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一代担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整个社会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探讨从未止歇,“空巢青年”、青年“空心病”的说法直击青年理想信念问题,同时也揭示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现象,本文主要探讨青年“空心病”出现原因,从而进一步强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青年;空心病;教育
“空巢青年”这一略带戏谑与嘲讽的提法在社会中引发的热议尚未消退,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个论坛上作了名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青年“空心病”的正式提出又把青年这一群体推向了舆论的浪潮之中。整个社会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探讨从未止歇,然而把所有问题都归因于青年的彷徨与不作为似乎有诿罪于人的嫌疑。青年“空心病”,到底是谁的过错?
一、 “空心病”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
徐凯文认为,近些年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个人条件优越而且成长中没有任何大的创伤年轻人,经常会被内心的空洞所困扰,在很多领域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困惑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意义,有一种莫名的漂泊感和无意义感,找不到精神的着陆点,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空心病”不仅仅是心理问题,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价值观的缺失和不确定。空心病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会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但是却无药可医。
因此,也可以把“空心病”的特点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平常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特点类似于抑郁症,但是这些症状又没有真正的抑郁症病人病情突出和危及生命,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大;二是他们对意义的追求比普通人更加执着,热衷于追求意义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孤独感和缺失感。这种孤独感无处释放和无人诉说,他们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二、 独特的时代背景,鲜明的时代特点
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这本书中提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理解和认识纷繁复杂的青年问题,就必须把青年放进所处的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制度激烈变革,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体本位的价值追求都在青年身上打上烙印。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人们感受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生活上的改变,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由于人们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文化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青年一代为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他们的物质财富丰富而充足,但是以物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也相应产生,对物质的绝对追求和唯一标准也成了他们的一种文化。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精神领域的变迁,导致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和质疑,加之全球化的浪潮,新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中夹杂着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浪潮,混迹着一些违规和越轨向青年袭来,新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又没有完全重建,青年一代面临着价值重建的机遇和去伪存真的挑战。可见,社会变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影响着青年这一群体。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文中提出“现代性的断裂”这一概念,他认为,现代性以断裂的形式把人类抛离了传统秩序的轨道,尤其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地制造出存在性焦虑,危及人类本体性。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问题,价值观的多元化提供给人们不同的选择,个体本位的价值追求促使人们重建新的价值观,但是重建的过程却不尽如人意,人们撼动了传统价值观的权威,却没有能力重建新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茫然若失,焦虑不安,“意义”的缺失困扰着人们,追求“意义”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三、 教育是问题之源,解决之道
教育向来被认为是青年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同时也被视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对个体知识的获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特点愈加明显,逐渐失去其本体性价值,把效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最后依据。这一代青年的中小学是在重考试成绩、重名次、重升学率的体制下度过的,大学时期又赶上扩招,因此专业选择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问题,他们的评价标准简单而有效——“有用”。因此,大学新生群体经常会茫然若失,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意义,部分学生的书柜塞满了考研、考公务员、英语考级等应用型书籍,文学作品、社科书籍被他们认为“无用”而弃之不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4年总书记指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15年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016年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在今年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历史责任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更加明确了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领航人的重大意義。而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工作者在教育中把握好“制度”与“温度”的关系,把握好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的关系,关心学生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作者简介:杨媛媛,助教,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音乐学院。
关键词:青年;空心病;教育
“空巢青年”这一略带戏谑与嘲讽的提法在社会中引发的热议尚未消退,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个论坛上作了名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青年“空心病”的正式提出又把青年这一群体推向了舆论的浪潮之中。整个社会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探讨从未止歇,然而把所有问题都归因于青年的彷徨与不作为似乎有诿罪于人的嫌疑。青年“空心病”,到底是谁的过错?
一、 “空心病”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
徐凯文认为,近些年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个人条件优越而且成长中没有任何大的创伤年轻人,经常会被内心的空洞所困扰,在很多领域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困惑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意义,有一种莫名的漂泊感和无意义感,找不到精神的着陆点,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空心病”不仅仅是心理问题,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价值观的缺失和不确定。空心病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会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但是却无药可医。
因此,也可以把“空心病”的特点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平常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特点类似于抑郁症,但是这些症状又没有真正的抑郁症病人病情突出和危及生命,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大;二是他们对意义的追求比普通人更加执着,热衷于追求意义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孤独感和缺失感。这种孤独感无处释放和无人诉说,他们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二、 独特的时代背景,鲜明的时代特点
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这本书中提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理解和认识纷繁复杂的青年问题,就必须把青年放进所处的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制度激烈变革,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体本位的价值追求都在青年身上打上烙印。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人们感受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生活上的改变,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由于人们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文化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青年一代为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他们的物质财富丰富而充足,但是以物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也相应产生,对物质的绝对追求和唯一标准也成了他们的一种文化。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精神领域的变迁,导致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和质疑,加之全球化的浪潮,新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中夹杂着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浪潮,混迹着一些违规和越轨向青年袭来,新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又没有完全重建,青年一代面临着价值重建的机遇和去伪存真的挑战。可见,社会变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影响着青年这一群体。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文中提出“现代性的断裂”这一概念,他认为,现代性以断裂的形式把人类抛离了传统秩序的轨道,尤其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地制造出存在性焦虑,危及人类本体性。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问题,价值观的多元化提供给人们不同的选择,个体本位的价值追求促使人们重建新的价值观,但是重建的过程却不尽如人意,人们撼动了传统价值观的权威,却没有能力重建新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茫然若失,焦虑不安,“意义”的缺失困扰着人们,追求“意义”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三、 教育是问题之源,解决之道
教育向来被认为是青年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同时也被视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对个体知识的获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特点愈加明显,逐渐失去其本体性价值,把效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最后依据。这一代青年的中小学是在重考试成绩、重名次、重升学率的体制下度过的,大学时期又赶上扩招,因此专业选择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问题,他们的评价标准简单而有效——“有用”。因此,大学新生群体经常会茫然若失,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意义,部分学生的书柜塞满了考研、考公务员、英语考级等应用型书籍,文学作品、社科书籍被他们认为“无用”而弃之不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4年总书记指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15年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016年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在今年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历史责任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更加明确了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领航人的重大意義。而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工作者在教育中把握好“制度”与“温度”的关系,把握好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的关系,关心学生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作者简介:杨媛媛,助教,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