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课题,组织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动应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新课题——应对社会结构的变动,实现组织工作对各社会阶层的有效延伸。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层出不穷。在这些组织中,集聚了相当数量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同时,由于就业方式的日趋灵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迫切要求加大对各领域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发挥党组织在社会各种组织中的带动作用;迫切要求把社会各阶层人士吸引集聚到党组织周围,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迫切要求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党组织的活力,提高党的工作实效。新任务——应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发挥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高位、高速发展,目前,海门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已处在一个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交织并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个人与个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同时,人们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迫切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迫切要求党的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迫切要求广大党员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使命——应对思想观念的变化,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组织资源。多渠道、高速度的信息采取、处理和传播方式正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民众的法律意识日趋深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自由度和宽容度进一步拓展。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完善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迫切要求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和诚信观念,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本领;迫切要求引导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抽取最大“公约数”,缓解社会结构两极分化的趋势,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安定。
在新形势下做好组织工作,关键在于创新。
推进观念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树立服务发展的观念。坚持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超前谋划,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选拔经济型、实干型、开拓型的干部,启用眼界宽、思路宽、心胸宽的干部,努力把旺盛的工作热情、群众的迫切愿望、科学的实践精神统一起来。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打破有碍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习惯思维定势,建立以制度公正、机会平等、规则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教育党员干部既敬业,更精业;既谈奉献,更讲贡献。
推进载体创新,搭建工作平台。
围绕提高本领创新载体。一是以“抓一把手、带一班人、强一支队伍”为工作主线,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教育培训,增强一把手的执政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一班人的责任意识和整体执政能力、一支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分层分类制定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新办法,进一步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以能力定地位、以政绩定升迁”的用人导向。三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对口帮扶“无盲区”、为民服务“全覆盖”。
围绕发挥作用创新载体。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分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比学习调研,看理论素养是否有所提高,有没有形成超前的思路;比作风建设,看工作态度是否更加主动,有没有具备超越的胆略;比能力水平,看工作业绩是否全面提升,有没有达到超赶的效果。”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全面提高镇村干部的“双强”能力。’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无职有为,创业创优”活动,深化定责上岗工程。在企业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创评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心连心”志愿活动。
围绕激发活力创新载体。一是建立起上下联动,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相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深入挖掘各类拔尖人才。二是树立“构建和谐社会,人才先行”的现代人才观,进一步放大人才及其人才先进单位的典型效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完善各项人才配套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创业搭建“舞台”。三是创建以制度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政策环境,通过“专题培训”“青蓝结对”、“技能比武”、“外挂深造”等途径,形成“人才强市、聚才兴业”的浓厚氛围。
推进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干部、人才管理方式。一是对干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适时适度向群众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认真组织群众参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参与干部、人才的考察考核。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等,认真拓宽群众参与范围。三是推行差额选举、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做好机关中层干部交流工作,重点加大热点部门、热点岗位的交流力度。四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实名举报反馈制度,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指定责任人,实施专项调查、限期回复。建立健全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等制度,保障群众监督权落到实处。
创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方式。一是坚持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引导相结合,严格党内生活与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内容、方式。二是积极推行“党员进社区、进农户”工作。进一步深化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帮扶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活动。三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行一卡式管理和积分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应对不同层次党员需求的组织服务机制,建立特困党员创业帮扶基金,切实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一是在村级组织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二是在社区建立以服务居民为重点的民主化、网络化管理机制,把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三是在企业实行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为重点的民主管理方式,发挥企业党组织协调维权、团结凝聚、民主管理的作用。
推进机制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大党建机制。通过理顺和完善党组织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执政资源,形成上下相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络构架和工作平台,使组织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上更加丰满充实,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在成效上更加显著突出。
创新大组织机制。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延伸组织工作的触角,理顺组织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加强沟通,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组织工作、支持组织工作,形成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格局。
创新大开放机制。打破组织工作的“封闭性”,消除神秘感。在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党员工作中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努力建立民主开放、运转有效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体系。
创新大提升机制。大幅度提升组工干部的素质,大力度提升组工干部的能力,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组工干部政治鉴别、知人善任、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新课题——应对社会结构的变动,实现组织工作对各社会阶层的有效延伸。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层出不穷。在这些组织中,集聚了相当数量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同时,由于就业方式的日趋灵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迫切要求加大对各领域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发挥党组织在社会各种组织中的带动作用;迫切要求把社会各阶层人士吸引集聚到党组织周围,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迫切要求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党组织的活力,提高党的工作实效。新任务——应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发挥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高位、高速发展,目前,海门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已处在一个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交织并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个人与个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同时,人们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迫切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迫切要求党的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迫切要求广大党员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使命——应对思想观念的变化,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组织资源。多渠道、高速度的信息采取、处理和传播方式正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民众的法律意识日趋深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自由度和宽容度进一步拓展。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完善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迫切要求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和诚信观念,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本领;迫切要求引导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抽取最大“公约数”,缓解社会结构两极分化的趋势,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安定。
在新形势下做好组织工作,关键在于创新。
推进观念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树立服务发展的观念。坚持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超前谋划,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选拔经济型、实干型、开拓型的干部,启用眼界宽、思路宽、心胸宽的干部,努力把旺盛的工作热情、群众的迫切愿望、科学的实践精神统一起来。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打破有碍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习惯思维定势,建立以制度公正、机会平等、规则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教育党员干部既敬业,更精业;既谈奉献,更讲贡献。
推进载体创新,搭建工作平台。
围绕提高本领创新载体。一是以“抓一把手、带一班人、强一支队伍”为工作主线,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教育培训,增强一把手的执政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一班人的责任意识和整体执政能力、一支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分层分类制定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新办法,进一步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以能力定地位、以政绩定升迁”的用人导向。三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对口帮扶“无盲区”、为民服务“全覆盖”。
围绕发挥作用创新载体。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分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比学习调研,看理论素养是否有所提高,有没有形成超前的思路;比作风建设,看工作态度是否更加主动,有没有具备超越的胆略;比能力水平,看工作业绩是否全面提升,有没有达到超赶的效果。”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全面提高镇村干部的“双强”能力。’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无职有为,创业创优”活动,深化定责上岗工程。在企业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创评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心连心”志愿活动。
围绕激发活力创新载体。一是建立起上下联动,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相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深入挖掘各类拔尖人才。二是树立“构建和谐社会,人才先行”的现代人才观,进一步放大人才及其人才先进单位的典型效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完善各项人才配套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创业搭建“舞台”。三是创建以制度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政策环境,通过“专题培训”“青蓝结对”、“技能比武”、“外挂深造”等途径,形成“人才强市、聚才兴业”的浓厚氛围。
推进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干部、人才管理方式。一是对干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适时适度向群众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认真组织群众参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参与干部、人才的考察考核。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等,认真拓宽群众参与范围。三是推行差额选举、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做好机关中层干部交流工作,重点加大热点部门、热点岗位的交流力度。四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实名举报反馈制度,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指定责任人,实施专项调查、限期回复。建立健全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等制度,保障群众监督权落到实处。
创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方式。一是坚持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引导相结合,严格党内生活与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内容、方式。二是积极推行“党员进社区、进农户”工作。进一步深化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帮扶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活动。三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行一卡式管理和积分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应对不同层次党员需求的组织服务机制,建立特困党员创业帮扶基金,切实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一是在村级组织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二是在社区建立以服务居民为重点的民主化、网络化管理机制,把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三是在企业实行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为重点的民主管理方式,发挥企业党组织协调维权、团结凝聚、民主管理的作用。
推进机制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大党建机制。通过理顺和完善党组织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执政资源,形成上下相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络构架和工作平台,使组织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上更加丰满充实,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在成效上更加显著突出。
创新大组织机制。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延伸组织工作的触角,理顺组织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加强沟通,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组织工作、支持组织工作,形成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格局。
创新大开放机制。打破组织工作的“封闭性”,消除神秘感。在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党员工作中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努力建立民主开放、运转有效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体系。
创新大提升机制。大幅度提升组工干部的素质,大力度提升组工干部的能力,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组工干部政治鉴别、知人善任、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