。”[10]界尺实物存世极少,现存于杭州园林局的明代一套界尺、槽尺可为证,“明代界尺由等大上下两条直尺组成,两直尺之间用二铜杆在左右端连接,可变化水平高低位置。槽尺是开有半圆槽的木杆,作画时将毛笔紧贴半圆槽壁,手持槽尺笔,并可根据直线的粗细需要,调整笔锋露出槽口长短来确定粗细,再以槽口紧依界尺的上尺边缘行笔。另有一种槽尺的制作方法是剖开笔管成圆,将毛笔夹在其中。不管槽尺的制作方法有几种,槽尺的主要作用是使毛笔与界尺之间墨不会外渗,行笔引线有所依循,不致偏差,并能保持线条的“笔墨均壮”。”[11]槽尺是除界尺外的另一种工具,都可绘出直线,界尺两条直尺组成组成,可以上下移动,可快速方便绘出平行线,“L”形直尺则可绘出垂直线。 然而,唐宋时期的绘画形式与现在有别,“唐宋以前,壁画盛行,画家们是站着画的,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着来画,像今天画油画似的,与元明以后文人案头作画的方式不同。”[12]这是唐宋绘画与元明绘画在作画方式上的重要区别,此变化大致在宋代,将纸绢铺在桌案作画的方式逐渐兴起,这与家具的演变有紧密联系,而框架绷绢的画
图2-1 宋人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藏。
法只在民间画工中沿用下来。这种画法的变化与家具发展变化关系紧密,并有实物为证。如图2-1,宋人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的局部,画中右边画家在用框架绷好的绢上为他人画像。现存山西右玉宝宁寺元明间水陆画,如图2-2,内画上部中间画匠手提画像框架,此外早期界画多为壁画、屏风画之类绘画,故在唐宋时期部分绘画的载体仍需画架固定,立着而画。
图2-2 山西右玉宝宁寺元明间水陆画(局部)
界画的绘制,首先画家必须掌握相应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熟悉古建筑各机构的名称和组合关系,各单体建筑相互的组合,形成总体的布局,因界画创作意图的不同,对界画家的古建筑知识水平要求会有差别。受家具发展的影响,唐宋时期的绘画主要在框架固定好的纸绢等载体上立着作画,界画家凭借界尺或者槽尺,使用毛笔绘制界画。
结语
界画的创作最初是以实用的目的出现的,服务于建筑营造,后亦出现写生等形式,其创作需假界尺,宋代时期界尺始有较为明确的形制,但早期绘画是直立而画,亦有用框架固定纸绢作画的形式,与元明清时期伏案而画的形式有所区别。
注释:
[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第504页。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明津逮秘书本,第34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7页。
[4](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页。
[5](清)徐沁:《明画录》,卷二,清读书斋丛书本,第8页。
[6](北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明故事文房小说本,第6页。
[7](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明津逮秘书本,第4页。
[8]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明津逮秘书本,第14页。
[9](唐)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第11页。
[10] 傅熹年:《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11]沈康身:《界画视学和透视学》,载《科技史文集》第八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页。
[12]张珩:《怎样鉴定书画》,转引自薛永年主编《名家鉴画探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