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作家余华与陌路女孩的生死传奇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w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岁白血病女孩宋静,经过多次炼狱般的化疗,生命依然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单亲家庭的凄苦生活和积蓄耗尽面临的窘境,让她渐渐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唯一支撑她的,是作家余华的《活着》。她最后的心愿,是在死神降临前见到余华。
  为帮女儿了却最后的心愿,宋静的母亲在成都街头散发传单“寻找余华”,引来网民爱心接力传递。远在海外的余华惊悉消息急速回国,把这个命悬一线的女孩接到北京治疗,不仅为她捐助10万元治疗费,还帮她寻找骨髓移植的骨髓供体……
  “活下去”!一个坚如磐石的信念,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女孩,一场生死大营救,呼啸在生命的寒冬……
  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
  “无论如何,我要在女儿死之前见到余华。”2012年12月11日,天还没亮,宋绍欧就用电动车载着400份《寻人启事》,来到成都市犀浦镇,她要为患了白血病的女儿寻找著名作家余华。其实,能否找到余华,她心里根本没底。“人家一个大作家,与我的女儿素不相识,有可能来见她吗?”
  街头,宋绍欧竖起两米高的广告牌,上面是宋静和余华的大幅照片。“白血病女孩寻找著名作家”、“作家余华,我很想见您”,两行大字格外醒目。宋绍欧性格腼腆内向,但为了女儿最后的愿望,她什么都顾不得了……这一幕被成都当地媒体报道后,“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立即飘红网络,为白血病女孩找余华的呼声经网友接力传递,此起彼伏……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当母女俩几近绝望时,宋绍欧的手机响了。“您好,我是成都晚报的记者,余华老师已联系上了,他写了一张字条,从北京捎了过来。”宋静抱着妈妈:“妈妈,不会是假的DE?”很快,記者将余华的亲笔字条送了过来,上面写着——
  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余华2012年12月12日
  原来,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从网络上惊闻病入膏肓的宋静在寻找自己。他立即动身回国,决定满足这个女孩的临终愿望。可由于身体疲惫、倒时差的缘故,他要在北京稍作停留,考虑到宋静焦急的心情,便托人先捎来一张字条。当这张传递着暖暖爱意的字条辗转传到宋静母女手中,两人泪流满面地抱在一起。
  随后,记者帮宋静拨通了余华的手机。听到余华的声音,宋静激动地说:“余华叔叔,我忍受了很多痛苦,为了不拖累妈妈,我想到了死。但读了《活着》后,一种强烈的愿望促使我要活下去。”余华连忙说:“宋静,你还年轻,梦想才刚刚开始,你要记住,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得知宋静与妈妈干细胞配型成功,余华又鼓励道:“你一定要活下去,你还有妈妈!”一股新生的火焰,重新在宋静心头霍霍燃烧。
  1991年3月10日,宋静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她的父亲嗜酒如命,经常殴打她们母女俩。1997年,宋绍欧与丈夫离了婚。此后,她带着女儿,开始了四处漂泊打工的生涯。她先后干过餐馆清洁工、服务员,当过保姆,省吃俭用地供宋静读书。2011年7月,宋静从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毕业,并很快在成都市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她想要让母亲从此过上好日子,然而这时却被诊断出患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死神迫近。
  2011年8月8日,宋静住进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进行化疗。同室病友相继去世,宋静感伤地问妈妈:“我会不会也出不去了?”宋绍欧只能抱着女儿默默流泪。她没敢告诉宋静,医生断言,女儿只能活3个月。首次化疗,宋静一天呕吐数次,吐得胆汁都出来了……
  201 2年9月20日,宋静接受了第8次化疗。从早到晚,要输一种黑色的液体。输液后,依然是反复的呕吐,把所有的希望都吐了出来,而黝黑的绝望留在体内。病痛的折磨,让宋静无数次产生自杀的念头。这时,她的闺蜜给她送来4本书,鼓励她好好活下去,其中就有余华的《活着》。当时,宋静已在等死,心如死灰。然而,读了三个多小时《活着》后,一股强大力量吸引了她。文中的主人公富贵,无论遭遇什么磨难,都咬牙坚持,让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这深深打动了宋静。两天的时间内,她一口气把《活着》读了三遍。她流着泪对宋绍欧说:“妈妈,余华叔叔的书在提醒我要好好活着。”宋绍欧欣喜若狂。然而,女儿接下来提出的要求让她犯了难:“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
  一个农村妇女哪里去找余华呢?但为了女儿,宋绍欧豁出去了。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余华叔叔。我会好好活着”
  余华的出现让宋静的生命重新有了色彩。这天,余华给宋静打来电话说:“你们来北京治疗吧,我已联系好了北大人民医院。”原来,考虑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余华连续几天奔波,联系上北大医院血液科黄晓军教授,安排宋静的手术事宜。闻听此言,电话那头的宋静差点跳起来:“这让我怎么感谢余华叔叔……”
  想到马上要见到余华叔叔,宋静的心情更为急切,她与妈妈连夜打点包裹准备启程。2012年12月16日,启程的前一天晚上,宋静收到了余华的短信:“明天北京很冷,要多穿点儿衣服。”
  17日晚上,宋静来到北京,很快见到了黄晓军教授,并进行了第二天相关体检的安排。此时,繁忙的余华本应到美国讲学,但为了宋静,他推掉了邀请,并将与宋静的见面时间安排在20日15时30分。
  这天上午,宋静即将接受骨髓穿刺手术,以做与母亲骨髓配型前的准备。手术台上,十多厘米长的钢针捻进宋静的腰部,她咬紧牙关始终没吭一声。手术刚结束,她就接到余华发来的短信:“我从网上查到了你们的捐助账户,已汇去10万元,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宋静感动地对母亲说:“妈妈,就是为了余华叔叔,我也一定好好配合治疗。”
  零下十多度的京城,最暖人心的见面时刻终于到了。病房里,眼前的余华像亲人一样亲切随和,这就是那个名震海内外、用生命的质感写就《活着》的大作家吗?随着余华亲切而真挚的问候,宋静紧绷的心渐渐松弛下来。余华详细询问了宋静的病情,让她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并把1993年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送给她,并签名赠言“宋静小友,活着!”。   宋绍欧告诉余华,护士每天要给宋静打三针,密密麻麻的针口让护士都不忍心扎了。余华泪眼婆娑:“宋静,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宋静点了点头:“余华叔叔,我想见您,其实就想弄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我们这种患重病的人来说,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余华劝导她:“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责任。我写《活着》就是想告诉读者,人是为活着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时还有人批评我宣扬‘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顿了顿,余华又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有些人经历的可能不是疾病,比如我们这代很多人经历了苦难,但都坚强地活了下来。”宋静黑暗的内心似乎被火把照亮:“余华叔叔,我一定好好活着。”余华和宋绍欧都笑了。
  “余华效应”情动京城
  在余华的蝴蝶效应下,腾讯文化携手腾讯公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为宋静发起了募捐活动。看到账户上每天逐渐上涨的数字,宋静和宋绍欧都看到了希望。
  2013年1月3日,宋静转到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准备迎接与母亲配型的进一步检查。早在201 2年11月,她们在成都市造血干细胞库配型,结果是母女半相合。医生告诉她们,只有亲生姊妹才有可能是全相合,她们的配型结果质量一般。尽管如此,宋静还是相信自己一定有救,特别是余华的出现,更加增强了宋静战胜病魔的信心。
  4天后,宋绍欧走上手术台做骨髓穿刺,内心既紧张又害怕。宋静在旁边安慰她:“妈妈,我做了近十次了都没事,您也一定行的。”注射麻醉后,钢针扎进骨髓,宋绍欧听到“哧哧”的响声,但女儿就在旁边,她不能表现出任何害怕。
  手术结束后,宋绍欧紧张得出了一身汗,怀里的枕头被揉成了团。医生提醒她:“两天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可半個小时后,宋绍欧就坐不住了,她想回到出租屋给宋静做营养餐。可是,她的腿还没抬起来,就摔在地上。麻醉的药力逐渐减弱,伤口也越来越疼。宋绍欧给自己鼓劲:“余华老师和那么多爱心人士倾力相助女儿,作为母亲,难道还过不了这道坎吗?”就这样,她强忍疼痛,坚持回家做饭……
  然而,1月9日检查结果显示,有个指标对宋静骨髓移植后的恢复非常不利,母女配型基本失败。宋绍欧的心一下掉进了冰窟窿,她对主治医生请求道:“我们上次配型很成功的,您再好好看看……”医生无奈地说:“你们最好到中华骨髓库中找一找,也许能够找到合适的配型。你只能作为后备配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试一试。”当晚,母女俩都失眠了,陷入深深的绝望。她们不知道在中华骨髓库寻找到配型的概率有多大。宋静蒙着被子哭泣,宋绍欧也急得六神无主,坐立不安。
  1月11日,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母女俩惊喜不已,主治医师告诉她们:“你们很幸运,余华获悉你们配型失败的消息后,从中华骨髓库中辗转找到24岁的武汉小伙子操石杰。他与宋静配型很可能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宋静立刻给余华发短信:“余叔叔,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内心的感谢。”余华回复:“生与死其实就一念之间,继续加油。”
  半个月后,医生检查发现,宋静血小板只有2万个,与正常值一千万个距离极大。这就预示着她身上有出血点,一旦出血不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医院所在地的廊坊市中心血站供血紧张,医院要她们自己寻找血小板。翌日,廊坊市两位女记者获得消息,很快表示要接过余华的爱心接力棒,无偿捐献血小板……宋静在微博上感谢这些好心人:“是余华叔叔和像余华叔叔一样可敬的好心人在救我,我一定要活下去……”
  2013年大年初一,宋静第10次化疗结束,如果不出意外,她将进行清髓手术。那段时间,宋静在网上读到一则“白血病患者都进舱清髓了,捐献者却反悔弃捐”的新闻,她的内心也忐忑不安,生怕志愿者反悔。余华发来短信鼓励她:“宋静,武汉志愿者操石杰和你一样,都面对过死亡。因此,对于生死比一般人更有感触。请相信,你们的合力一定可以让你重新走进阳光里。”宋静的眼角再次湿润了。
  2013年2月28日晚上,宋绍欧按照医生的要求帮女儿剃头,女儿第二天就要进隔离舱了。当第一缕秀发从颤抖的剪刀下飘落,宋绍欧停了下来:“孩子,妈妈剪不下去了。”宋静鼓励她:“没事,以后还会长起来的。”看着秀发一缕一缕地落在地上,宋静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说:“光头还挺好看的。妈妈,给我取个法号吧。”宋绍欧被逗乐了:“就叫‘干净’吧。”“对,看您给女儿剃得多干净。”
  3月1日,宋静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将与外界隔绝。进舱前,她收到了余华托人送来的鲜花,内置的红色贺卡上写着:“为了苦命的妈妈和那么多关注、牵挂你的人,你要活着!”带着满满的爱,宋静进舱了。每天,她有50分钟的时间与母亲视频。可化疗两天后,宋静就没有力气说话了。紧接着是近10天的清髓阶段,宋静疼得吃不下饭,只能依靠输液补给营养。渐渐能走的时候,宋静就坚持自己护理。看着女儿拖着一根3米长的输液管进出洗手间,宋绍欧的眼泪流了下来。
  3月11日,宋静用手机从网上搜到了武汉捐献志愿者操石杰的信息,泪如泉涌。她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刻,我哭了。我不是为化疗、清髓难受。而是我得知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操石杰哥哥的父亲是得癌症去世的。因为亲人的去世,他感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和无私捐助的金贵。他的话真的太感动我了。我要谢谢他。”
  3月13日晚上,宋静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她和妈妈视频,问:“妈妈,您瘦了?”宋绍欧强忍酸楚,摇摇头:“妈妈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操石杰哥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明天下午就能送到医院了。”宋静笑了。这一天,她连发了两条微博:“想到明天就要输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心里有些激动。”“我想对大家说:谢谢你们!患病以来,社会各界爱如潮水。先有余华叔叔嘘寒问暖慷慨解囊,后有操石杰哥哥无偿捐献,还有很多爱心人士前来探望。这样的大爱,以后一定在我身上继续传递下去!”
  3月14日10时30分,操石杰5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宋静的身体……医生告诉宋绍欧,手术很成功,宋静的状态很好。再经过一些后续治疗和观察,身体将逐渐康复。当天,她收到余华发来的祝贺短信:“上天在帮你,活着,真好!”宋静这才知道,虽然余华忙于创作,但他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她的病情。在这场与死神的拔河中,余华像亲人一样始终与自己同在。
  由于术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严格隔离,宋绍欧通过视频告诉女儿:“这几天我也读了《活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帝让我们母女承受这场灾难,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人间真情。我们是幸运的!”宋静露出患病以来难得的笑容,向妈妈打出一个V型手势:“妈妈,相信我,我会好好活下去!活着,真好!”
  编辑 纤手暖
其他文献
白天变短、夜间变长,几场秋雨寒风过后,秋天真的来了!随着早晚寒气加重,草木开始衰败、枯黄,面对日渐萧条的环境,你会经常感到莫名心烦、情绪低落吗?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情结,其实也是季节性抑郁的心理问题表现。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尤其是身处异乡的人,更容易在这个“风起叶落”的季节心生伤感。有人甚至会患上“悲秋抑郁症”!所以,当心哦,别让“悲秋”缠上你!  我们为什么会“悲秋”  心理学家认
期刊
1.  自记事起,十个心眼有九个不喜欢他。  他的长相一点也不男人。矮矮的,瘦瘦的,不仅谈不上帅气,一眼看过去甚至还有点猥琐。他文化水平也不高。跟人聊天时,常因孤陋寡闻而露怯。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旁人的哄笑竟引不起他丝毫的难堪。每逢遇到这样的尴尬,母亲总会恨铁不成钢地埋怨,“真是脑袋让门挤了,一点眼力见儿也没有。”  好在,他不常在家。即使在家,不到情非得已,他一般不爱说话。对他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
期刊
他和她的相识是在一个晚会上,那时的她年轻美丽,身边有很多的追求者,而他却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此,当晚会结束,他邀请她一块去喝咖啡的时候,她很吃惊,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答应了。  坐在咖啡馆里,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很是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她只想尽快结束。但是当小姐把咖啡端上来的时候,他却突然说:“麻烦你拿点盐过来,我喝咖啡习惯放点盐。”当时,她愣了,小姐也愣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以至于他的脸
期刊
在黑龙江边,一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与美丽村姑小凤擦出爱火。不料,父母闻讯后却将小凤深锁家中,后又逼其嫁人。一年后,她疯了,并遭夫家遗弃。他不顾一切娶她为妻,事业成功后又带她回到上海生活,珍宝般宠爱至今……2013年7月,香港亚东影视集团欲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打造成一部比《山楂树之恋》更真实感人的电影大片。而历经40年人生风雨,这对传奇恋人现在怎样了?  情定黑土地,却遭父亲棒打鸳鸯  1997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虽然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体重、身材依旧,活力不减,一直是校教工运动会400米和800米纪录保持者。范志红在《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减肥要领——  减肥要减的是什么?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淀粉和各种糖),不能减少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甚至还要比平日增加才对。真正有营养的东西不容易增肥,倒是营养差的东西才容易增肥。  食物的营养素有将近50种,六大类,
期刊
1  陈宇关上门,在不算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呆坐了15分钟。他在这间公司里熬了十年,终于升做经理,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回想一下奋斗历程。这12平方米的小屋,得来真是不容易。  就在这时,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一个20出头的女孩走进来。长发束成马尾,简单的白衬衫,透着素淡清新。大概是第一天上班,眼神里看得出一丝紧张。她说:“陈经理,你好,我叫莫佳佳,人事部的张经理要我到你这儿来报到。”  “哦,是新来的
期刊
香港富姐丁雨玲因患原发性不孕症结识了深圳知名生殖专家王前,两人一见钟情,并在深圳同居。为了报答丁雨玲为自己付出的感情,王前自愿捐出精子一圆丁雨玲的妈妈梦,两人先后通过代孕和自孕生育了两个女儿。2003年,丁雨玲意外发现情人早有家室,两人关系迅速恶化,并最终闹到了法院。此后,丁雨玲和王前再无联系。7年过去,难忘旧情的丁雨玲却带着一个两岁的男孩找到王前,并称他就是孩子的父亲,希望能和他再续前缘。多年没
期刊
有一段日子,我的眼前总是出现这样一幕:在南部靠海的小城里,湿润咸涩的季风浸润盛开着红花的道路,路旁楼群里同样茂盛葱茏的露台上,做早餐的女主人出神儿地望着一锅可人的桂花粥,在等待它出锅的间隙,匆忙地把偶得的两句好诗贴在冰箱的便笺上……  这其实是诗人王小妮在10年前创作的一首诗,那时喜欢诗歌的我,把这一意象变成了生活目标,与心爱的人,在美丽的城市,过平凡但有诗性闪光的日子。我相信只要生活不缺乏诗意,
期刊
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喜欢回忆,便意味着“老”了。我却觉得,回忆,是与曾经的自己“重逢”,与现在的自己“对话”。不管是否已老,有值得去回忆的东西,终归是美妙的。  记忆是一台“时光机”,镌刻着我们经历的一切,把过去的带给现在,把现在的留给未来。总有一些时候,人们会与“回忆”不期而遇。当你端详着已经泛黄的陈年旧照,当你偶然听到熟悉的老歌,当你回想起曾经爱过和错过的人……心头总会漾起别样的味道。  今年
期刊
登录博客,有一纸条红红地跳出来。  “阴冷的天,读着你的文字取暖。不常来,你却一直都在。朋友就是,无论走过多久,总会在一个瞬间,心会为你柔软,偶然想起你来。”  纸条是一位久不联系的北国女友发来的。一字一句读着那些满含温度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女友温婉和煦的笑容,那么安静地在自己的柴米油盐里忙碌着。僵硬了太久的心忽然柔软得一塌糊涂。多么好的“偶然想起你来”。  我喜欢这样的偶然。  很多友谊的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