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海造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大肆填海造地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围海造地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探讨了国际与国内对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围海造地 生态环境 影响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而围海造地就是一种人类的活动,适度围海造田可补充土地资源,可有效防治自然灾害袭击如可有效防御风暴潮袭击,避免或缓解海蚀作用的影响,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围海造地可减轻人口压力等。但通過围垦工程和岸线整治,也带来相应的生态负效应,如围海工程使海洋动植物生境改变或丧失、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降低环境容量等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围海造陆现状及围海造地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世纪,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1国内外围海造地现状
1.1荷兰
自13世纪以来的八百多年里,荷兰人共围海造陆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国土的五分之一。荷兰真正国名叫“尼德兰”,译为“低洼之国”。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为了土地与大自然抗衡,荷兰人建造堤防,阻挡海水,同时荷兰也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海造地行动。在经历1916年水灾之后,决定封闭并开垦荷兰内海须德海:须德海工程。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全长32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防。通过修筑沿海岸线和河流堤岸修筑海(河)堤,在通航的入海(河)口修闸坝,同时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营造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荷兰的围海造地在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方面的负效应。主要反映在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河床淤积以至影响泄洪安全、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为解决这些负影响,荷兰政府还制定了宏大的“大自然计划”,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把占全国现有农田10%的24万公顷土地,重新还原成沼泽湿地、湖泊和海洋。经过几年实践,这一系列举措已开始显示出积极成果。
1.2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约3.3€?04km,其曲折的海岸除了形成众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运业和对外经济的联系外,更便于沿岸填海造地。日国土狭小的日本,填海造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九州的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就连人口密度不大的冲绳县也在不断地围海造地,从海上滩涂争回来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肆围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后遗症,日本环境厅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现在每年正以约2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过度的填海导致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同时,由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特别是以Isahaya湾湿地为代表的大量湿地生态系统的消失,引起了日本国内有关潮滩保护和公共工程改造的争论。
1.3 摩纳哥
摩纳哥与上述两国家相比,填海造陆面积远小于其他国家,但其填海造陆产生国土比例居世界之首。摩纳哥位于欧洲西南部,三面被法国包围,南面濒临地中海。边境线长4.5公里,海岸线长5.16公里。地形狭长,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00米。境内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自1861年脱离法国独立以来,摩纳哥便一直寻求各种方法扩大国土面积,截止2009年12月,国土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约0.4平方公里为填海造地20%的领土为填海造地。摩纳哥国家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计划开启一项“填海造地”工程,以解决国内人口膨胀造成的用地增加问题。该项“填海造地”工程将使摩纳哥丰维耶区向地中海延伸5万多平方米“陆地”,工程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动工。虽然该工程通过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措施,采用桩基人工岛的基础方式,减少了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但还是在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方面遭到了周边多国环保人士的诟病,该项目造成的巨大阴影区也将改变生态环境,造成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逐步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海底沙漠的出现。
1.4 中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状况将更加突出,不可避免地要向海洋继续索取土地资源。20多年来围海造地给深圳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滩槽演变剧烈、港口淤积、纳潮量迅速减少、海岸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计划到2010年天津海域使用面积为242.1km2(包括围海造陆、港池及景观用海),到2015年天津海域使用总面积为501.8km2(包括围海造陆、港池及景观用海。在开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小或避免土地围垦对海岸工程、环境和海洋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正确的海岸带管理(一体化管理)措施。
2 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境功能的影响
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天然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沿海滩涂湿地是各种鱼类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栖息、海鸟等野生动物觅食、珍稀动植物生长的场所,围海造地毁灭了它们的家园。河口海岸地区分布的潮间带淤泥滩、沙滩、红树林和岩岸等,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境。 这些生境在保护珍稀物种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降解环境污染、提供旅游资源、阻止或延缓洪水、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侵占潮间带沙滩和盐沼泥滩,破坏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的繁殖场所,并将导致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如围海造地对胶州湾地区海岸带的生境动能和生产功能影响最为显着,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一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此外湛江湾现有红树林海岸总面积达7.5 km2,按规划全部要围垦。由于红树林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固定泥沙,保护海滩,丰富潮间带生物量,具有净污作用,因此围垦后不仅将失去珍贵的红树林资源,还将失去保护岸线的屏障,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只能适应某些自然条件,故在决定生态系统内种群结构时,自然条件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围海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致使围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普遍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也发生改变,这一点不管在本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还是在底栖生物调查中都得出同样的结果。
尽管还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填海可能会导致海洋与海岸带生态功能破坏,如营养储存和循环功能、净化陆源污染物功能、保护岸线功能、调节全球水动力和气候功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功能;同时还指出,填海造地还会带来其他问题,如海洋泥沙淤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民赖以为生的空间丧失以及生境退化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但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有价值的野外监测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数据。
2.2 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纳潮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海湾与外海的海水交换强度和浮游植物的分布,它对于维持海湾的良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纳潮量减少,潮流水动力作用减弱,其可能会引起泥沙淤积,造成底质改变,对底栖生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港口航运,造成入海河口排水不畅等不良情况。其二不利于污染物的输移扩散,使得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围海造地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影响在进行海岸带开发活动时,不仅要对单一工程进行分析,还要综合研究多项工程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近岸海域的共同作用;并要合理设计围海造地的轮廓形状,最低限度的降低对近岸海域的不利影响。
此外,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加剧。围海造地造成海岸线的变化也影响着现代沉积物的沉积。
2.3 对生产功能的影响
海湾滩涂是各种鱼类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栖息,海鸟等野生动物觅食、珍稀动植物生长的场所,围海造地毁灭了它们的家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威胁。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海湾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影响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使渔业资源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滩涂的大面积减少造成了海水自净能力的大幅度减弱,同时水环境通量也随之降低。然而,迅速发展的工业、海运业、养殖业及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不断将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海中,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围海造地突出了与盐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垦后,或盐场被占用,或海水盐度因垦区淡水排放而下降,对盐场保护构成影响。
2.4 对信息功能的影响
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旅游娱乐价值,围海造地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对旅游、娱乐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方面的价值也有影响。
3 对策与措施
国际上普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EIA)方法对海岸工程进行评价,包括实地测量和模型分析,有单独考虑工程对防洪防潮、港口、航道或水质的影响,也有综合考虑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海岸带环境影响分析需要考虑沿岸水动力条件、沿岸侵蚀和淤积、沿岸水环境、沿岸生态条件以及沿岸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变化。
面对大规模的填海行为,针对填海造成的严重生态危害,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就更好地减少填海造地产生影响进行论述,如张继民等人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须开展海洋战略环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SEA在区域建设用海管理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防治或减轻区域建设用海对海洋环境的损害。刘霜等人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以生态补偿这一重要的新型环境管理模式对“填海造地”用海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用以弥补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损害的价值,以期增加填海行为主体的成本,使其节约用海,从而更好地减少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全面开发工作的客观要求出发,加强宏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也是围海造地一个紧迫而实际的问题。
4 结论
(1)各国围海造地的历史发展证明围海造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2)围海造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具体影响表现在生境功能、 调节功能、生产功能和信息功能四个方面。(3)针对围海造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来减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
参考文献
[1]黄玉凯.福建省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中国环境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2002(4):13-14.
[2]黄日富.荷兰围海拦海工程考察的启示[J].南方国土资源,2006(6):18-21.
[3]彭匈.沧海桑田话荷兰[J].2007.
[4]尹鸿伟.日本填海的历史教训[J].南风窗,2006,(8):44-45.
[5]周秋麟、牛文生译.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林宝法,郭国梁,吴润华,等译.美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郭伟,朱大奎.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41(3):287-297.
[8]程志刚,李焕青.服务围海造陆工程建设确保防潮安全[J].海河水利,2009(4):39-41.
[9]朱寰.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N].青岛日报, 2005-02-03.
[10]陈达森. 湛江湾海域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J].
[11]陈彬,王金坑,张玉生,等.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4.23(2): 192-198.
[12]胡小颖,周兴华,刘峰.围填海造地引发环境问题的研究及其管理对策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80-86.
[13]聶红涛,陶建华.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J].2008.26(3):44-50.
[14]李荣军.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J].海洋管理,2006(3):1-4.
[15]少明,晓冬,建业.围海造地工程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18(1):22-28.
[16]于格,张军岩,鲁春霞,等.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 2009.31(2):265-270.
[17]彭本荣,洪华生,陈伟琪,等.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14-726.
[18]孙书贤.关于围海造地管理对策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21(6):21-23.
[19]张继民,刘霜,马文斋.浅析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实施战略环评[J].海洋 开发与管理,2009.26(1):9-13.
[20]刘霜,张继民,唐伟.浅析我国填海工程海域使用管理中亟须引入生态补偿机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25(11):34-37.
[21]王志勇,赵庆良,邓岳,等.围海造陆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以工业区滩涂开发一期工程为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6): 37-39.
关键词围海造地 生态环境 影响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而围海造地就是一种人类的活动,适度围海造田可补充土地资源,可有效防治自然灾害袭击如可有效防御风暴潮袭击,避免或缓解海蚀作用的影响,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围海造地可减轻人口压力等。但通過围垦工程和岸线整治,也带来相应的生态负效应,如围海工程使海洋动植物生境改变或丧失、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降低环境容量等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围海造陆现状及围海造地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世纪,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1国内外围海造地现状
1.1荷兰
自13世纪以来的八百多年里,荷兰人共围海造陆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国土的五分之一。荷兰真正国名叫“尼德兰”,译为“低洼之国”。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为了土地与大自然抗衡,荷兰人建造堤防,阻挡海水,同时荷兰也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海造地行动。在经历1916年水灾之后,决定封闭并开垦荷兰内海须德海:须德海工程。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全长32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防。通过修筑沿海岸线和河流堤岸修筑海(河)堤,在通航的入海(河)口修闸坝,同时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营造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荷兰的围海造地在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方面的负效应。主要反映在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河床淤积以至影响泄洪安全、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为解决这些负影响,荷兰政府还制定了宏大的“大自然计划”,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把占全国现有农田10%的24万公顷土地,重新还原成沼泽湿地、湖泊和海洋。经过几年实践,这一系列举措已开始显示出积极成果。
1.2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约3.3€?04km,其曲折的海岸除了形成众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运业和对外经济的联系外,更便于沿岸填海造地。日国土狭小的日本,填海造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九州的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就连人口密度不大的冲绳县也在不断地围海造地,从海上滩涂争回来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肆围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后遗症,日本环境厅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现在每年正以约2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过度的填海导致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同时,由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特别是以Isahaya湾湿地为代表的大量湿地生态系统的消失,引起了日本国内有关潮滩保护和公共工程改造的争论。
1.3 摩纳哥
摩纳哥与上述两国家相比,填海造陆面积远小于其他国家,但其填海造陆产生国土比例居世界之首。摩纳哥位于欧洲西南部,三面被法国包围,南面濒临地中海。边境线长4.5公里,海岸线长5.16公里。地形狭长,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00米。境内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自1861年脱离法国独立以来,摩纳哥便一直寻求各种方法扩大国土面积,截止2009年12月,国土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约0.4平方公里为填海造地20%的领土为填海造地。摩纳哥国家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计划开启一项“填海造地”工程,以解决国内人口膨胀造成的用地增加问题。该项“填海造地”工程将使摩纳哥丰维耶区向地中海延伸5万多平方米“陆地”,工程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动工。虽然该工程通过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措施,采用桩基人工岛的基础方式,减少了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但还是在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方面遭到了周边多国环保人士的诟病,该项目造成的巨大阴影区也将改变生态环境,造成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逐步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海底沙漠的出现。
1.4 中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状况将更加突出,不可避免地要向海洋继续索取土地资源。20多年来围海造地给深圳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滩槽演变剧烈、港口淤积、纳潮量迅速减少、海岸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计划到2010年天津海域使用面积为242.1km2(包括围海造陆、港池及景观用海),到2015年天津海域使用总面积为501.8km2(包括围海造陆、港池及景观用海。在开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小或避免土地围垦对海岸工程、环境和海洋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正确的海岸带管理(一体化管理)措施。
2 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境功能的影响
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天然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沿海滩涂湿地是各种鱼类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栖息、海鸟等野生动物觅食、珍稀动植物生长的场所,围海造地毁灭了它们的家园。河口海岸地区分布的潮间带淤泥滩、沙滩、红树林和岩岸等,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境。 这些生境在保护珍稀物种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降解环境污染、提供旅游资源、阻止或延缓洪水、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侵占潮间带沙滩和盐沼泥滩,破坏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的繁殖场所,并将导致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如围海造地对胶州湾地区海岸带的生境动能和生产功能影响最为显着,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一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此外湛江湾现有红树林海岸总面积达7.5 km2,按规划全部要围垦。由于红树林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固定泥沙,保护海滩,丰富潮间带生物量,具有净污作用,因此围垦后不仅将失去珍贵的红树林资源,还将失去保护岸线的屏障,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只能适应某些自然条件,故在决定生态系统内种群结构时,自然条件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围海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致使围海工程附近海区生物种类多样性普遍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也发生改变,这一点不管在本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还是在底栖生物调查中都得出同样的结果。
尽管还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填海可能会导致海洋与海岸带生态功能破坏,如营养储存和循环功能、净化陆源污染物功能、保护岸线功能、调节全球水动力和气候功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功能;同时还指出,填海造地还会带来其他问题,如海洋泥沙淤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民赖以为生的空间丧失以及生境退化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但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有价值的野外监测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数据。
2.2 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纳潮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海湾与外海的海水交换强度和浮游植物的分布,它对于维持海湾的良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纳潮量减少,潮流水动力作用减弱,其可能会引起泥沙淤积,造成底质改变,对底栖生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港口航运,造成入海河口排水不畅等不良情况。其二不利于污染物的输移扩散,使得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围海造地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影响在进行海岸带开发活动时,不仅要对单一工程进行分析,还要综合研究多项工程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近岸海域的共同作用;并要合理设计围海造地的轮廓形状,最低限度的降低对近岸海域的不利影响。
此外,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加剧。围海造地造成海岸线的变化也影响着现代沉积物的沉积。
2.3 对生产功能的影响
海湾滩涂是各种鱼类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栖息,海鸟等野生动物觅食、珍稀动植物生长的场所,围海造地毁灭了它们的家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威胁。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海湾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影响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使渔业资源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滩涂的大面积减少造成了海水自净能力的大幅度减弱,同时水环境通量也随之降低。然而,迅速发展的工业、海运业、养殖业及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不断将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海中,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围海造地突出了与盐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垦后,或盐场被占用,或海水盐度因垦区淡水排放而下降,对盐场保护构成影响。
2.4 对信息功能的影响
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旅游娱乐价值,围海造地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对旅游、娱乐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方面的价值也有影响。
3 对策与措施
国际上普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EIA)方法对海岸工程进行评价,包括实地测量和模型分析,有单独考虑工程对防洪防潮、港口、航道或水质的影响,也有综合考虑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海岸带环境影响分析需要考虑沿岸水动力条件、沿岸侵蚀和淤积、沿岸水环境、沿岸生态条件以及沿岸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变化。
面对大规模的填海行为,针对填海造成的严重生态危害,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就更好地减少填海造地产生影响进行论述,如张继民等人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须开展海洋战略环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SEA在区域建设用海管理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防治或减轻区域建设用海对海洋环境的损害。刘霜等人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以生态补偿这一重要的新型环境管理模式对“填海造地”用海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用以弥补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损害的价值,以期增加填海行为主体的成本,使其节约用海,从而更好地减少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全面开发工作的客观要求出发,加强宏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也是围海造地一个紧迫而实际的问题。
4 结论
(1)各国围海造地的历史发展证明围海造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2)围海造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具体影响表现在生境功能、 调节功能、生产功能和信息功能四个方面。(3)针对围海造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来减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
参考文献
[1]黄玉凯.福建省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中国环境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2002(4):13-14.
[2]黄日富.荷兰围海拦海工程考察的启示[J].南方国土资源,2006(6):18-21.
[3]彭匈.沧海桑田话荷兰[J].2007.
[4]尹鸿伟.日本填海的历史教训[J].南风窗,2006,(8):44-45.
[5]周秋麟、牛文生译.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林宝法,郭国梁,吴润华,等译.美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郭伟,朱大奎.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41(3):287-297.
[8]程志刚,李焕青.服务围海造陆工程建设确保防潮安全[J].海河水利,2009(4):39-41.
[9]朱寰.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N].青岛日报, 2005-02-03.
[10]陈达森. 湛江湾海域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J].
[11]陈彬,王金坑,张玉生,等.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4.23(2): 192-198.
[12]胡小颖,周兴华,刘峰.围填海造地引发环境问题的研究及其管理对策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80-86.
[13]聶红涛,陶建华.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J].2008.26(3):44-50.
[14]李荣军.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J].海洋管理,2006(3):1-4.
[15]少明,晓冬,建业.围海造地工程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18(1):22-28.
[16]于格,张军岩,鲁春霞,等.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 2009.31(2):265-270.
[17]彭本荣,洪华生,陈伟琪,等.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14-726.
[18]孙书贤.关于围海造地管理对策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21(6):21-23.
[19]张继民,刘霜,马文斋.浅析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实施战略环评[J].海洋 开发与管理,2009.26(1):9-13.
[20]刘霜,张继民,唐伟.浅析我国填海工程海域使用管理中亟须引入生态补偿机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25(11):34-37.
[21]王志勇,赵庆良,邓岳,等.围海造陆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以工业区滩涂开发一期工程为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6):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