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文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在口号式的理念下,各个层次的国学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确实不尽相同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尽管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但是在基础教育的升學率的压力下大语文观念实施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大语文观念不应该是高校课堂的教学手法,更不应该是形而上的科研项目,落实才是实施的硬道理。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 实施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55-02
一、大语文观念的实施核心
大语文观念是当下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大语文观念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内涵和范畴,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观念的的缘起,也不去强化观念的层次,从实践论的角度,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文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理想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活学活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重“死读书”转化为多应用,在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改编过程中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功能。在人教版、教科版、苏教版的小学教材中,都分单元把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练习的实践性突出出来。这不单单是编写体制的突破,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把这种观念灌输进去确是语文教师的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下生活的领域的限制,很多教师没有生活经历,甚至对文本中的很多内容听都没听说过,于是,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授给学生?《向狼借路》是一篇典型的遇险心理博弈的过程,有几个人遇见过野外的狼呢?《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回忆录,五岁小女孩的心态是最难把握的,没有对萧红人生经历的充分认知,怎么会知道“园子”是她心灵的避难所,祖父是他童年的守护神?我们不能回避文本的深层意蕴,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一味的讲求创新的公开示范课的模式下,创新是还原了文本的特征,还是凸显了人为的理解?
二、师范专业的专业教育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辉煌不再,这学问研究的殿堂从普及化的国文教育转化为文人相轻和科研闭封的堡垒,高校中文教师开启了语言、文学、理论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教学与实践,但是,学生们真正能学习到东西是多少呢?最基础的东西学习到了吗?我们都知道,师范专业学生都有基本功过关,中文系的毕业生需要3500常用字过关和普通话过关,我们不要求学生的真实水平,单单深入中文系的课堂,老师的板书笔画笔顺甚至错别字不是偶然的现象,南腔北调的发音更是不绝于耳,这还不排除在课堂上牢骚满腹的,他们有自己的怀才不遇,有自己职称与教学能力的失衡心理,于是他们的学生会怎么样?最惨不忍睹的是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暂且不说论证的观点与层次,如果能做到文通字顺也是相当不错了。这样现象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师范专业的不专业已经被诟病。
三、大语文观念与国人思维症结问题
在基础教育的领域内,学生成绩永远是学校、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功利化的社会意识里,我们不能完全回避。但是,最为一项调查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以小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起止点,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他们起始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终身学习收益的比例问题。这项研究是庞大的,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象,因为教育的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于是,我们的教育陷于了一个功利性的怪圈,“望子成龙”成为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也像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大语文观念在这样的循环中挣扎、淹没、沉浮、再挣扎,不排除学而仕,学而优的传统观念,但确是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症结。一个民族的思维观念不是说变就变的,我们说过实验的效果不能是战胜传统观念全部动力。人们的认知有着固有的张力,这是不能强迫的。
四、“一体化”的革新体系
当今社会,国际“一体化”模式已经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文化观念一体化、教育模式一体化,这些改变让中国家长开始思考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开始实施,自主式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对象。大语文观念也成为国文教育,这是好的现象,也是新的尝试。在实践意义上国学思维是民族复兴的本质力量,我们要用民族文化精髓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一体化”世界格局中才有更稳定的政治局面。
五、国学文化的辐射作用
汉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生学习的热门语言之一,这是国学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在文化战略上,国学文化更需要内部传承和开掘,而基础教育正是文化传承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在重视文化战略的高度上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把握时代方向和文化脉搏,这样不亏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桂钿.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3):97-100.
[2]干春松.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3):90-109.
[3]李海霞.“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7):76-78.
[4]陈新颖.新课程下大语文教学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10):97-97.
作者简介:
张聪(1988.4-),女,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 实施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55-02
一、大语文观念的实施核心
大语文观念是当下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大语文观念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内涵和范畴,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观念的的缘起,也不去强化观念的层次,从实践论的角度,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文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理想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活学活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重“死读书”转化为多应用,在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改编过程中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功能。在人教版、教科版、苏教版的小学教材中,都分单元把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练习的实践性突出出来。这不单单是编写体制的突破,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把这种观念灌输进去确是语文教师的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下生活的领域的限制,很多教师没有生活经历,甚至对文本中的很多内容听都没听说过,于是,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授给学生?《向狼借路》是一篇典型的遇险心理博弈的过程,有几个人遇见过野外的狼呢?《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回忆录,五岁小女孩的心态是最难把握的,没有对萧红人生经历的充分认知,怎么会知道“园子”是她心灵的避难所,祖父是他童年的守护神?我们不能回避文本的深层意蕴,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一味的讲求创新的公开示范课的模式下,创新是还原了文本的特征,还是凸显了人为的理解?
二、师范专业的专业教育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辉煌不再,这学问研究的殿堂从普及化的国文教育转化为文人相轻和科研闭封的堡垒,高校中文教师开启了语言、文学、理论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教学与实践,但是,学生们真正能学习到东西是多少呢?最基础的东西学习到了吗?我们都知道,师范专业学生都有基本功过关,中文系的毕业生需要3500常用字过关和普通话过关,我们不要求学生的真实水平,单单深入中文系的课堂,老师的板书笔画笔顺甚至错别字不是偶然的现象,南腔北调的发音更是不绝于耳,这还不排除在课堂上牢骚满腹的,他们有自己的怀才不遇,有自己职称与教学能力的失衡心理,于是他们的学生会怎么样?最惨不忍睹的是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暂且不说论证的观点与层次,如果能做到文通字顺也是相当不错了。这样现象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师范专业的不专业已经被诟病。
三、大语文观念与国人思维症结问题
在基础教育的领域内,学生成绩永远是学校、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功利化的社会意识里,我们不能完全回避。但是,最为一项调查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以小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起止点,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他们起始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终身学习收益的比例问题。这项研究是庞大的,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象,因为教育的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于是,我们的教育陷于了一个功利性的怪圈,“望子成龙”成为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也像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大语文观念在这样的循环中挣扎、淹没、沉浮、再挣扎,不排除学而仕,学而优的传统观念,但确是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症结。一个民族的思维观念不是说变就变的,我们说过实验的效果不能是战胜传统观念全部动力。人们的认知有着固有的张力,这是不能强迫的。
四、“一体化”的革新体系
当今社会,国际“一体化”模式已经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文化观念一体化、教育模式一体化,这些改变让中国家长开始思考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开始实施,自主式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对象。大语文观念也成为国文教育,这是好的现象,也是新的尝试。在实践意义上国学思维是民族复兴的本质力量,我们要用民族文化精髓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一体化”世界格局中才有更稳定的政治局面。
五、国学文化的辐射作用
汉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生学习的热门语言之一,这是国学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在文化战略上,国学文化更需要内部传承和开掘,而基础教育正是文化传承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在重视文化战略的高度上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把握时代方向和文化脉搏,这样不亏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桂钿.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3):97-100.
[2]干春松.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3):90-109.
[3]李海霞.“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7):76-78.
[4]陈新颖.新课程下大语文教学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10):97-97.
作者简介:
张聪(1988.4-),女,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