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杜威认为义务和内在的自然倾向共同构成自我实现的内外条件,与欲望相联结构成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义务的内容由社会关系所规定,社会关系的情境维度决定了义务的准则不能依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认为义务和内在的自然倾向共同构成自我实现的内外条件,与欲望相联结构成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义务的内容由社会关系所规定,社会关系的情境维度决定了义务的准则不能依赖外在的先天法则。杜威由此认为康德的形式主义义务论无法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纯粹形式的义务形成具体的义务意识,二是如何让纯粹的义务变成行动者的道德实践动力。杜威认为康德义务论的症结在于不信任真实的道德生活经验,试图以一种基于旁观者视角形成的“应当”来构建道德现实的“是”,杜威认为这是康德所继承的传统二元论在道德领域的运用而已。另外,对杜威义务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承担着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一百年来,中
一段时间以来,受救亡运动、疑古风潮和极端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屡遭抨击和批判,其实质被保守、虚妄、反动的表象所遮蔽,其价值被“厚古薄今”的思维定
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应邀给一个商学院的毕业班学生上一堂课。曼昆说:“这堂课我不打算讲经济,只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接着,他娓娓道来—— “在百老汇大剧院门口,有个盲人在拉小提琴卖艺。来往的人很多,但向盲人的小盆里投钱的人却很少。黄昏时分,一只满是皱纹的手给小盆里放了张百元大钞,这是盲人那一天收到的最大金额的资助。”曼昆突然停下来问:“你们猜这是什么人的手?”一位学生说:“出手这么
当代中国伦理学面临广度拓展和深度发掘两大理论任务,前者属于问题域的开显,后者属于伦理学自身的深化。为摆脱成果多、质量低的窘境,当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在“不再是”“正在
在治理意义上,界面是组织和实施治理活动的平台,是行动者相互关系构成的互动网络.治理界面的集中化是问题驱动的治理变革,是破解“分工-协作”模式导致的“碎片化”弊端的重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承认并尊重国家差异、实践特征更加明显以及更加注重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共构就是人们共同组成、构建人类社会。许多伦理学家把共构作为社会财富共享的一个基础,这其实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从现代应得理论的精神本质而言,贡献是应得的基石。但是
在《认知不正义》一书中,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米兰达·弗里克首次系统地讨论了认知领域的不正义现象.其中,“证言不正义”引起她特别的关注,其典型情形可被界定为“因身份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