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螺号(续四)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抢救史料
  
  131你明白史料和创作素材的区别么?明白二者在发现和采用方面有些什么不同么?
  所谓史料,是曾经发生过的人物、事件的资料和实物,是过去式的,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考验和历史检验留存下来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今天创作的素材,但更多地表现为史料,是书写历史不可缺少的材料。
  所谓创作素材,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人和事,是眼前和当今发生的人和事,是提供给小说、戏剧、纪实文学进行艺术构思和渲染、宣传的生活原生状态、原生故事。它当然可以成为史料,但需经较长时间与历史的检验和淘汰,在未经这样的检验和淘汰的情况下,它只能成为创作素材和题材。
  由于有上述区别,史料就有了时间封存的陈旧性,历史检验的真实性,不惧变化的稳定性,为史学提供材料的专一性。由于有时间检验这一条,在发现和采用方式上就有了抢救性。而素材则往往鲜活,具有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与作者创作的同步性,读者、观众欣赏的新颖性,因之,它不存在抢救性,而在于能否被发现。它更要求及时性。当然,也有依据史料进行文艺创作的,史料于是也就成了素材,它所要求的是必须运用得恰当合理。
  132一般说来,我们所征集的往往是十多年前、几十年前的党史、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史料,时代愈远,史料愈难征集,要做到全面、准确就更加困难。尤其是解放前的史料,由于不少文书档案已经遗失,“三亲”人物或因接触范围小或因记忆失误或因思想有顾虑,而写出的材料很难尽善尽美,很难没有偏差。为给社会留一份信史材料,我们就必须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工作。
  133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之分。十分庄严的正史,一般都覆盖着神秘的面纱。因为这样的覆盖,历史才显得严肃、庄重和神秘。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之后,研究裸露出来的历史,往往就成了教学和办刊者不应忽略的任务。认真描摹这样的历史,深刻揭示其蕴含的深意,使其成为工作、生活的借鉴,就成了众多读者十分渴望的一种期待。
  134历史是逝去人们的故事、过去活动的遗迹、社会变动的印痕,含有不可多得的超人智慧、喜人经验、警人教训,因而应该把它当作教科书来读,当作前进的路标来看。
  135史料是构成历史的基础和材料,它再现了历史的事件、人物和故事情节,既造就了历史的骨架,更丰满了历史的血肉,给严肃的历史增添了生动、鲜活的特性。因而,史料为史学家和人民群众所重视和热爱的原因就在于此,文史书刊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也在于此。
  136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团结和吸引各界及海外人士为祖国统一大业、为现代化建设大业服务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方式。
  137“亲历、亲见、亲闻”等有“三亲”经历人物提供的史料,其实是他们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和秘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和线索。因其有如此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138文史资料工作领域是相当广阔的,这里有无穷无尽的历史事件需要记述和描摹,有无可数计的风云人物需要描写和再现。可惜过去不能全面理解史料的写作,以为它只能严肃不能活泼,只能简约不能详细,因而往往把曲折动人的历史事件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写得平铺直叙,死死板板,不敢也不善于注入必要的文学手法变呆板为活泼、变枯燥为生动,结果远离了读者,使极有历史价值、认识价值的东西为多数人所不知。这种惯常的作法,显然应该加以改变。
  139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地域辽阔的泱泱大国,令我们无比自豪。因为有以文明闻世的“中央之国”的崛起,世界文明才向前急急地赶了几大步。因为有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的挺立,世界投来的目光所闪烁的才多是惊叹和羡慕。祖先的创造,先辈的成就,给了我们持久的荣耀。
  140当人类从草莽中迈出作为人的第一步的时候,文化的、精神的文明也同时起步。骨质的箭镞射向猎物,树叶编织的围裙罩于下身。用于遮盖的这树叶裙,可能就是人类精神文明最早的起点。
  141人类选择文明,文明重塑了人类。在创建文明中,人类由树上来到了地面,由洞穴走进了屋宇,由蒙昧步入了辉煌。因此,文明成了人类的旗帜,丢了这旗帜,人与猿就难说会有什么差异。
  


  142照片是反映生活及人们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写照。有了它,生活不再被轻易地流失了,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像,得到了具体形象的保存。有了它,历史不再被抽象地记忆了,不仅过程,而且细节,都得到了逼真生动的录制。
  143我们需要将触角伸入茫茫人海,因为人的悲欢离合最能引起关注。
  我们需要将镜头对准人的表情,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心世界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性格。
  144忽视了史料的征集,就会葬送文史资料工作本身。
  145史料总是和现实保持有一定距离,就是说现实的材料不是史料,只有隔过一段时间,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后才是史料,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种抢救史料的态势。不抢救就会造成时过史亡,人逝史失。
  146要加大史料征集力度,就须注意做到“五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注意口碑史料,发现史料线索。深入实际,发现题材,发现掩埋于历史与生活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历史,到往昔的战场、住房、活动遗址等地去访问、观察、思考,努力挖出新鲜的第一手资料。深入事件,用锐利的眼光,缜密的思考,严格的比较,深入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已公开化了的史实、人物、情节和细节,弄清它反映出来的意义。深入思考,既注重于新史实的发掘和史料的补充,又注意在谋篇、叙事、写人方面的技巧,千锤百炼,把史料写成内容翔实、角度新颖、文笔流畅、有较强可读性的文章。
  147历史图片是历史的定格,历史的浓缩,历史的再现,具有真实可信、直观可视、诱发回忆与联想的作用,既印证历史,又展示历史。因此,它不光是舆论宣传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手段,更是历史刊物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依据。
  148所谓历史图片资料,是指历史照片、手迹、地图、票证、碑碣、印章及具有文物价值的活动旧址、实物、事件照片、拓片、复印件等。这些历史图片如同一般文字资料一样具有资料性,此外,它还具有确凿的纪实性、直观的可视性、形象的艺术性,正确使用,可以增加书报杂志的真实性、可信性和直观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书报杂志版面活泼生动,锦上添花,收到文图并茂、引人入胜的效果。特别是它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
  149概括力极强、涵盖面极广的文史工作大事记,是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实录,是文史资料事业自身的剪影,是文史资料工作发展进程的历史,应该对它予以必要的重视。
  150文史工作者追求文史工作成果是对的,但绝对不应忽视对自己工作过程的记录和资料的保存。从事历史工作的人员不注意保留自己在工作道路上的脚印,忽视了自身工作历史资料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151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党政部门退下来的同志和企业部门的负责同志,都有出文集、出书画集的愿望,且已似乎形成了一股“出书热”。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赏的,因为这些同志辛勤工作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可供研究借鉴的材料和文章,成了一些部门发展进步的历史记录和证据。由此汇集起来的文集,和我们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及党政领导人的回忆录一样,都是我们国家及其工作部门的历史档案,是需要研究和保存的珍贵资料,反映着个人风采的秘密纪事,具有复现历史、印证历史、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这类文集印数不大,花费较少,却给作者所在单位保存了资料,因而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152创业者往往注意向前开拓,却较少留意身后的脚印,因而文史资料工作成果优异,而工作自身却鲜有记录,这就造成工作经历和历史的模糊。接受这样的教训,需给埋头苦干的朋友提个醒:当你向前挺进的时候,不要毁掉那深深的脚窝,而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因为那里有经验,有启示,它本身也是历史。
  153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从事智慧活动的遗物和遗址遗迹,具有启发人类智慧的作用,因而人们喜欢把它归入文史资料工作范围。
  154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视化石。为觅到一块珍贵的化石,他们常常千里奔波,万里搜寻,翻山越岭,下沟入壑,摸遍山野,掘地三尺,期冀获得一个大惊喜!
  自然界的化石,其实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史书,是一部比司马迁笔法还要高明的史记。
  而生活的“化石”即乡风民俗,也珍贵异常,它反映了自古以来某一地区群众生活的习惯,规范了当今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用的借鉴。
  155乡风民俗是人群生活经验的结晶,生活规则的约定,人际关系不成文的约法,相互交往的纽带,循规蹈矩的标尺,为人处事的规范,窥测一个地区或一个人群生活规律的一个孔道,也是进入或溶入其中的一条路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或某一人群的历史,反映了其历史的演变,生活的变迁,因而又是一种历史,一种生活的化石,具有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
  156我们重视乡风民俗,因为它是一部历史。
  我们珍视乡风民俗,因为它是社会学的构件。
  我们研究乡风民俗,因为它作为生活的化石,透露着许多有珍贵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157要重视收集和保存领导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使用过的总结、报告及讲课等文稿,这都是些具有资料价值、印证价值、参考价值、保存价值的重要材料。它们是逝去岁月的印痕,能反映出当年工作的风貌。它们藏匿着奋斗者的思考,从中能辨识出当年工作的轨道。它们是当年经验的记录,能不断启发和丰富人们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记录者,是见证人,是显影液,是储声器,能把逝去的人物、事件、场景和声音保留下来,复现出来,播放开来,让亲历者和未亲历的人们都能受到感染、启迪及震撼。
  158文史工作本身的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把它收集编印出来,在若干年后,就将成为我们追思不凡岁月、回忆辉煌年代的一种依据,让我们聆听到虽然远去、但依然清晰的传自文史工作丛林深峡中的风声雨声,让我们对美丽的工作产生追忆。
  159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数事业都会变成发光、而且发响的事业。发光,当然是指它在建设大业中的特有位置和丰硕成果,是指它的重要作用和换回的荣誉,像发光喷火一般引起人们热烈的赞美和长久的关注。发响呢,是指它进行中所造成的声势,轰轰烈烈造成的引力,有声有色造成的震动,热气腾腾所形成的氛围。
  160发响的事业是众多人十分关注的事业。
  发响的事业是从业者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事业。
  发响的事业是党和人民异常支持的事业。
  发响的事业是大有前途的事业。
  161文史资料事业就是一种发光且发响的事业,作为参与者,自己虽然年老而且退了下来,但过去工作的记录及著作,还会将逝去岁月的喧闹如洪钟、似竹笛、若竖琴的声音一样,经常地传送给我,给我以大激动、大智慧和大振奋。年轻的朋友哟,你们能像我这样对文史资料这一发光且发响的事业充满挚爱之情么?
  162一些领导同志所用的讲话稿和发表过的文章等,在用过之后就属于可以抛弃的东西,正像春花秋天可以舍弃,又像绿叶初冬可以飘落。但是,这些花萼,这些落叶,就绝对再无用处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历史的印痕它曾经存在过,作为可视可见的东西它还会有点用场,如落花和残叶至少可以化为泥土和粪肥,对林木对花草是会起到增肥和滋养作用的。基于此,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切勿散失。
  163过去工作的实录,可说是史学森林里遗落在地的残花和败叶。虽然它们也曾香艳过,受人重视过,给史林的茂长曾经奉献过,吸收过雨露,折射过阳光,妆点过风景,孕育过成熟。但它毕竟是落英,是即将化为泥土的落英,故作为实录的创作者、书写者,不必有太多的奢求,只要将它当作资料留存,对自己的同行和后来者有一点点参考价值,就应该感到满意了。
  164新旧世纪之交的这几年,是人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取得成果的几年,是祖国突飞猛进、阔步发展、奋力向前、实现巨变的几年,也是彪炳史册、留下思考、记满伟绩、创造纪录的几年。这一时期热火朝天的建设,既给文史工作者以巨大的激励,增添了无穷的干劲,也给文史工作本身拓展了新的领域,扩充了新的内容。
  165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丢掉了今天的资料,就会给明天的文史工作造成困难。
  166建国后史料的写作,是一项更具有群众性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行业异同,只要是重大政治运动、工程建设、突出事件和有意义工作的亲历、亲见、亲闻者都可以拿起笔来,将经历的事记载下来。
  167政协文史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普通人的不普通经历的资料。它不同于党史资料,不像党史资料那样把党的重大决策背景、决策过程、组织实施和成败情况及其原因,作为征集和研究的重点,而是把爱国统一战线有关人士根据党的号召参与实施决策的过程及其情况,作为征集和研究的重点,通过这种参与过程,从侧面反映出党的领导、党的决策及决策实施的成败。实施党的决策,把决策变为行动和现实,从来就是群众的事,因而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还是社会知名的活动组织家,或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农民、战士、职员,都有写作文史资料的资格和条件。
  168文史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史料”,但史料并不是非要写得呆板、枯燥不可。
  169建国后史料的执笔者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如果写出的东西只有骨架而无血肉,只有资料性而无可读性,不能被普通读者所关注、所接受,那么这样的作者是未尽到责任的,是令人不能原谅的。
  170企业家史料是建国后史料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这类人物的纪实文学作品,目前不少都显得拘谨,沉闷,干巴,缺少感染力,不能令人满意。事实上这类作品完全应该写得更好,读者都希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鸟瞰改革大潮的宏阔场面,并以诗人的情怀,热情恣肆的豪气和笔触,大写时代潮的激荡,细描主人翁的苦干形象和思想境界,具有构思奇特、立意很高、场面壮阔、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使人萌生一种史诗般的感觉。
  171文史资料工作既有别于一般的史学工作,更有别于一般的文学工作。它所注重的是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于文字的锤炼和整个事件的完整性、艺术性,不是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尽管如此,它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对人民负责,在写作史料时若有能力,还应该尽量写得完整一些,形象一些,不仅要把它视为构筑近现代史学大厦的砖瓦和沙石,而且要把它变成史学大厦应有的构件。
  172未来孕育在现在之中,今天将孵化明天。懂得“现在意义”,才能洞悉“现在”之后的未来。放弃现在的责任,就是对未来的渎职。
   (责编 岩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