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始艺术是人类早期的工具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出来的更高级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开始从人类主客体不分的朦胧状态中分离出来,开始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在不断的生产活动中,古人类想利用某些超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企图借助超自然力量去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理念就是宗教思想。从丰富的原始艺术作品着手,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看到原始宗教的发生、发展,从而分析其中表现出来的古代人类强烈的求生观念。
关键词: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生存观念
引言
在旧石器文化经历了200余万年的发展之后,距今约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才具有更为高级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才得以创造出独立于使用性生产工具之外的,靠形象表达为特点的某些文化形式,这就是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以极为虔诚的宗教心态将艺术创作当作生命的延续,使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原始艺术的发生
最初,古人类在实用的基础上似乎开始对工具的外形加以关注。有些工具的造型开始明顯地折射出了一些美感。而后,古人类又开始在其所使用的工具上进行了某些装饰,这些装饰似乎只是为了“好看”,因为这些被装饰过的工具显然在古人类的眼中仍旧是一件工具,并非是一件只有欣赏功能的艺术品。
与此同时,古人类又开始将兽牙、贝壳等物品串接起来佩带在身上。古人类佩带饰物无论出自什么目的,这些饰物与物质生产完全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显然是古人类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古人类制作这些饰物的行为已经与制作工具的行为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物质生产,而后者是精神生产。而后,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全脱离生产工具性质的,独立存在的以雕刻、泥塑、岩画等物质形式为内容的原始艺术开始大量出现。
二、原始宗教
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是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它开始出现于公元前3万~前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对仅存原始社会的考察都表明,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是从这时才出现的。
(一)原始宗教的演进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非科学的,可以称之为宗教的某些信仰。在世界不同地区,虽然因自然环境、人种、文化等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体系。但所有的宗教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理念,这就是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凌驾于人类和一切自然规律之上的超自然力量。人类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来是荒谬的理念,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大自然运动的能力相比,至今仍显得十分渺小。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人类仅凭借一些简单的工具去改造大自然,几乎完全是梦想。在无法或难于用物质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情况下,这就是企图用精神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
原始宗教仪式的行为过程是利用一定的场所和一定的道具,如佩带的面具、手持的法器和乐器,需要用仪式控制的物体的形象,如人、动物、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形象等。这种仪式有的在秘密的环境中,有的在公共的环境中进行。仪式开始后,往往会在一定乐曲节拍伴奏下,边唱边舞。在一定的时间,用某些咒语加动作施向某种物体的形象,以达到在精神上控制这种物体的目的。或者向天、地、山川及某些偶像祈求,要求他们满足人们的某愿望。古人类确信,只要能与某些或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相沟通,就可以利用这种超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企图借助超自然力量去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理念就是宗教信仰。
因此设法与这种超自然力量相沟通,利用这种力量达到有利用的目的,就成为古人类心中最高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在精神上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进而在精神上控制客观世界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宗教思想。这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在今天看来虽然是错误的、荒谬的,但却是古人类当时唯一的选择。
三、原始宗教思想中的生存观念
那时的人们尚不懂得理性的逻辑分析和自觉地掌握规律;而只是经验地、现实和幻觉混为一体地进行自发活动。他们在驯兽、育养和刀耕火种中,除了力求制服对象外,同时也力求摸清对象的脾气而讨好之,甚至觉得是在同它们商量着办。在对待动物中,这是具有一定实感基础的。这种感觉,又在物活感的影响下推及植物。原始宗教于各特定时刻和场合所进行的相应活动,如砍地祭、举火祭,播种祭、收割祭、配种礼、接羔礼,以及各种季节性的祭祀等,实质皆如此。人类只有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才产生对神灵进行礼拜求告的观念。对农耕、畜牧成果的关心,促使原始宗教的内容日益复杂。除动植物外,诸如山岗河川、风雨气候、日月天象等,也都为人们所瞩目。并且,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不少自然客体除了对人形成威胁外,同时也成为农牧者所依赖的“朋友”或“亲属”;在前宗教时期已开始萌发的生存观念,在原始宗教中臻于完备。
纵观原始艺术作品中的宗教思想都与古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观念有关,即食物、繁殖(包括人类自身以及可供食用之动植物的繁殖)和死亡,而恰恰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生存观念中对生活的需求——食物
在农业文明到来之前,猎杀动物曾是古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人与动物之间,特别是在人与被经常猎杀的动物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依存关系。一方面古人类希望尽量多地猎杀这些动物为食。一方面古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这些动物的存在也是自己生存的重要保障。
在认为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古人类认为动物被猎杀之后,只是其肉体的死亡,而其灵魂却永远存在。为此,古人类难免对被猎杀的动物产生敬畏的心理。担心由于这些被猎杀动物亡灵的作祟,使自己日后难于有保障地、稳定地猎杀这些动物。为了安抚这些亡灵,古人很可能在猎杀这些动物之前或之后,采取某些行为,如画出或雕刻出这些动物的形象,为这些动物歌唱或舞蹈等,以示对这些动物亡灵的敬畏。
其行为表现在原始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那些未进入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民族。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形象往往不是被猎杀的动物就是驯养的家畜。这些都是古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生存观念中对繁衍的需求——生殖
在吃饱肚子得以生存之后,繁衍后代就是古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从原始艺术作品中的另一大宗教思想主题就是生殖。
在原始社会,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古人类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由来,从而相信自己及自己的族群与某些事物有亲缘或有其他较为神秘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类自然就会对被认为与自己有亲缘或神秘关系的事物产生崇拜的心理。
这些被人们崇拜的事物主要是各种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现象以及山川、天体等等,其中以动物居多。这种以各种事物为崇拜对象的思想行为被称为图腾。如认为自己的组群是某种动物的后代。因此便以这种动物形象为图腾物。又如,认为某种动物由于神圣或是不吉、不洁,因而忌食这种动物。这样,凡有图腾某种动物或忌食某种动物行为的人群即互相认同为有血亲关系的族人。从现象上看来,图腾和禁忌应该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而且基本应是父亲社会男性生殖文化的产物。
在原始晚期的氏族社会宗教思想中,对生殖的表现是毫不隐讳的。古人类用孕妇裸像、性器官、性行为等直观的形象来表示他们对生殖的渴求和对生殖行为的崇拜。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人类开始为此萌生羞耻感。所以,在新石器时代表现生殖需求内容的原始艺术作品中,往往改用图案化的符号来形容生殖器官。用蛙、鱼之类多产的动物比喻子孙延绵不绝,用引弓射箭来比喻性行为等。与采集和狩猎相比,农耕和畜牧已不限于期望一次遭遇之所获,而是关心农牧作物和人类本身的丰产和繁殖。随着父系制而发生的家庭结构变化及畜牧实践,性行为同生殖的因果关系越来越被明确认识;为此,原始宗教对繁殖的关注亦常表现于对性功能的关注。视繁殖为人类基本生存观念的习俗,乃在原始宗教中广为流行。
(三)生存观念中对生命的渴求——死亡
在世界上,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和他人将要死亡的动物。因此,当人类进化到了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我终会消失,自己终将死亡时,自然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求。而且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古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死于非命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在古人类的一生中,死亡的阴影几乎随时伴随着他。
为了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面对人生。古人类用自我欺骗的思维方式,相信人死了之后其灵魂不灭,或可以转世投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这只是人的生命和灵魂存在方式的转变。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能力的低下,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相当有限。因此,面对强大的神秘莫测的客观世界,古人类选择了一种欺骗自己,以获得精神支撑力量的思维方法。在数万年的时间内,古人类以极大的热情试图以自己的神圣力量去改造客观世界。而原始艺术中表现的宗教思想正是古人类试图在精神上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品。根据现存的原始艺术作品中许多有规律的特性,可以证明,各大洲的古人类和现代原始部落无一不相信万物有灵,无一不相信在客观世界物质的表現背后,还存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人和客观世界的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土地山川、动物植物,都不可避免受到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自然界的季节交替、风霜雨雪,生物界的生老病死,都是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安排。
从原始艺术残留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人类对死者葬礼的重视。他们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同死者一起埋葬,并在死者周围洒上赤铁矿石粉,同时还要将死者摆成特殊的姿态。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类对死者的尊敬,一方面说明古人类显然认为死者灵魂不灭或可以再生。对于死和死者的关注,在前宗教时期已有明显表现。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分工还很不发达,亲人死去虽然会引起悲痛,但对集体的损失尚不甚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的丧失,尤其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者的死亡,对氏族和氏族集团的损失日益明显;这时,人们对死者除依恋外,还渴望能继续得其帮助和指点,人们也感到能在梦中同死者相遇而求教。对死者,尤其是被认为重要的死者,供奉祭品和礼拜求告之举,亦在原始宗教中成为重要内容。
结语:
发生在原始社会的原始艺术、原始宗教都集中体现了古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原始社会社会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任何思想意识的产生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使是在远古时期古人类生存观念的产生也是如此。那时的人们尚不懂得理性的逻辑分析和自觉地掌握规律;而只是经验地、现实和幻觉混为一体地进行自发活动,所以他们产生的生存观念也最基本、最直接、最强烈地表现为食物地渴求,对繁衍的欲望,对死亡的恐惧。而所有种种都是远古时期条件下必然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陈兆复、刑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李学勤主编,田昌五撰:《中华文化通志·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5]陈伯君:《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历史地位》,摘自《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三期;
[6]张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陈高超(1984-3),女,苏州大学,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关键词: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生存观念
引言
在旧石器文化经历了200余万年的发展之后,距今约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才具有更为高级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才得以创造出独立于使用性生产工具之外的,靠形象表达为特点的某些文化形式,这就是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以极为虔诚的宗教心态将艺术创作当作生命的延续,使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原始艺术的发生
最初,古人类在实用的基础上似乎开始对工具的外形加以关注。有些工具的造型开始明顯地折射出了一些美感。而后,古人类又开始在其所使用的工具上进行了某些装饰,这些装饰似乎只是为了“好看”,因为这些被装饰过的工具显然在古人类的眼中仍旧是一件工具,并非是一件只有欣赏功能的艺术品。
与此同时,古人类又开始将兽牙、贝壳等物品串接起来佩带在身上。古人类佩带饰物无论出自什么目的,这些饰物与物质生产完全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显然是古人类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古人类制作这些饰物的行为已经与制作工具的行为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物质生产,而后者是精神生产。而后,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全脱离生产工具性质的,独立存在的以雕刻、泥塑、岩画等物质形式为内容的原始艺术开始大量出现。
二、原始宗教
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是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它开始出现于公元前3万~前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对仅存原始社会的考察都表明,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是从这时才出现的。
(一)原始宗教的演进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非科学的,可以称之为宗教的某些信仰。在世界不同地区,虽然因自然环境、人种、文化等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体系。但所有的宗教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理念,这就是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凌驾于人类和一切自然规律之上的超自然力量。人类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来是荒谬的理念,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大自然运动的能力相比,至今仍显得十分渺小。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人类仅凭借一些简单的工具去改造大自然,几乎完全是梦想。在无法或难于用物质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情况下,这就是企图用精神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
原始宗教仪式的行为过程是利用一定的场所和一定的道具,如佩带的面具、手持的法器和乐器,需要用仪式控制的物体的形象,如人、动物、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形象等。这种仪式有的在秘密的环境中,有的在公共的环境中进行。仪式开始后,往往会在一定乐曲节拍伴奏下,边唱边舞。在一定的时间,用某些咒语加动作施向某种物体的形象,以达到在精神上控制这种物体的目的。或者向天、地、山川及某些偶像祈求,要求他们满足人们的某愿望。古人类确信,只要能与某些或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相沟通,就可以利用这种超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企图借助超自然力量去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理念就是宗教信仰。
因此设法与这种超自然力量相沟通,利用这种力量达到有利用的目的,就成为古人类心中最高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在精神上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进而在精神上控制客观世界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宗教思想。这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在今天看来虽然是错误的、荒谬的,但却是古人类当时唯一的选择。
三、原始宗教思想中的生存观念
那时的人们尚不懂得理性的逻辑分析和自觉地掌握规律;而只是经验地、现实和幻觉混为一体地进行自发活动。他们在驯兽、育养和刀耕火种中,除了力求制服对象外,同时也力求摸清对象的脾气而讨好之,甚至觉得是在同它们商量着办。在对待动物中,这是具有一定实感基础的。这种感觉,又在物活感的影响下推及植物。原始宗教于各特定时刻和场合所进行的相应活动,如砍地祭、举火祭,播种祭、收割祭、配种礼、接羔礼,以及各种季节性的祭祀等,实质皆如此。人类只有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才产生对神灵进行礼拜求告的观念。对农耕、畜牧成果的关心,促使原始宗教的内容日益复杂。除动植物外,诸如山岗河川、风雨气候、日月天象等,也都为人们所瞩目。并且,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不少自然客体除了对人形成威胁外,同时也成为农牧者所依赖的“朋友”或“亲属”;在前宗教时期已开始萌发的生存观念,在原始宗教中臻于完备。
纵观原始艺术作品中的宗教思想都与古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观念有关,即食物、繁殖(包括人类自身以及可供食用之动植物的繁殖)和死亡,而恰恰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生存观念中对生活的需求——食物
在农业文明到来之前,猎杀动物曾是古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人与动物之间,特别是在人与被经常猎杀的动物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依存关系。一方面古人类希望尽量多地猎杀这些动物为食。一方面古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这些动物的存在也是自己生存的重要保障。
在认为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古人类认为动物被猎杀之后,只是其肉体的死亡,而其灵魂却永远存在。为此,古人类难免对被猎杀的动物产生敬畏的心理。担心由于这些被猎杀动物亡灵的作祟,使自己日后难于有保障地、稳定地猎杀这些动物。为了安抚这些亡灵,古人很可能在猎杀这些动物之前或之后,采取某些行为,如画出或雕刻出这些动物的形象,为这些动物歌唱或舞蹈等,以示对这些动物亡灵的敬畏。
其行为表现在原始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那些未进入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民族。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形象往往不是被猎杀的动物就是驯养的家畜。这些都是古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生存观念中对繁衍的需求——生殖
在吃饱肚子得以生存之后,繁衍后代就是古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从原始艺术作品中的另一大宗教思想主题就是生殖。
在原始社会,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古人类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由来,从而相信自己及自己的族群与某些事物有亲缘或有其他较为神秘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类自然就会对被认为与自己有亲缘或神秘关系的事物产生崇拜的心理。
这些被人们崇拜的事物主要是各种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现象以及山川、天体等等,其中以动物居多。这种以各种事物为崇拜对象的思想行为被称为图腾。如认为自己的组群是某种动物的后代。因此便以这种动物形象为图腾物。又如,认为某种动物由于神圣或是不吉、不洁,因而忌食这种动物。这样,凡有图腾某种动物或忌食某种动物行为的人群即互相认同为有血亲关系的族人。从现象上看来,图腾和禁忌应该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而且基本应是父亲社会男性生殖文化的产物。
在原始晚期的氏族社会宗教思想中,对生殖的表现是毫不隐讳的。古人类用孕妇裸像、性器官、性行为等直观的形象来表示他们对生殖的渴求和对生殖行为的崇拜。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人类开始为此萌生羞耻感。所以,在新石器时代表现生殖需求内容的原始艺术作品中,往往改用图案化的符号来形容生殖器官。用蛙、鱼之类多产的动物比喻子孙延绵不绝,用引弓射箭来比喻性行为等。与采集和狩猎相比,农耕和畜牧已不限于期望一次遭遇之所获,而是关心农牧作物和人类本身的丰产和繁殖。随着父系制而发生的家庭结构变化及畜牧实践,性行为同生殖的因果关系越来越被明确认识;为此,原始宗教对繁殖的关注亦常表现于对性功能的关注。视繁殖为人类基本生存观念的习俗,乃在原始宗教中广为流行。
(三)生存观念中对生命的渴求——死亡
在世界上,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和他人将要死亡的动物。因此,当人类进化到了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我终会消失,自己终将死亡时,自然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求。而且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古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死于非命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在古人类的一生中,死亡的阴影几乎随时伴随着他。
为了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面对人生。古人类用自我欺骗的思维方式,相信人死了之后其灵魂不灭,或可以转世投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这只是人的生命和灵魂存在方式的转变。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能力的低下,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相当有限。因此,面对强大的神秘莫测的客观世界,古人类选择了一种欺骗自己,以获得精神支撑力量的思维方法。在数万年的时间内,古人类以极大的热情试图以自己的神圣力量去改造客观世界。而原始艺术中表现的宗教思想正是古人类试图在精神上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品。根据现存的原始艺术作品中许多有规律的特性,可以证明,各大洲的古人类和现代原始部落无一不相信万物有灵,无一不相信在客观世界物质的表現背后,还存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人和客观世界的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土地山川、动物植物,都不可避免受到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自然界的季节交替、风霜雨雪,生物界的生老病死,都是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安排。
从原始艺术残留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人类对死者葬礼的重视。他们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同死者一起埋葬,并在死者周围洒上赤铁矿石粉,同时还要将死者摆成特殊的姿态。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类对死者的尊敬,一方面说明古人类显然认为死者灵魂不灭或可以再生。对于死和死者的关注,在前宗教时期已有明显表现。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分工还很不发达,亲人死去虽然会引起悲痛,但对集体的损失尚不甚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的丧失,尤其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者的死亡,对氏族和氏族集团的损失日益明显;这时,人们对死者除依恋外,还渴望能继续得其帮助和指点,人们也感到能在梦中同死者相遇而求教。对死者,尤其是被认为重要的死者,供奉祭品和礼拜求告之举,亦在原始宗教中成为重要内容。
结语:
发生在原始社会的原始艺术、原始宗教都集中体现了古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原始社会社会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任何思想意识的产生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使是在远古时期古人类生存观念的产生也是如此。那时的人们尚不懂得理性的逻辑分析和自觉地掌握规律;而只是经验地、现实和幻觉混为一体地进行自发活动,所以他们产生的生存观念也最基本、最直接、最强烈地表现为食物地渴求,对繁衍的欲望,对死亡的恐惧。而所有种种都是远古时期条件下必然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陈兆复、刑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李学勤主编,田昌五撰:《中华文化通志·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5]陈伯君:《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历史地位》,摘自《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三期;
[6]张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陈高超(1984-3),女,苏州大学,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