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2007年4月23日,编者注)是第十二个“世界图书日”。今天这个座谈会的主题因此定为“读书与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读书,这里专指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上可以溯源到甲骨文,中可以寻根于竹简书、帛书,下可以检阅线装书、铜版书,直到今天新兴的依靠网络、电子书、PDF阅读器、手机等进行的电子媒介阅读。作为书香之国的中国,曾经为世界图书的诞生贡献了造纸术与活字印刷两大影响全球文明进程的杰出发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文化,依靠书籍作为媒介,才得以保存、得以存续、得以传播、得以发扬光大,造福后世。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正是以“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精神寒窗苦读,才得以成就自己,成就人生,也成就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所以,儒学先圣孔子以“学而优”勉励读书人,他的学生荀子更以《劝学篇》而名传千古,启迪后世。
  书首先是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介。正因为如此,书籍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影响和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人们经世济用、修身养性和个人发展的各种文化精华的承载物,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积淀和传承的永不枯竭的文化宝库。而各个时代遗存下来的古书,因其罕有和珍贵,其价值无可估量,其财富为人类共享。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没有书籍,就没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没有书籍,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传播与延续就失去依托,建设一个富足民主和谐世界的伟大理想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书是人生之旅的良师益友,书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钥匙,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书是走向和谐社会的桥梁。所以,“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图书”,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社会共同认可的人的最基本文化权利。
  有人认为,现在有网络、有各种各样依靠高新科技制造成的新媒介,不必老土似的捧读书本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阅读实践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读书方式,新的阅读方式难以最终取代传统阅读。首先,依靠电子媒介的阅读体验,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设备条件和时空环境,在阅读的经济与方便程度上,目前尚难以与传统读书相匹敌;其次,这种以“快餐”式阅读为特征的“读书”,让读者难以享受和品味传统书籍阅读的特殊乐趣,难以进行深度阅读——诸如评点、旁批、签注等种种有益的阅读体验与思维活动,更难以让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痕迹在自己的爱书上存之久远,流播后世,像《金批西厢》、《脂批红楼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阅读珍品,也就无从产生并存传了。据此而言,那种认为网络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读者而言,图书产品的丰富和多元,是开展全民阅读的基础。今天的中国,相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在人均拥有书籍的比例上,肯定有很大增长。但与世界相比,我们人均0.3册的比例,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2册的水平。
  但我国确实是世界出版大国。目前全国每年度新出版的图书,已经高达20万种以上。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每年出版的新书将达到25万种。正因为如此,当读者置身于庞大书城、书市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新旧图书,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寻觅心爱之书。这就是“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书目推荐活动”产生并获得广泛欢迎的原因。
  有报道说,1998年以来,全民阅读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1999年以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三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表明,国民购买各种出版物的支出,多数是在增长的,特别是用于图书的支出增长幅度还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市场购买力大幅度增长也有目共睹。相关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图书出版总数为66.7亿册,而销售总数为67.9亿册;2004年全国共出版国家级、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和2003年,图书的销售册数一直大于总印数,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统计数据还显示,2003年的库存书册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因此有关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如果不是数据统计的失误,就可能是盗版图书回流到出版社或书店所致。而这一切,并不表明人们对书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减弱,而恰恰是相反。所以,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全民教育水准持续提高、学习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认为全民阅读率将持续走低,我们有理由表示质疑。
  然而面对“世界图书日”,我们仍然不无隐忧。有关调查表明,国民对各种媒体的接触率,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电视、报刊和图书。现实的情况是,虽然书报刊阅读是传统阅读的延续与发展,但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面前,在无线与有线电子传媒无处不在的城市生活时空里,读书似乎已成了一种“奢侈”化的落伍,或者成了一种被“时尚”鄙夷的“老土”行为。当今社会在阅读和读书问题上的浮躁与功利,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学生、打工青年,或者沉溺于网聊、网恋、网游,或者埋头死啃课本,或者蹦迪跳舞,却对一般读书活动包括广泛阅读、兴趣阅读(更遑论深度阅读)兴味索然,与此有很大关系。
  客观地说,这与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对读书认识观念上的误区有关,与我们主流传媒的舆论导向有关,与书价和个人收入的非同步增长有关,与广大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不足有关。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对“读书应是文明人的基本文化活动”的认存在误区有关。多年来,我们的舆论导向虽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读书活动大力宣传,但无可否认,传媒对于倡导全民读书在方式和思路上,确有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之嫌。
  在当今中国,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和受众最多的新闻传播媒介,影响之大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收视率”至上的思路主导了栏目取舍,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陆续取消了不赚钱的倡导读书的栏目,与此同时,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浅薄搞笑娱乐栏目充斥荧屏,以至于颇具历史文化普及意义的“讲史”类节目,也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暗示,人们可以不必阅读,只需倾听和观看了。
  我无意指责这些节目,因为我也很喜欢其中不少办得好的栏目。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电视媒介确实带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官体验。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一个民族对于读书已经开始变得淡漠,变得无所谓,变得不再把“读书人”、“书香门第”、“诗书传家”作为社会时尚,作为社会尊崇,那么这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就要打个问号了。
  因此,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永远不要远离书籍!永远别放弃传统读书方式!一定要给传统的阅读方式以现实的地位,一定要在我们的社会重新倡导读书、爱书这个历史最悠久的新“时尚”,一定要努力形成一个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习惯,因为它确确实实是一个文明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科学、走向强大、走向和谐的基本途径。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知识工程组委会秘书长,本文是作者“2007年知识工程启动仪式暨读书与和谐社会建设座谈会”所作的主旨发言)
其他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走过五十年的历程了。  1956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该社以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为基础,由李俊民同志出任社长。1958年6月,古典文学出版社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十年创业,从出版人才和出版品牌方面,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开始,出版业务处于停顿时期。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的基础上,恢复古籍出版业务,并于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